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中动句式.通过比较英汉中动句构造的异同点并从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句法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受事成为中动句的主语,是由于受事的内在特性而突显;其状语在句中不可或缺,也成为突显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动结构是语言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它具有主动的形式和被动的含义。文章通过分析英法两种语言的中动结构,论述了它们的相似之处,同时揭示了其后的认知动因。文章还指出,其差异主要由法语中动结构的中动语素se导致,其天然的被动含义使其能产性和使用范围大大高于英语中动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中动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传统意义上对中动句的研究大都局限于语言本身,未能反映人们在语言使用时的认知过程.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图形一背景理论分析英汉语中动句,以揭示其认知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对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分析中动结构中动词的特性。认为中动句是一种特殊的语态类型,具有自身的句法特征,它表示的是事物本身的内在本质属性而非着重于被动关系的传达。中动结构的生成源于人们对事物以及相关联事件的不同认知过程和认知角度。  相似文献   

5.
杨欢欢 《科技信息》2008,(2):155-156
目前对英语中动结构的形成主要有词汇层面与句法层面两个方面的解释,词汇层面主要意见为中动结构是基础生成的,而句法层面则认为中动结构是移位生成的。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有GB、MP两大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在MP框架下对中动结构的解释更充分一些。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5,(5):30-33
轻动词句法是生成语法最简方案下的一个句法理论假设,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基于黄正德和冯胜利的轻动词句法理论,本文对汉语空宾语动补结构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它的生成是多重轻动词触发的中心语连续移位并与之合并的结果,提出了"多重VP嵌套中心语连续移位假设"。  相似文献   

7.
汉语VO结构与转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VO结构中,V和O的逻辑语义关系有很多种,根据这些语义关系组合而成的词组,有些已超出了传统语法所能解释的范围,实际上体现了转喻机制的运作。转喻在汉语VO结构中有几种体现,对这些结构的形成和理解可从认知的经济性、突显性以及概念的合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认知语义学意义观,运用构式压制、概念转喻等理论来探剖析"副名结构"。解构了"副名结构"中名词的功能,从传统上指称实体转化为描述事物性状,功能发生游移。阐述了"副名结构"中的转喻机制,指出了名词之所以能够实现转喻操作的内在动因,即语义压制。概念转喻是"副名结构"中语义压制得以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汉语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调查分析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一名说汉语儿童从1岁到2岁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对所获数据进行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动趋式动补结构最早出现且所占比例最大;述语动词大多数是表具体动作的动词;该儿童习得动补结构的手段有模仿、替换、扩展、联结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受到心理基础和语言基础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结合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讨论了英语篇章模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认为篇章模式理论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互动教学、教学内容多样化、现代教学技术、影视传媒和课外教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大量超常搭配现象。该研究运用认知的语义框架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形成的认知理据和其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试探性分析,发现上述理论对于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拓宽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生物课程学习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课程学习动机能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激发并维持课程学习动机是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动机,而教师对学生的成败归因具有重要影响。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在生物课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某校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焦虑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学生英语阅读焦虑与学生性别、英语阅读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存在着较高的英语阅读焦虑情绪,且阅读焦虑与学生性别无显著关系,而与学生的阅读能力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高中生英语阅读焦虑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缓解策略。  相似文献   

16.
《独坐敬亭山》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着重阐释语言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它主张从人的认知角度去研究语言。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三个视角对诗仙李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的认知文体分析实例证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文本具有解释力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农村高中生认知风格与创造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和《创造性思维测验》对随机抽取的380名农村高中生进行实验调查研究,探讨农村高中生认知风格与创造力关系。其结果为:(1)农村高中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创造力的三个特性上的得分及总分上,场独立性学生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2)农村中学不同认知风格的文理科高中生在创造力的三个特性及创造力的总得分上互有高低,不存在显著的文理班差异。(3)农村中学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高中生在创造力的三个特性及总分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