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改良而成的OGO工艺技术,以试验配水模拟城市生活污水,研究了OGO系统的脱氮效果,通过分析反应器各反应区的脱氮效果,并结合OGO系统脱氮效果观察系统中活性污泥絮体特性,研究分析了OGO系统的脱氮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总氮(TN)和氨氮(NH4 -N)分别为31.15~42.26 mg/L和27.53~38.58 mg/L的条件下,OGO系统对总氮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4.31%和83.75%.反应器外环脱氮方式为同时硝化反硝化(SND)脱氮,其脱氮量占反应器脱氮总量的80.48%,OGO工艺对氮素的生物去除绝大部分是通过同时硝化反硝化来实现的;同时硝化反硝化的宏观分区理论和微环境理论均适用于OGO系统.  相似文献   

2.
刘再亮 《科技信息》2010,(3):23-23,31
在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过程中,生物脱氮法由于其处理效果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生物脱氮过程认识的深入,诸如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等新型的脱氮工艺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一定应用,本文着重对上述三种新型生物脱氮工艺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以污水厂初沉池出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常温(8~20℃)条件下,处理规模为5 m3/h的一体化厌氧/好氧生物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的效果.试验中,系统脱氮始终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通过低氧条件下亚硝酸盐的富集,系统进入稳定脱氮期.在稳定脱氮期,反应器出水亚硝酸盐平均累积率达82.52%,系统脱氮以亚硝酸盐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方式为主,实现了短程同步脱氮及磷和有机物的协同去除.TN,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4%,87.7%和90.4%.在该研究条件下,DO质量浓度的最佳控制范围是(0.25±0.10)mg/L.  相似文献   

4.
对厌氧氨氧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等生物脱氮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展进行了评述,同时探讨了生物脱氮领域的新技术和开发的新工艺,指出了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特点和研究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pH值、碱度对化工污水脱氮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宁 《甘肃科技》2011,27(1):27-31,142
目前,兰州石化污水处理厂采用"水解+A/O"生物脱氮处理工艺进行有机物的降解,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并进行了脱氮处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pH值,碱度对脱氮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污水脱氮处理方法,以及pH值、碱度在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变化关系来说明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研究如何控制合适的pH值、碱度的方法,以确保脱氮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污染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和同时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几种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反亚硝化脱氮是反硝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污水短程反硝化脱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亚硝酸氮浓度为30~110 mg.L-1范围内,主要考察了影响反亚硝化速率因素中的pH、NO2--N、MLSS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温度为18℃,pH为7.5时,反亚硝化速率最大;NO2--N浓度为60 mg.L-1时的反亚硝化作用最强;MLSS高则整体反亚硝化脱氮速率快,但MLSS高则单位质量反亚硝化菌的效率低.  相似文献   

8.
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厌氧氨氧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等生物脱氮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展进行了评述,同时探讨了生物脱氮领域的新技术和开发的新工艺,指出了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特点和研究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污水生物脱氮一般通过氨化、硝化、反硝化进行,处理效率低。本文通过引入脱氮新理念,介绍了SHARON工艺,SHARON-ANAMMOX工艺,CANON工艺,OLAND工艺,固定化微生物脱氮等几种污水脱氮新工艺。这些工艺通过不同的方式,缩短了传统硝化反硝化的历程,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脱氮效率,为污水脱氮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废水生物处理脱氮原理与新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废水生物脱氮的原理与影响因素,生物脱氮中氨转化的基本过程为氨化、同化、硝化和反硝化,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pH值、溶解氧、C/N比、污泥龄和毒性物等.介绍了几种生物脱氮的新工艺方法,包括预缺氧、后缺氧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脱氮工艺.归纳了不同脱氮工艺的典型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生物脱氮原理,设计了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将反应器运行两个月,探讨了反应器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对反应器好氧区和缺氧区微生物种类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器通过设置好氧和缺氧两种环境,并且通过内循环回流,形成"前置式反硝化系统"可达到较好地去除有机物和氮的目的,其中水力停留时间为影响硝化作用的重要参数。在反应器的好氧区有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2.
用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生物脱氮原理,设计了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将反应器运行2个月,探讨反应器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对反应器好氧区和缺氧区微生物种类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器通过设置好氧和缺氧2种环境,并且通过内循环回流,形成“前置式反硝化系统”可达到较好地去除有机物和氮的目的,其中水力停留时间为影响硝化作用的重要参数。在反应器的好氧区有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SBR法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氮的去除及转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利用SBR法处理广州地区城市污水过程中氮的去除和转化规律及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在处于好氧阶段的反应过程中,在去除有机物和进行磷的吸收的同时,进行硝化反应并且控制硝化反应进行到亚 硝酸型硝化结束,然后进行缺氧反硝化,以达到脱氮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去除有机物的同时,氨氮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反硝化的过程中,硝化氮被转化成氮气,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使总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去除。  相似文献   

14.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及处理过程中N2O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和温室气体控制的需要 ,使得具有高效率脱氮 ,同时N2 O逸出最少化的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变得十分迫切 .本文报道了采用新型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 (SND)的研究成果 .与传统顺序式硝化反硝化 (SQND)技术相比 ,SND工艺的脱氮与SQND的效率相近 ,可随溶解氧浓度降低而提高 ,但N2 O逸出量显著降低 ,且碳氮比的提高可进一步减少N2 O的排放  相似文献   

15.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脱氮原理以及短程硝化反硝化理论,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影响亚硝酸积累的因素以及短程硝化反硝化理论的研究进展,并引例了应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原理的一些新工艺,对含氨较高和碳源不足的废水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几种新型脱氮工艺,主要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氧限制自养硝化反硝化(OLAND)、全程自养脱氮(CANON)、厌氧氨氧化、同步反硝化脱磷除硫等工艺。它们以亚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为主,使脱氮具有更加低能耗、高效率的特点。微生物种类的扩展,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反应的竞争,羟氨转化为联氨是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出现的标志等是最新的研究内容,但新型脱氮工艺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略,特别是相关物质转换,微生物学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同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可以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降低设备运行费用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从微环境理论、微生物学理论和中间产物理论方面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产生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实现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氨氮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氨氮废水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氨氮废水主要生物处理技术,介绍其处理原理以及适用条件.尤其对近年来出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及固定化等工艺技术进行了论述.指出最少CO2释放、污泥排放、能源消耗等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工艺是未来生物脱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 SBR系统行运行模式不同,脱氮除磷效果会发生变化。SBR系统氨氮硝化过程在好氧阶段进行,脱氮过程主要在缺氧阶段进行。除少数细菌能进行自养反硝化,大部分反硝化细菌进行反硝化都是进行异养反硝化。经研究发现SBR运行过程中TN浓度和COD浓度具有相关性,COD和TN浓度之间存在三阶函数关系,本实验反硝化速率为1.2mg/L。  相似文献   

20.
膜生物反应器异养硝化菌的筛选与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膜生物反应器中分离出3株异养硝化细菌,初始菌体浓度为105个/m L时,菌株X1、X2和X3经过12 h的硝化作用后,分别可去除50.7%、63.4%和46.7%的氨氮。菌株X2还表现出反硝化能力,12 h可去除44.5%的总氮。经16Sr DNA序列的测序和比对,菌株X1、X2和X3分别与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的同源性最高。未来异养硝化-反硝化菌株X2的应用对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