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权利支配话语,在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女性的沉默无语反映了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受汉族礼教影响,木纳村布依族妇女在传统男权社会一直无声失语,改革开放后争取到了部分话语权,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因受到民族深厚积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制约束缚,布依族妇女要快速实现男女平等的理想目标,必须以综合实力为背景。  相似文献   

2.
回族婚姻是回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鲜明文化符号,具有民族宗教和地域性特点。受现代主流社会的影响,传统的回族婚姻文化发生了变化,一些反映回族地域性的婚姻文化符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变化,折射出了回族社区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旅游介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就意味着当地人与外界交往的进一步扩大。文化的相互影响、变迁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导致多依村布依族传统节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旅游的发展,更深层的则是当地人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对变迁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田林那善屯壮族的调查材料为基础 ,从婚姻类型、婚姻的缔结过程及婚姻地缘三方面论述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文中指出 :壮族婚姻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变迁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 ,新的因素和内容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并非截然冲突和排斥 ,而是可以糅合共存的。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孕育产生新因素和内容的机制 ,新的因素和内容则往往套上传统的外衣而出现。外来的文化亦可在不与本民族文化相冲突的情况下 ,与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从而构成新的体系。反映那善壮族区域文化网络粘合方式的婚姻圈与市场圈、祭祀圈虽有重合 ,但不尽一致 ,美国学者施坚雅 (G .WilliomSkinner)在研究中国农村的基础上提出的市场体系理论 ,以及日本学者冈田谦在研究台湾乡村社会之后提出的祭祀圈理论 ,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壮族。传统婚姻圈的打破既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 ,又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文化消费的变迁是农村的一个重要变化。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兴起是文化变迁的基础,现代传媒为其提供了平台,变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婚姻、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主要原因是收入的提高、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文化产品丰富等,以期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金平县联防村的黄苦聪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高山箐林中搬迁定居至今,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传统的新米节与"老年"相应置换为中秋节与春节;丧葬仪式延续了传统,而婚俗却有较大变革。这些体现了其习俗文化既坚守传统,又受文化涵化的影响,呈现诸多变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西恭城县东面村过山瑶从种植香菇到种植罗汉果的技术变迁而导致的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东面村过山瑶民种植技术变迁的特点,认为技术变迁对于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布迪厄用“实践”调和了传统人类学有关结构与行为、文化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以实践理论考察社会文化现象 ,布迪厄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 ,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现象 ,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冲突的困扰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人类面对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做出的全新的选择,其本质就是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广西矮山村是壮族聚居村落,经济活动以农耕为主。拟用生态人类学的观点对矮山村的自然环境、矮山村壮族的生计方式及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从中理解矮山村人地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商品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文化商品化、市场化成为现实。在现代城市文明的浓重氛围中,人们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取向趋于混乱。本文考察了乡村出身的现代知识分子庄之蝶在都市中迷茫与失落的社会原因,试图用乡村人的眼光看待现代都市,指出都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颓废。  相似文献   

11.
婚姻的确立通常遵循一定的缔结原则,由一系列繁琐的礼仪为标志,婚嫁礼俗是集中展现各民族文化最为典型的民俗事象。清代随缘下士编辑的长篇世情小说《林兰香》广泛地展示了明末清初社会的婚嫁礼俗,保留了明清时期丰富的民俗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2.
罗马法婚姻制度的价值基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婚姻制度入手,介绍了罗马婚姻制度中的一些有特色的制度。在此基础上,从平等与自由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罗马法婚姻制度的价值基础,将其与社会制度基础相剥离,改变看待古代婚姻制度的传统视角,提出罗马婚姻制度的价值基础即经常被人忽视的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云南罗平布依族代代传唱的婚恋歌谣数量多、内客丰富 ,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姻习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早期的“兄妹婚配”血缘婚姻形式 ,还反映了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奇异婚俗 ,以及以歌传情等独特的婚恋嫁娶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个人层面看,婚姻是个体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层面上看,婚姻又是形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基本途径。文章以东山彝族乡为个案,运用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东山彝族配偶的选择、订婚仪式和举行婚礼等方面的探讨,揭示出彝族婚姻仪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1978年至1992年,青年的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在择偶标准上,从重本人成分、家庭出身到物质与人品并重;在择偶方式上,从包办型到自主型转变;婚礼从大操大办到崇尚节俭;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由依附到独立;离婚行为从被议论歧视到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宽容。婚姻观念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2000多年前句町国时代壮族先民婚姻形态的考证,对桂滇边驮娘江流域30万壮族人中当前仍盛行的女娶男嫁婚姻展开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通过对壮族男娶女嫁婚姻起源的探索,以及对20世纪上半叶仍普遍存在的壮族女子走婚制(即不落夫家)的论述,来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勾勒出20世纪初壮族社会中三种婚姻形态并存的历史画面,并试图通过描绘壮族婚姻的千年变迁,衬托出人类婚姻史的模糊轮廓。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彝族婚姻成立实质要件和婚姻终止制度的变迁,并表明由于经济基础、政权建设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原因,传统的彝族婚姻法文化虽然有所变化,但在这场特殊时期的拉锯战中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部分还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传统婚俗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发生了显著的变异:婚俗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及原形态的道德择偶标准,或因商业需要而婚俗表演化,或因环境与身份的改变,一些淳风良俗的婚俗内涵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虽然应当顺乎时代潮流,但优秀的婚俗不能市场化、商业化。只有让优秀民俗文化元素归原,才有实现文化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的可行性,才能使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得到长久的传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传统的婚姻观认为,婚姻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但是战后随着日本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当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开始强调自我价值,追求独立与自由,从而很多女性放弃结婚生子。同时,离婚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0.
渝西婚恋文化中的精华性思想可以概括为"向往婚姻自由,强调情义无价,主张互敬互爱,提倡少生优育"四句话,而这些,渝西方言谚语都有所承载,都在那些四言、五言和七言的"顺口溜"中映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