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诗人高准正生在台湾“现代主义之声盈天下”的时代。他强调诗的民族性、爱国性,扎根于本土,亲风雅余绪;主张诗要有社会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了新诗的“新八不主义”。其诗歌不仅力求内容之完美,而且力求形式之完整,毫无斧凿之痕。  相似文献   

2.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云南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他的生态诗歌多从普米族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持守万物有灵论,表达了鲜明的处所依恋情结,同时建立了敬畏生命、惜生护生的生态伦理,对日益迫近的生态危机有着明确的批判意识。鲁若迪基借助生态诗歌再次明晰了民族身份的自我确认,推动了当代生态诗歌的发展,对于敦促国人生态意识的觉醒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家诗人刘小平是近年来活跃在当代诗坛并立志要写出属于自己民族标记诗歌的诗人。他以鄂西为背景的诗歌大都很精致,具有成熟的艺术功力。本文通过对刘小平诗歌诗美的评述,意图对刘小平诗歌作一次具有建构意义的理论探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诗人以自我情感为主线的创作风格。诗人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新古典主义”诗歌运动倡导者蓝海文,是香港资深诗人。他在创作中采用深具禅宗意识的思维方式,字里行间,禅意盎然。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禅宗与中国诗学在观念和表现形式上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自然哲学”的崇尚以及现实条件的紧逼是他自杀的原因。顾城的死令人惋惜,“顾城之死”现象这一奇观也理应引人重视。  相似文献   

8.
针对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具体英译案例里的诸多失语现象,从“他者”哲学视角,提出了强调“自我”保障文化场内在需求、尊重“他者”正视文化差异、并寻求二者融合统一的对应策略,构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真实身份及他异性,助力本土革命红色文化话语重塑,促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裴多菲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诗人,仅仅活了26岁零7个月就在卫国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但他的诗歌却超越了时间和国界流传下来,并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关于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很多中外名家都进行过评论。法国诗人海涅曾赞扬“他的歌声比夜莺还甜蜜”。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小说月报》发表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百  相似文献   

10.
钟敏谊 《科技信息》2011,(3):I0201-I0202
外国文学的研究、翻译和借鉴都受到本土意识的影响。这是由中山大学区鉷教授提出的本土意识论的观点。美国诗人庞德是意象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可以说标志反传统的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就是由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开始的。本文尝试通过讨论庞德的本土意识从而在文学研究和发展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美国20世纪诗人,他的诗歌素以“简朴下的深邃”而著称。弗洛斯特在其抒情诗中借助树林的象征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揭示出人类的心灵真相。本文以他的两首诗歌为基点。再探析诗人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挖掘并表彰了诗中潜在的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热与社会等四重矛盾性的深邃主题。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描写自然,抒发诗人情怀和志向的“托物明志”类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生动丰满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为传唱。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和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托物明志”类诗歌在“形象群体”相互关系上以及“形象”、“诗人自我形象”和“诗歌主题”相互关系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香港诗人蓝海文在80年代与丁平教授针对台湾与大陆的诗坛现状,并结合香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主张:即重申诗歌形式规范,弘扬民族人文精神,力主诗歌纯真纯正,强调内容决定形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九叶”诗人之一的唐先生一生的创作深具“边缘”性质。“边缘”性质既表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也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其诗歌的“幻美”主题和“日夜边际”的印迹都非常明显。而作为一个现代派气息浓重的“九叶诗派”的诗人,其诗歌的创作也深具个性特征,在九叶之中也是非常边缘化的。  相似文献   

15.
隐含在《圣经》中的亲吻神学思想开辟了认识李商隐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李商隐浓郁的宗教意识具有与基督教的亲吻神学进行比较的客观可能性。李商隐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优秀篇章,具有阴柔的美质,可以列于世界诗歌经典作品之列。李商隐人生的不得志在诗歌的王国中得到了补偿,诗人通过自身的艺术追求寻找到了人生的终极关怀。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活动可以看成是他终身宗教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就是“驱笔得阴”的道教修为。  相似文献   

16.
苦闷诗人——性格上的悲剧在我国历史上为数很多的文学天才中,李贺也许是最早熟、最能敏感地体味人生苦难的诗人,这决定了他诗歌基调的忧郁悲愤。他是一个苦闷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就是抒写内心的苦闷,作品情调阴郁低沉,奇崛冷艳,李贺卓异的诗歌才华,在某种程度上说亦得力于他的反常性格。“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李贺“以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说尽管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尚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厂,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  相似文献   

17.
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坚持诗歌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性显现,强调自我,张扬个性;以为诗中的性灵来自创作主体、表现对象和二的天然妙合;要写出表现性灵的真诗,必须有天才和灵感;标举性灵固然是针对“格调说”和“肌理说”而发,但其理论旨归是要求学的个性表现和独创精神,来冲决当时儒家正统思想对诗歌的束缚和扭转坛复古模拟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食指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是一位具有分野性的诗人,他的创作分开了“失去自我”与“表达自我”的两个时代。他的诗歌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传统性,散发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紧密结合的气息,体现出狂热激进的思想与理性节制的形式并行不悖的诗学特征。思想情感上的先锋性、反叛性与艺术形式上的传统性、保守性构成了他的诗学悖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爱尔兰诗人,叶芝一生关注爱尔兰民族命运,但是其诗歌中爱尔兰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诗人早年时热衷于民族主义,诗歌创作题材汲取了爱尔兰传统神话与民间传说,勾画出理想的爱尔兰蓝图;到中晚期时由于政局变化和诗人本人的心态逐渐成熟,叶芝对爱尔兰社会和历史进行了深刻思索,其诗歌中对爱尔兰的态度由狭隘走向成熟,他扎根于本土文化,却跳出狭隘民族主义的语境,使其文学创作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惠特曼和郭沫若在对民族题材的运用和诗歌形式创新中完成诗歌“个体自我”向“民族自我”(“国家自我”)的转化,升华为一种“普遍自我”。惠特曼以美国作为投射对象,以第一人称“我”热情讴歌美国精神,在诗歌中完成自我身份构建。郭沫若诗歌应和“五四”的时代精神,高扬人的个体性,坚持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对祖国的热爱,把“五四”个性主义的时代精神在作品里成功地反映出来,由此给郭沫若的新诗带来了奔腾豪纵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