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刘东昇 《科技信息》2009,(28):I0149-I0150
杜甫现存1400多首诗歌中,无论是直接咏马还是题画马诗就达二十多首,杜甫用马寄托了自己理想愿望和对生世遭遇的反映,诗人绘制的马的意象图不仅是其人生的缩影,而且是自我价值追寻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代,苏雪林女士作《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其中固然有不少附会无稽之谈,但指出李商隐青年时期曾与女道士谈过恋爱,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对于理解部分《无题》诗及其所以写得如许朦胧,是很有帮助的。考《玉溪集》中咏女冠诗共有三十多首,诚如苏雪林所说:“若义山与女道士没有深切的关系,为什么一咏之不已,而再咏之;再咏之不已,而三咏四咏呢?”*本文将这三十多首诗略作排比,“细按行年,曲探心迹”,对苏雪林之说多有补正.然未敢自以为是,姑公诸同好,或可纠谬。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杜甫三首杜鹃诗的创作时代背景、讽咏对象、言辞与情感内蕴的分析,阐释了诗人对唐代三次中央政治革命的看法和整体思考及杜甫独到的政治器识:  相似文献   

4.
杜诗传世文本中有创作于长安时期的干谒诗,凡15首。杜甫极少两度干谒同一对象,但却有三首酬赠韦济之作。此三首赠韦济诗结构章法各异,创作时间有明显先后之别,反映了杜甫天宝七载至天宝十一载间在长安的心境变迁。以三首赠韦济诗为参照,考察杜甫长安时期干谒诗的整体创作,能发现谋篇布局中颂美与自陈的不同侧重造成了干谒诗内部的分野,从而对多数干谒诗结构与内容的模式化有更全面、系统的观照。诗歌谋篇布局差异的背后,是杜甫在干谒求提携与自我任真间的徘徊纠结。名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干谒韦济、回归自我的高亢尾音,却只是杜甫干谒之中点。  相似文献   

5.
张明同志认为,薛涛的《西岩》诗证明李白确实到过万县并登过西岩。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骑鲸客”指李白,在杜甫、贯休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诗题“西岩”当指万县之西岩,亦即今之万县太白岩。因为简阳、资中等地的西岩李白都未曾游览过。从《西岩》诗中的“如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星乱鸣蜩”看,《西岩》诗还可能与《九日遇雨二首》是同一天作的。  相似文献   

6.
昭君怨·牡丹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这是南宋著名辛派词人刘克庄的一首咏物词。咏物词为咏物而咏物的很少,多是有所寄托,或因物以兴情,或托物以寓意,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都可蕴于其中。咏花词多寓伤春,伤别之意,或叹韶华易逝,或悲青春不复。克庄这首咏花词却别有寄托,他是借咏牡丹而寄寓“怆故国,百年陵阙谁回首”之悲慨。思绪是相当深沉的。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直接继承者,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勤奋创作,实践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写了许多抨击弊政,同情人民疾苦的优秀诗篇.除了那些锋芒毕露的讽谕诗之外,即使是写个人闲情琐事,偶而有感,也不忘“惟歌生民病”的宗旨.《新制布裘》和《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两首诗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民之情,与其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陈清云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4):18-21,24
白居易集里的110多首咏花诗反映了他对花的喜爱。白居易咏花诗大部分表达惜花之情。落花促使白居易对命运、生命、人生终极意义等问题进行探求。儒佛道互补的思想,使他走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超越。白居易咏花诗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用美人喻花,把眼花与自然界的花相对比,还首创了“别花人”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9.
几首寓意诗分析王韵在诗歌王国里,有一种诗字面上讲甲事,而实际上是讲己事,也就是言此而息彼,借某种事物来寄托本意,可以说是一种"寄寓诗"。在唐人,宋人的诗集里有不少这种类型的诗,现选出几首较为著名的试加分析。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  相似文献   

10.
《洗兵马》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关于杜甫《洗兵马》诗系年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即乾元元年(758)春说和乾元二年(759)春说。地理、官职、典故等因素是解决此诗系年问题的关键。梳理文本,比较各种说法之偏颇得失,可以判断乾元元年春说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写雨的诗有50多首。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以“雨”命题的诗(38首);(二)写“雨”却不以“雨”命题的有《白帝》等;(三)诗中带有“雨”的句子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纵观杜甫写“雨”诗,有三个特点”(一...  相似文献   

12.
杨揆在“保藏驱廓”战争时期间所撰的《桐华吟馆卫藏诗稿》,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宏伟,战斗之艰苦和性质之正义,成为历史诗化的实录,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这百余首咏藏诗还吟咏了藏地的风土人情、大好河山,在艺术上也颇具魅力,显现了清代前期咏藏诗创作繁荣的实绩。  相似文献   

13.
清初诸城著名诗人张侗出身于文化世家,他所开辟的卧象山和"张氏四逸"所居住的放鹤村吸引了众多诗人前来聚会.张侗的《琅邪放鹤村诗集》收诗357首,以交游诗、写景诗、咏古诗、题画诗成就最高.他的诗歌诸体皆备,具有"幽淡之骨"和"天籁之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首吟泰山之诗,是杜甫现存中最早的一首。此诗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腾凌绝顶的进取精神,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正值中华腾飞,改革发展之际,重读《望岳》,颇受启迪。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读诗所宫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与戴叔佗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6.
南宋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知夔州,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深受民众爱戴。在夔期间作诗315首,表现了他对夔州的深厚情感,讴歌了夔州的山川人文,反映了他治理夔州的一系列德政;表达了对诸葛亮、杜甫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仰慕之情,以及通过歌咏夔州"十贤"以建构本土诗教文化体系的愿景。王十朋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夔州诗的内涵,还充分调动地方行政资源,弘扬夔州诗传统,巩固夔州诗城地位,并将其官方意识形态化。可以说,夔州诗城的基础是由杜甫奠定的,而夔州诗城的传统文化建构和维护,王十朋则无愧第一功。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三峡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共创作T480首诗歌,几乎平均每两天产生一首诗歌。因此可以说杜甫在三峡是他体力最衰竭、生活最穷困、环境最恶劣的时期,然而却是他诗歌创作最为旺盛、激情最为高涨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整个"沉郁顿挫"艺术风格走向最成熟。最全面、最为炉火纯青的时期。文章从多方面详细论证了杜甫"三峡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大贡献及其影响,它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借林黛玉教导香菱学诗,显示他的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一是:先从几家著名的诗人作品里读上几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做个“底子”;然后,是广泛地“一看”古代优秀诗人的经验。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五言律读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王易)、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这番话,我们应该领会她的精神。意思是说:先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细心揣摩透熟几百首,做个底子,以后旁及陶、应、谢诸家,融会而贯通之,这样就不愁不会咏诗。黛玉讲的是学诗的基本功,先对王维、杜甫、李白三个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19.
李贺的咏马组诗--《马诗》二十三首,言在马而决在才。本文从人才学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诗人李贺以马喻才,托马言志的人才思想。一是千里之才可爱可赞;二是千里之才可悲可叹,三是千里之才可识可得。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登高>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在英语中很难予以再现,但许渊冲成功地将该诗翻译为一首比较理想的英语诗.本文从宏观、微观和句式安排三个角度对许渊冲的英译杜甫<登高>进行分析,指出其形美、音美、意美及意境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