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失重法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二正丁胺和硝酸钠对铝的缓蚀作用,发现温度为30℃、35℃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两者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缓蚀率分别可达70%和90%以上.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稀土在含Cl~-介质中对铝合金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化学浸泡试验、动电位极化试验及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了14种三价稀土金属离子对LY12CZ铝合金在0.1mo1.1~-NaCl中性介质中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价稀土金属离子缓蚀剂属于阴极沉淀型缓蚀剂,其缓蚀规律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镧系“四分组效应”,其中Ce~(3+)缓蚀性能最佳,铝合金表面的铈转化膜为多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化学浸泡试验、动电位极化试验及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了14种三价稀土金属离子对LY12CZ铝合金在0.1mol.1^-NaCl中性介质中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价稀土金属离子缓蚀剂属于阴极沉淀型缓蚀剂,其缓蚀规律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镧系“四分组效应”,其中Ce^3+缓蚀性能最佳,铝合金表面的铈转化膜为多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黄燕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4)
采用化学浸泡试验 ,动电位极化试验及俄歇电子能谱 (AES)研究了 14种三价稀土金属离子对LY12CZ铝合金在 0 .1mo1.1—NaCI中性介质中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三价稀土金属离子缓蚀剂属于阴极沉淀型缓蚀剂 ,其缓蚀规律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镧系‘四分组效应’ ,其中Ce3 缓蚀性能最佳 ,铝合金表面的铈转化膜为多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借助于电化学方法和SEM技术研究了铝合金在氯化铵溶液中的阳极行为.所研制的铝合金较之纯铝具有明显的耐腐蚀效果,在加有少量(NH_4)_2CrO_4(C_2H_5)_4NBr或明胶作为缓蚀剂的NH_4Cl体系中,它们的耐蚀能力更强,阳极极化下的自放电速度很低,当电流密度为i_a=15~50mA/cm~2时,电极效率(η)可达99%;同时电极表面的孔蚀现象受到一定的抑制,腐蚀变得更均匀. 相似文献
6.
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盐酸介质中对钢的缓蚀协同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失重法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A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对钢的缓蚀协同效应,讨论了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4):59-61
采用化学浸泡试验,动电位极化试验及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了14种三价稀土金属离子对LY12CZ铝合金在0.1mol.1-NaCI中性介质中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价稀土金属离子缓蚀剂属于阴极沉淀型缓蚀剂,其缓蚀规律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镧系‘四分组效应',其中Ce3+缓蚀性能最佳,铝合金表面的铈转化膜为多层结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蚀法、测定孔蚀特征电位及i-t曲线、模拟闭塞电池试验及交流阻抗频谱技术等,研究了1Cr18Ni9Ti不锈钢在氯化物水溶液中的孔蚀行为,以及十二烷基苯磷酸钠和/或单乙醇胺对孔蚀引发与扩展过程的抑制作用.发现十二烷基苯磷酸钠及单乙醇胺对本腐蚀体系有一定的缓蚀作用,二者有明显的协同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孔蚀扩展阶段的影响.模拟闭塞电池实验表明,孔蚀的扩展阶段包含稳定扩展阶段及加速扩展阶段,添加剂使稳定扩展阶段的Nyquist图的低频部容抗派加大;在加速扩展阶段,低频部增加一个容抗弧. 相似文献
9.
7801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缓蚀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HMO计算法、红外光谱分析法、电化学测试法探讨了7801缓蚀剂及其主要成分酮胺醛缩合物的性能和结构。提出了酮胺醛缩合物分子在金属铁表面上形成稳定的多元(5 ̄6元)环络合体的结构。这种多元环络合体膜具有良好的耐高温酸液腐蚀的性能。酮胺醛缩合物在酸液中对金属的缓蚀能力比它的原料苯乙酮或苯胺的缓蚀能力大大提高。实验证明,酮胺醛缩合物和7801缓蚀剂能够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一种完整致密的保护膜。 相似文献
10.
硫酸介质中四唑类化合物对紫铜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5-(4-羟苯基)-1,2,3,4-四唑(4-HPTT)和5-(4-氨苯基)-1,2,3,4-四唑(4-APTT)在暴露于空气的0.5 mol/L H2SO4介质中对紫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0.5 mol/LH2SO4溶液中,4-HPTT和4-APTT对紫铜的缓蚀效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4-HPTT和4-APTT浓度为0.25 mmol/L时,缓蚀效率分别达到99.3%和97.6%;4-HPTT为阴极型缓蚀剂,而4-APTT为混合型缓蚀剂;加入4-HPTT和4-APTT后紫铜的腐蚀控制步骤由活化和扩散的混合控制过程改变为电荷转移过程;4-HPTT和4-APTT在紫铜/溶液界面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1.
氯酸钠制备二氧化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由氯酸钠和硫酸在双氧水作用下制备二氧化氯的反应温度、硫酸用量、30%双氧水用量、反应釜液量、压力这5个不同因素对产品转化率的影响,得出了较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80℃,0.05 mol氯酸钠下硫酸用量0.25 mol、双氧水量0.04 mol,反应液量60 mL,加压。在此条件下氯酸钠转化率能达到98%以上,产品纯度也能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配置的水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氯与二氧化氯单独及联合灭活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的效果,用Berenbaum公式判断了两种消毒剂联合作用的性质.结果表明,氯2.00mg/L作用30 min可灭活试验水样中大肠杆菌6.18个数量级,二氧化氯0.30 mg/L作用15min、1.50mg/L氯和0.20 mg/L二氧化氯联合作用10 min可以灭活试验水样中大肠杆菌7.18个数量级(100%灭活);2.00 mg/L氯单独作用30 min、0.30 mg/L二氧化氯单独作用15 min、1.50 mg/L氯和0.20 mg/L二氧化氯联合作用10min可将水样中的细菌100%灭活.用Berenbaum公式计算得出氯与二氧化氯联合消毒灭活水样中大肠杆菌时质量浓度比为0.39,灭活水样中细菌总数时的质量浓度比为0.85,因此氯与二氧化氯联合消毒对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具有协同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氯在饮用水消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贤英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2):9-13
介绍在饮用水消毒应用的现状,探讨了二氧化氯消毒剂相对于液氯消毒的优越性。比较了二氧化氯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于水厂消毒的工艺探讨。二氧化氯作为滤前消毒剂对水质的改善,从成本角度分析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二氧化氯和氯复合消毒剂用于经生物接触氧化二级工艺处理后的医院污水体系中C lO2、C lO2-、C l2的含量及其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二氧化氯和氯复合消毒剂的使用减低了生成的亚氯酸根离子的浓度,增加了残余的二氧化氯的浓度,使该复合消毒剂具有持续的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5-210
尝试从较为环保且常规的缓蚀剂中选取2种复配,在用量较小的前提下提高缓蚀率,并解释它们的协同机理,进一步发掘复配型缓蚀的理论基础.用失重法研究室温下Cl-在乙酸介质中的最大腐蚀腐蚀浓度.通过Tafel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单独缓蚀和复配缓蚀的机理以及金属表面的形貌变化.单独实验表明:常温下氯离子质量浓度为600 mg/L时对冷轧钢的腐蚀率最大.氯离子质量浓度为600 mg/L的20%乙酸介质中,硫脲和吐温-80的缓蚀率都较低.而复配结果表明:硫脲质量浓度为2 mg/L,吐温-80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达到最大缓蚀率约70%.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速溶型二氧化氯泡腾片的杀菌效果,并对现场应用效果进行监测。将泡腾片分别制成50,100,15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对5种常见微生物进行消毒实验,观察消毒效果。将泡腾片制成15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应用于华北制药集团北元有限公司的制药洁净车间,对进入万级洁净区人员的手部、物料传递和万级区环境、设备进行消毒处理,监测现场应用效果。该速溶型二氧化氯泡腾片溶于水后,5min内即可完全溶解、活化;制成的15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1min就可以杀灭全部受试微生物;活化后的二氧化氯消毒液存放时间超过1d,杀菌能力明显降低。实验得出速溶型二氧化氯泡腾片对细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但使用时必须现用现配,制成的二氧化氯消毒液存放时间不得超过1d。 相似文献
17.
通过SO2复合盐雾试验模拟工业污染海洋大气环境,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扫描电镜/能谱仪、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技术研究2024-T351铝合金在弹性应力区间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结果表明:应力腐蚀开裂行为优先发生在2024-T351铝合金C型环的顶部应力集中区域;疏松的腐蚀产物层的形貌经历了由细棒状、团絮状到板块状的变化;试验6h就可以监测到裂纹,进行到480h的时候有贯穿裂纹形成,720h的时候试样完全断裂;裂纹为穿晶和沿晶混合机制,主裂纹以穿晶机制沿C型环法线扩展,二次裂纹沿晶界扩展. 相似文献
18.
方世杰;刘耀辉;王强;于思荣;宋雨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7)
摘 要:本文研究了Cl-对AZ91镁合金微生物腐蚀的影响。硫酸盐还原菌(SRB)在镁合金表面形成生物膜,能够对Cl-穿透生物膜到达金属表面起到阻挡作用。随着Cl- 浓度的增加,镁合金在含菌培养基中的平均腐蚀速度逐渐增加,腐蚀电位逐渐降低。当含菌培养基中的Cl-浓度小于1.5g/l时,Cl-对镁合金微生物腐蚀的影响不大;当Cl-浓度大于1.5g/l时,微生物生物膜的存在显著地降低了镁合金对Cl-的腐蚀敏感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