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报告糜烂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289例,占同期糜烂性胃炎884例的32.7%.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11例(23.9%).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0%.提示胃酸过高又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糜烂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共同的发病因素.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最重要手段.采用抗酸、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粘膜保护剂以及微波凝固等综合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胃疾病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过程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C)Ⅰ和Ⅱ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已行常规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245例患者.其中非萎缩性胃炎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胃溃疡36例,十二指肠溃疡31例,进展期胃癌69例,早期胃癌13例,胃癌术后23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其血清PGⅠ及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K).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 Ⅰ和PG Ⅰ/Ⅱ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升高(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 Ⅰ和PGⅡ升高,PGI/PGⅡ比值升高(P<0.05);进展期胃癌血清PG Ⅰ、早期与进展期胃癌PGR均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P<0.001).胃癌组中以PG Ⅰ≤70μg/L和PGR≤6作为阳性指标,同时符合这两项的确诊率为62.1%,特异性为94.2%.结论 血清PG Ⅰ、PG Ⅱ含量的变化及PGR值与胃黏膜病变有关,血清PG Ⅰ和PG Ⅰ/PGⅡ比值的降低,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胃癌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内镜微波凝固疗法的疗效,应用其治疗消化系疾病123例,结果98例共115颗消化道息肉有978颗一次灼除,18颗二次灼除;14例消化道恶性狭窄患吞咽困难明显改善,但因癌肿继续生长,远期疗效不佳;9例消化道良性狭窄获满意松解,复发时治疗仍有效;1例大肠血管畸形并出血病灶消失,出血停止;1例升结肠囊肿凝固切开后囊肿消失,除一例食道癌术后发生食管-气管瘘外,余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波凝固治疗上下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经消化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上下消化道息肉353例共391枚患者,行内镜下微波凝固治疗术.结果:0.5~1.5cm共374枚息肉,治疗后经复查一次性治愈率达100%,2.0~3.0cm大息肉经2~3次治疗后全部治愈.并且对大息肉癌前病变经微波凝固治疗后效果较好,1~3年后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对较小广基、亚蒂扁平多发性息肉不易被圈套者尤为适宜,微波凝固气化效果甚好,优于高频电凝刀及激光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55例患者的局灶性病变(黏膜形态异常,黏膜色泽异常)纳入研究,排除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及既往有胃手术史患者.结果 病变轮廓观察: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BI最清晰,特别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胃小凹的形态观察结果: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对于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NBI具有绝对的优势,155例患者中发现轻度异性增生16例,中度异性增生7例,重度异性增生3例,早期胃癌3例.结论 NBI技术操作简单,能够清晰显示胃黏膜轮廓,经放大可清晰观察到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异性增生检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用药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不同用药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疗效 ,以便优选出“高效、安全、方便”的理想方案 .选取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2 4 0例 ,随机分为 5组 ,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 ,观察其溃疡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及复发率 .结果表明 ,含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 ,其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其它各组 (P <0 .0 5 ) .提示第Ⅱ组治疗方案 (奥美拉唑 2 0mg、克拉霉素 5 0 0mg、甲硝唑 4 0 0mg ,每日 2次 ,疗程 2周 )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最佳方案 .  相似文献   

7.
内镜微波凝固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微波凝固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限度。方法:选择晚期食管癌病人10例,经电视内窥镜行微波凝固治疗,控制微波工作电流110 ̄120mA,输出时间〈15s,5 ̄7d后手术切除癌肿,标本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经微波凝固治疗患者进食情况改善,取得满意的姑息性治疗效果。微波除对突入腔内癌瘤凝固气化外,仍对食管壁肿瘤组织产生杀伤,深度达4nm。结论:内镜微波凝固治疗晚期食管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杨燕 《甘肃科技》2000,16(2):59-59
我们对75例病理证实的食管癌、贲门部癌性狭窄患者通过内镜分别用局部注射抗癌药物(简称局化)Na -YAG激光(简称YAG)及微波组织凝固(简称EMCT)治疗 ,共253次 ,取得较好疗效 ,改善了梗阻症状 ,延长了生存期。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本组75例患者 ,男性67例 ,女性8例 ,年龄31 -87岁 ,平均67岁。食管癌34例 ,贲门癌9例 ,胃癌术后复发9例 ,食管癌放疗后3例。分组情况见下表 :2方法三组患者均用OlympusGIF -P3型胃镜。2.1局化组用内镜专用注射针 ,通过活检孔将抗癌药物丝裂霉素…  相似文献   

9.
史志芳  孟辉 《科技信息》2010,(25):385-38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对鼻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出血68例的临床资料,病例均为在鼻内镜下微波凝固出血区。结果:68例患者在鼻内镜下微波止血,术后65例未再出血,再出血3例,再出血者经治疗后出血停止。结论: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安全、快速、有效,患者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多年来对其治疗一直延用抗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经多年研究证实:HP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胃窦炎、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与胃癌有密切关系,因此,根除HP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目前HP根除方案较多,但不十分理想,为此我们采用达克普隆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根除HP,旨在探索一种消化性溃疡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新生儿安置胃管选择最佳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0月-2006年7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8例需放置胃管的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常规经鼻置管组和经口置管组,对2组一次性成功率、置管需要的时间、置管时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经口放置胃管的一次成功率高,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少,置管所需要的时间少。2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生儿适合经口置胃管。  相似文献   

12.
旨在观察应激状态下,芦荟是否可减轻胃溃疡.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芦荟和生理盐水7天后造模,取胃壁做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结果显示对照组胃黏膜有明显淤血、细胞坏死、腺体排列紊乱等现象,芦荟组结构接近正常.提示芦荟对应激性胃溃疡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测定97例溃疡型胃癌(GC)和135例胃溃疡(GU)患者的血清PG水平,并与39例胃黏膜基本正常者(NOR)作对比分析.血清PGⅠ水平在GU和GC组明显低于NOR组(P均<0.01),而GC组又明显低于GU组(P<0.01);PGⅡ在GC组明显低于NOR组(P<0.05);PGⅠ/PGⅡ值GC组明显低于NOR组和GU组(P均<0.01).胃底胃体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明显低于贲门癌患者(P<0.05).提示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PGⅡ值降低是溃疡型GC的危险因素,检测血清PG水平有助于临床对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根据胃液成分的6项参数,用POMS程序,就6种(510例)慢性胃病,按3种组合进行Bayes准则逐步判别。结果显示:1.胃癌、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有判别作用的参数依次为DNA、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游离酸;其判别距阵示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达78%。2.胃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3种病之间,胃液参数判别的差异亦十分显著;粘液、DNA、胆汁酸及pH值的判别效果有显著性;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63.3%及92%。3.浅表性、浅表-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进行判别时差异有显著意义,本组有判别作用的参数则依次为粘液、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pH值4项;判别距阵显示的符合率,萎缩性胃炎为51%,浅表性胃炎为75.8%,而浅表-萎缩性仅13%,表明后者具有很高的重叠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30周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及胃黏膜细胞凋亡的情况。方法取SPF级SD大鼠,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持续30周后。应用酚红实验和光密度的方法检测胃排空。采用Tunel法检测胃黏膜的细胞凋亡。结果30周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异常,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改善;胃黏膜细胞凋亡严重的是模型组,中药组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实验30周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异常,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模型组细胞凋亡程度明显。中药组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表明中药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38例胃癌患者血清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胃癌患者在不同分期、不同组织学分型及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胃部疾病从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逐渐进展,以及胃癌TNM分期的增加,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逐渐降低,CD8+,CD25+T淋巴细胞表达逐渐升高.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OlympusAu640生化分析仪,检测了乙酰胆碱作用后培养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癌细胞内钠和磷的含量,以探讨乙酰胆碱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腺癌细胞内钠、磷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比较,胃腺癌细胞内钠浓度偏高(P<0 001),而磷浓度降低(P<0 01)。在乙酰胆碱作用下,胃腺癌细胞内钠和磷浓度均升高(P<0 05);正常胃粘膜细胞仅有钠浓度升高(P<0 001),磷浓度无变化。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对磷浓度的升高作用(P<0 05),但对钠浓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以其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DNA值绘制直方图,对比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胆汁(碱性)返流性胃炎各自的图型特征,并用微机进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胃液成分呈游离酸、蛋白酶、粘液含量降低,而胆汁酸含量升高,尤其是DNA含量居各组之首,与pH值之升高程度相齐,从而呈拱门状图型;胆汁返流组的胆汁酸含量最高,与DNA柱相平,亦与pH值的柱高相平,故呈三个高柱柱高相齐的特征性图型。消化性胃溃疡组的胃液成分图型与正常组基本相似,但胆汁酸与DNA柱有明显增高;而十二指肠溃疡组的突出表现为游离酸柱居各种胃病组之冠,蛋白酶和粘液含量亦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9.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进行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DNA的同步测定,运用微机处理数据。结果证示:pH值以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组最低;胃癌组最高;浅表、浅表萎缩及萎缩性胃炎依次递升,后者稍低于胃癌组;胆汁返流组居第三位。游离酸含量的分布情况与pH恰好对应相反。蛋白酶含量的分布情况与游离酸相仿,但在浅表性胃炎组即有明显的减少。所有胃病组的粘液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而以胆汁返流组最低,其次是胃癌,萎缩性胃炎组的粘液含量与胃溃疡组相似。胃液胆汁酸以胆汁返流组最高,其次为胃癌,三种胃炎与二种溃疡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DNA含量以胃癌组最突出,其次是胆汁返流组,其余情况与胆汁酸的分布特点相同。上述研究为临床进行胃功能检查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 探讨早期胃癌病理学诊断及形态学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江汉大学附属医院1988 ~ 2003年手术切除经病理诊断确诊有完整资料的早期胃癌24例,分别观察肿瘤的发生部位、肉眼分型 、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类、多灶性、伴随病变以及淋巴结转移程度等各项病理学指标.结果: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区及小弯侧,溃疡型多见;粘膜内癌的瘤灶小于粘膜下癌;组织学分类以管状型腺癌为主,常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相伴随;4例早期胃癌呈现多灶性; 全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29.2%.结论:① 详细规范的病理学检查对早期胃癌的病理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②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伴随疾病及淋巴结转移的数据是早期胃癌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