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丁苯酞-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正交试验确定冷冻干燥法制备丁苯酞—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条件,通过薄层色谱法(TLC)、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法(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考察所制备的丁苯酞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TLC,UV,IR,DSC,TGA可以表征包合物的形...  相似文献   

2.
应用三因素六水平均匀设计法实验方案,采用研磨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优选出最佳包合条件是:广藿香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质量比为1:12,包合温度为50℃,研磨时间为1h。得包合物的产率和包合率分别为96.99%和81.06%。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方法 制备了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和表观稳定常数.利用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测试方法对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热力学实验获得了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G,△H和△S.结果 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能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比为1:2,表观包合稳定常数为7.6×104L2/mol2.结论 加入β-环糊精后,α-山竹黄酮的溶解度和热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包合反应主要由焓变控制,驱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4.
赵海  程驰 《科技信息》2007,(20):64-64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八角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包合率为考察指标,以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八角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分子摩尔比为1:4、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1h,包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采用研磨法制备桉叶油与β-环糊精包合物,应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法进行实验,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条件是:桉叶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质量比为1∶10,包合温度为50℃,研磨时间为2h,得包合物的产率和包合率分别为98.01%和93.01%.  相似文献   

6.
文中建立了一种新型的L-苯丙氨酸(L-Phe)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重结晶法制备功能化β-环糊精-L-苯丙氨酸包合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等检测手段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首次在包合物研究基础上加入辅助功能单体、交联剂、复合光引发剂在混合有机相中制备了L-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且能够成功洗脱进行再吸附.结果表明,常温下每20 mg包合印迹聚合物、未包合印迹聚合物以及非印迹聚合物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9.3μmol/g、146.36μmol/g和64.65μmol/g.  相似文献   

7.
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TAP-HP-β-CD)包合物,用X射线衍射法(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分光光度法(IR)对包合物进行鉴定,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TAP在水中和包合物溶液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甲砜霉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能形成包合物,且能显著提高其溶解度.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叶酸(FA)-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A-β-CD包合物,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热重-差热分析法(TG-DTA)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采用Box-Benhnken实验设计考察包合温度、包合时间、β-CD和FA的质量比对包合物收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优化包合物的制...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β-环糊精(β-CD)对阿克他利(Actarit,简称Acta)的包合作用.应用旋光度法确定包合比例为1:1;相溶解度法表明,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阿克他利的溶解度随之增加;比较包合物的不同制备方法发现,饱和水溶液法收率和载药量最高,并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Acta-β-CD包合物,同时,采用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硼酸化合物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合成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的硼酸化合物:对-二苯氨基联二苯基硼酸(DBBA)与β-环糊精(-βCD)、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的包合行为,且测定了其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在DBBA溶液中加入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时,其荧光光谱发生蓝移、荧光强度增加,环糊精对DBBA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SBE--βCD>CM--βCD>-βCD.同时,采用分子力学计算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了DBBA与-βCD形成包合物的最优化构型.  相似文献   

11.
十八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主体,十八胺(ODA)为客体,采用研磨法制备了具有超分子结构的ODA/HP-β-CD包合物。考察了研磨时间、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确定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磨时间15min,主客体物质的量比2:1,热处理温度75℃。1H NMR和XRD衍射结果表明,ODA成功包合入HP-β-CD空腔中。通过相溶解度法研究了HP-β-CD在水中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在水中对ODA增溶效果显著;经计算确定其包合常数为7877.69L/mol,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磺胺甲噁唑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利用紫外光谱分析法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制备工艺为包合原料摩尔比1∶1、包合时间3 h、包合温度60℃,其包合率可达86.03%;差热曲线分析得到包合比为1∶1,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在20℃、30℃、40℃和50℃下研究了磺胺甲噁唑的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三因素六水平的均匀设计方法,研究β-环糊精对香葱油香精的包合作用,利用研磨法,筛选出香葱油香精—β-环糊精包合物的较佳制备条件.即温度40℃;研磨时间2.5h;挥发油与β-环糊精质量比为1∶14.在此条件下,包合物收率和挥发油包合率都比较高,分别为98.32%和82.21%.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包合比例、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包合部位和包合物稳定性的研究来阐明脱水穿心莲内酯和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机制.应用差示热分析法确证包合物的形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稳定常数并计算其热力学常数,1H-NMR、IR法确证包合部位.结果显示:脱水穿心莲内酯与β-环糊精形成了1∶1的包合物,包合部位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的五元内酯环部分及十氢萘环部分,在形成包合物过程中范德华力起主要推动作用,疏水力起辅助作用,形成的包合物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5.
美多心安-β-环糊精包合物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美多心安β环糊精包合物,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紫外光谱等方法加以鉴定.证明了美多心安可以和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声法制备氟苯尼考-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分别采用差热分析法(DSC)、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对包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运用Chem3D程序初步探讨包合物的形成机制.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氟苯尼考与HP-β-CD投料比(mol/mol)为2.5∶1,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5h.在该制备工艺条件下包合物的得率为82.82%,包合率为91.88%.同时经DSC、FTR和XRD确证其包合物已形成.通过Chem3D和红外数据初步确证包合物的形成是由于氟苯尼考与羟丙基-β-环糊精之间形成氢键所致.  相似文献   

17.
β-环糊精超声包合广藿香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超声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工艺条件.同时将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之比为1∶5、超声时间为45 m in、包合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可达80.9%.表征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因此,超声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对右旋龙脑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法制备了右旋龙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法鉴定,然后采用气相色谱法,以右旋龙脑含量为指标,分别对包合物进行挥发性、热稳定性、抗光解性和相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光和热的因素影响下,包合物中右旋龙脑的含量明显高于混合物,这表明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光解性和热稳定性,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的右旋龙脑,便于长久贮存而不改变疗效;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为0 ~8 mol/L时,右旋龙脑的浓度随着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右旋龙脑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拟研究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正交实验考察薄荷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对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工艺的影响,以薄荷油的收率为指标,找出最优处方工艺.并用TLC,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扫描与电镜扫描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薄荷油:β-环糊精为1:4,包...  相似文献   

20.
采用饱合溶液法制备了火麻仁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收得率、油利用率、包合率为指标,应用正交试验筛选出包合的最佳条件。经薄层层析、红外光谱法鉴定,证实火麻仁油与β-环糊精确已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