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我校雷明德教授主编、朱志诚教授和田连恕教授参加编撰的《陕西植被》一书已于1999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篇幅宏大,字数约百万字。它是在前人和今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长期的实地考察,对20世纪以来陕西境内分布的植被发生、发展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植被作为资源和环境中积极活跃的因素在该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全书共分4个部分、12章。总论部分叙述了陕西植被研究的历史以及在全国植被中的地位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征、植物区系、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和陕西植被的基本特征。分类部分为本书重点,自然植被…  相似文献   

2.
秦岭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岭横亘于陕西中南部,为一东西向延伸的山体,位于东经106°—110°40′北纬33°10′—34°40′,构成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分野线。近百年来秦岭这一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和其它资源丰富的地区,吸引不同学科的许多研究者的注意。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开展了秦岭资源的凋查研究,各方面都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本文仅在于对秦岭地区地质时期,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植被的演变,进行初步的探讨。地质时期植被演变的研究,对于地质、特别是对于地质时代的划分、古地理、古气候、土壤的发生和演化以及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资料很有限,说明本地区植被演变的有力依据还很不够。为了开始讨论这一问题,我们仅根据一些初步的资料,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地表植物界规律性的组合就是植被。它是生态系统中极活跃的因素。植被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发掘、认识并掌握运用植被的内在规律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保护环境等服务。当前突出任务是服务于我国的“四化”建设。植被基本知识和资料的积累伴随着人类的发生和社会的发展就已开始,但成为专门学科还是近百年的事,在我国时仅60年左右。陕西省植被科学研究开始于解放前后,有组织的研究还是50年代以来的事。陕西植被研究分为萌芽、资料重大积累、继续积累、现代植被学蕴酿、蓬勃发展及斗争中求生存等五个历史时期。陕西植被研究当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主要问题是:理论和实践不适应需要、机构不健全、专业队伍老化,手段和设备欠缺、新资料严重不足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区性植被研究工作,解放后才广泛开展,但较详细的植被研究报告和地区性植被图,至今还很少见到。植被与气候、地形、母岩、土壤等有紧密联系,地区性植被研究及植被制图一方面说明了当地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另一方面也阐明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利用自然植物资源,有根据的引种经济树种和作物,以及合理的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5.
陕西植被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植被对环境建造的主要作用:如植被调节气候、改变大气组分,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净化环境等,并在回顾和总结陕西省以往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指出植被建设对陕西环境保护的意义。以此为基础,提出陕西植被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5项对策,包括实行封山育林育草、改造和恢复灌丛等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确定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是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植被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加强黄河三角洲植被的研究,探讨其形成、维持和演化机制,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际意义。山东大学生态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三角洲植被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涉及植被分类、植被组成与结构特征、植被动态与退化、植被保护和利用、植被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黄河三角洲植被在国家公园建设及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山东大学生态学科将继续开展和加强黄河三角洲植被的形成、变化和维持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黄河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东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自然植被分布特点,利用多元分析和GIS技术,建立了基于8个环境变量(气候、地形和土壤)的东北地区区域"植被-环境"模型,对当前环境条件下,东北地区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经检验,"植被-环境"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总体精度为66.91%,Kappa统计量值为0.61.在此基础上,获得我国东北地区"潜在自然植被图".该模型可进一步用于全球变化条件下,潜在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变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植被数量生态学是利用数学方法定量研究植被、植物群落及植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的科学。随着数量生态学的发展,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对群落演替方面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的总结和探讨,并对未来数量生态学发展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9.
广西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对广西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宗明 《广西科学》1998,5(1):51-57
位于中国南部的广西,地层组成复杂,起源古老,地区差别大;多山,地形复杂,中部有特殊的的弧形山脉;热量和降水丰富且受地形影响大;成土母岩复杂,有地域性成土风化壳,由此,为广西创造了丰富而复杂的植被类型,使广西西南部成为中国特有现象中心之一,使广西产生具过渡性质的热带植被,形成东低西高的植被纬度地带格局,造成犬牙交错的水平分布现象,为广西保存了一批起源古老、残余的或孑遗的植被类型,并造就了广西特有的非地带性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0.
贵州植被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植被区划是地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论在学科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植被区划是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一个地区的植被区划,就是该地区现有全部地植物学资料的概括性成果。进行植被区划,无疑地将促进地植物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同时,通过植被区划,对不同地域的植被分布规律、植被特征、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演替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对比,将为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对贵州省的植被区划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错误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植被”是指一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根据植物群落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区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人工植被)。研究一个地区的植被,“都不应当不注意栽培植物群落,否则,将不能提供现代植物景观的全部景象。”这是因为“栽培植被地段和野生植被地段以复合体的形式构成一定的大群聚,这些大群聚本身又合併为植物景观。”所以对贵州栽培植被进行研究,对于深刻地、全面地认识我省植物景观乃是不可缺少的。近年来,对栽培植被的分类原则、单位及系统,在许多植被学专著中已有论述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为对象编制植被志或植被图有助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管理与保护.我国的植被分类体系主要是以自然植被为主体构建的,且大多集中在全国尺度上或省域尺度上,不适用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分类.并且,强人为干预下形成的植被一直未出现学界公认的分类体系,给城市植被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基于“起源-干扰-功能”为基本原则的综合型城市植被分类体系,按照植被起源和受人为干扰程度将城市植被分为自然植被、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栽培植被依据其功能类型进一步划分为人工林地植被、景观绿地植被及农业植被三大类型.下级单位参照1980年《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并结合新近《中国植被志》编研提出的3个初步纲领性文件,进而构建城市植被分类系统,并对城市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在上海地区进行了应用尝试,以期进一步构建一个兼具学术科学性和应用操作性的城市植被分类体系,为后续城市植被志的编撰,以及城市植被的认知、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在北方实施大范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北方地区植被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区域内的水文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的科学前沿问题。文中探讨性总结了植被变化对径流、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土壤水和区域水储量变化对植被变化响应中亟待加强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我国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进展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是现代植被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不仅在应用领域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在新方法的探索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主要论及我国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的研究概况,着重评述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及其应用,并对我国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的发展前景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植被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50年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的变化更加明显。笔分析了三江平原天然植被在特定的气候、水、地质、地貌环境下形成的基本原因,以及依地形地势而变化的分布格局,分别介绍了典型沼泽湿地、森林、中生草甸3种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在分布、物种构成、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最近50年来发生的变化,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说明了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阐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湿地植被变化的基本机理。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困难立地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植被恢复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退耕还林区不同试验点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整地方式选择、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植被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结合植物区系和栽培植物的特点,将陕西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地带7个植被区,并对各区主要特征及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一、西昌地区植被区划的原则与依据 植被区划是从地理角度去区划,而植被类型的形式是该植物群落种类成分与自然环—境的综合因素长期适应的结果。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某一级的植被分区单位,是以在该区广泛分布的某一植被类型(植被型、群系或群丛),或是它们的组合为特征,作为区划的重要标志。植物群落和植物区系的发展过程是统一的过程,是平行进行的。因此,在进行地植物区划时要考虑到植物区系分布界限这一特征,尤其是建群植物种类的分布。再次,同一自然区内植物的垂直分布及其垂直带谱应大致相同,因为它们的自然条件均受大气候支配,特别是垂直分布的基部植被带是植被省一级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农业植被的类型及其钝作制度,是对要求严格的经济作物或果树作为植被区划标志之一,也是很重要的。植被类型是自然环境下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植被区划中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区划时要考虑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地质、土壤)特别是原生植被与相对稳定群落。  相似文献   

19.
根据植被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结合植物区系和栽培植物的特点,将陕西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地带7个植被区.并对各区主要特征及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荔波南部的喀斯特森林植被是我国亚热带保存较好的奇特植被之一,以其特有的岩溶地貌、植物种类和特殊生态环境而引起々家们的关注和兴趣。为了弄清这片喀斯特森林植被的类型、结构、分布和现状,在1980年以来历次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于1984年4至5月,集中地进行了一次群落学考察,以促进喀斯特森林植被的研究,为喀斯特地区的开发利用和自然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考察结果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