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SPSS的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7年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结果显示:辽宁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距越来越大的格局;辽宁省在旅游经济发展上存在2个很大的断层,并且随时间的变化在不断扩大;大连在辽宁省的旅游经济中首位度过高,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益倾向.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变化,揭示了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极化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变化,揭示了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极化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在SPSS19.0和ArcGIS9.3等软件的支持下,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与旅游经济密切相关的10个指标,从时序变化和空间格局对2001~2012年陕西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陕西省旅游经济整体上升趋势明显,绝对差异呈现上升态势,相对差异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通过空间分析发现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西安占据首位,北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优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速率快于西部地区;泰尔指数分析表明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缩小趋势明显,地带间差异是引起陕西省旅游经济总差异的主要原因,关中内部差异是导致地带内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及泰尔指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对2000—2016年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均呈现绝对差异加速增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的态势。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滇南、滇中及滇东内部差异变化是造成其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地带间差异与总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显著,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均经历了由"双极核心"到"多极核心"的演变过程。影响省域地级市间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服务设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受旅游资源禀赋及旅游服务设施影响较大,交通通达性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研究.正确分析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可以从客观上认识到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区域旅游经济向正确方向发展.文章选取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综合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广东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表现.结果表明:广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区对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在逐年增加,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贡献率在缓慢下降,且珠三角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进一步缩小各区域旅游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引入泰尔指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旅游产业地位指数等计算方法,分析了2006—2013年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地带内差异泰尔指数与市际差异泰尔指数走势相一致,总体上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地带间差异泰尔指数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广西整体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造成;广西旅游经济地带间的差异主要是北部湾经济区地带间差异影响的结果;广西旅游经济地带内的差异主要由北部湾经济区与西江经济区地带内差异共同主导形成;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与经济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辽宁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区域旅游经济与旅游人力资源两项重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发展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的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调整旅游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创新完善现代人力资源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9.
广西国内旅游规模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区域研究对象,以各个地级市的国内游客量为基础数据,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数、相对发展率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2003—2009年广西区域旅游规模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由2003年的295.74增加到2009年的740.10,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则在波动中缩小,从2003年的0.912下降到2009年的0.864。从时间上看广西国内旅游规模总体差异在不断缩小﹐但空间上区域旅游规模集中程度较高﹐且梯度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均GDP、2A及以上景点数、公路铁路总里程、旅行社数等相关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国内旅游规模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地区人均GDP与区域国内旅游规模差异关联度最大,达到0.870;其次是旅行社数、2A及以上景点数、公路铁路总里程、星级饭店数、旅游部门职工数,关联度分别为0.730 8、0.711 2、0.693 6、0.676 2、0.623 5,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对旅游规模差异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安徽省17个地市1999-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及空间变化特征,并对旅游产品与旅游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虽然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在逐步缩小,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旅游产品开发水平是影响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各地区应通过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来促进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应进行适度的非均衡发展,以实现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则会弱化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严重的还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以辽宁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并以全省85个县域自2001~2010年人均GDP标准差、变异系数作为衡量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揭示辽宁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随时间变化而逐步扩大、相对差异却逐步缩小的演变特征.运用SPSS17.0软件对2010年全省85个县域的10项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认为一般发达型县域和欠发达型县域呈环状且不规则地分布于各经济发达型和较发达型县域的外围区域,各类型之间差异是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和政府策略等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为一个多维概念.鉴于目前城市化水平测度常用的单一评价指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化丰富内涵的现实,剖析城市化的内涵,并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5-2009年辽宁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经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次表现为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但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贡献正在不断减弱.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对策,强调区域城市化各个因子的均衡发展是促进辽宁省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更改变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本文对区域优势产业的内涵与选择基准进行了界定,认为“区域优势产业”应包括外生比较优势产业和内生比较优势产业两种层次,选择中应遵循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关联优势和比较优势5大原则。在此基础上,以辽宁为例,利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辽宁的优势产业,认为辽宁的优势工业行业可以整合为石油化工等3大产业链,探讨产业发展中制约科技支撑作用的因素,并从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增强科技对辽宁优势产业支撑作用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3~2012年可比价的人均GDP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回归分析以及Nich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山东省总体、各市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变动的情况,为山东省未来宏观经济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得出结论:(1)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增长速度较快;(2)山东省各地市人均GDP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别较大;(3)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收入差异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经济带和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韩国的仁川沿海经济带、中国的长三角经济带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在世界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流派、代表人物、经典作品分析入手,讨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认为经济和环境是区域复杂巨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在论述辽宁沿海经济带承担着对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加速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双重使命的基础上,指出只讲协调不讲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将毫无意义,只讲发展不讲协调,则既有悖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初衷,也不利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90年代以来的区域差异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在区域差异研究中常用的相对比率等几个指标,对重庆直辖市市域范围内的40个区县和三个经济区经济差异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差异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锡尔系数对重庆市总体差异及其变动进行了分解.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已有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筛选了辽宁沿渤海地区的重点产业,设计了基于国家总体发展愿景和最大限度反映地方发展意愿的两种辽宁沿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方案,跨行政区域预测了辽宁沿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水量、可供水量,计算了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预测到2015年,按照两种经济发展方案,辽宁沿渤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有盈余;到2020年,按照后一种经济发展方案,辽宁沿渤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将超载,届时水资源将每年短缺5.2亿m3.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自1979年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不论在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均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沈阳和大连在产业升级、新技术吸收及结构调整中表现突出。与此同时,辽宁省在引进和利用FDI中,也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其对辽宁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在辽宁的发展现状,与2014年中国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前三名江苏、广东、上海对比,探讨了辽宁利用FDI的特点。目前,辽宁省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引进和合理利用FDI,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共赢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外资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也成为过去30多年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引入FDI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经验统计数据来评述30多年来的实践,对提高辽宁省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概述了辽宁省利用外资的历程,深入分析了外资对辽宁省发展的贡献,并对其将来利用外资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