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史、人类学与"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科学编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科学史研究方法的探讨。本文站在科学编史学的立场上,分析人类学中“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科学史研究的启示,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讨论对这种方法的借鉴和引入可能给科学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以及这种借鉴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2.
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是人类学的思想精髓,本文首先讨论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以及这一观念的核心立场;继而,重点论述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所带来的科学观的变化,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科学观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最后对围绕相对主义的相关争论进行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3.
柯瓦雷的概念分析实质是对概念进行语境分析。本文对柯瓦雷的知识主体的语境和解释知识主体语境、科学思想及其相关思想语境、科学思想产生的相关因素语境进行分析,揭示了柯瓦雷思想中欧洲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两种哲学传统对他的科学史研究的影响,为当前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结合提供一种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科学史外史研究初论--主要以天文学史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外史”的含义出发,先讨论所谓“真实的历史”的假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科学史的三种方法:实证主义的编年史方法,思想史学派的概念分析方法、社会学方法。然后以二十世纪的天学史研究为例,阐释何以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出现“外史倾向”,以及外史研究在沟通理两岸方面所能扮演的特殊角色。  相似文献   

5.
从功能主义到交换理论:科学奖励系统研究的范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学的默顿范式认为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是承认,这根源于它的功能主义范式以及"科学中的社会"的研究取向.随着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默顿范式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暴露出来.哈格斯特洛姆、李克特、拉图尔和伍尔加等人以"社会中的科学"为研究取向,运用交换理论的范式对科学奖励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是交换.  相似文献   

6.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是造成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以历史上存在的间作稻为例,讨论科学史名词的界定及其特点,指出科学史名词和一般科学名词的最大不同之处。间作稻是在早稻行间套插晚稻的一种双季稻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在宋代已出现,明清时期得到广泛推广。选取“寄生”这一科学史名词为例,并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8.
关于科学史研究中的集体传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学的领域中,集体传记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标准的研究方法之一。同样地,在科学史中,应用集体传记的方法也带来了一些很有特色的研究成果,而且,这种研究方法与定量化和社会学性质的历史研究亦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从科学编史学的视角出发,回顾了集体传记方法在科学史中应用的历史,分析讨论了国外若干有代表性的科学史集体传记研究工作,并总结了这种方法在科学史研究的具体应用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科学史延续并深化了它在19世纪以来的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伴随着科学史的职业化,科学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方法逐步多样,展示出全新的面貌。科学史在20世纪的变革主要来自于研究进路上的几次转向,但目前对这些转向的内在结构仍未有深入具体的研究。对科学史主题进行科学编史学考察能够弥补这个缺憾,为我们了解科学史在20世纪的发展带来直观且有益的补充。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作为一个科学史主题,在这方面有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10.
英关科学史研究最活跃,也最发达,具有代表性,通过对ISIS、History of Science和The Brit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这3份公认的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1993--2005年的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出近十几年来英美科学史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向为:物理科学和医学是研究的热点;人物与专题史是研究的重要领域;19和20世纪成为科学史集中研究的时期,综合趋势更加明显;内史仍是科学史的主流,外史在不断增加。最后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探究兴盛于20世纪上半叶,使人类学得以复兴。不过,对于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概念的内涵,哲学人类学家们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与之相应,哲学人类整体论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等也是众说纷纭。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派系主张,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应当探究语言符号与它们的文化背景和实践背景之间的关系,即侧重于探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以拉尔夫·比尔斯和哈理·荷伊杰为代表的派系则主张,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应当探究文化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或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即侧重于探究整体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等等。当然,一种健全的整体论探究应当两者兼顾。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外延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方法论整体论、功能主义整体论、洗衣单整体论和过程整体论这四种形态的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史研究的不同阶段,许多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潮、学说和观点,不断地影响到它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其不断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新的视野、新的内容、新的解释和新的寓意,科学史学科也因此而不断发展。在国际背景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都是近些年来颇有影响而且发展迅速的学术思潮,在包括科学史在内的许多领域中表现出生命力。就中国科学史而言,虽然已有少数相关研究,但在国际范围的科学史领域中,尚未成为学术主流。本文将从科学编史学的立场,就这些思潮对于中国科学史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与意义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全球视角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史上最受瞩目的学术趋势,基于此种视角展开论述——“全球视角下的科学”或“全球科学史”,正是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回顾近三十多年以来科学史领域中的“全球转向”,重温主要的认识框架和观点,其次探讨“多中心”世界这一构想和比较视角对自然知识的全球史所具有的意义,提出运用一种相对的观点,将现代科学视为在世界各地展现和发展的众多知识实践之一,使得科学史转化为一种全球化、去中心化的历史。最后以药材知识的案例设想一种全球知识史的框架——刻画文本和实物跨地理界限的流动以及多种文化在生产知识的实践上所呈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界对逻辑悖论的成因有主观虚构论、认知错误论、语言缺陷论、客观存在论等诸多指认。逻辑悖论是思维的产物,是从特定认知共同体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如果我们承认经典逻辑规律具有普适性,就应该从蕴涵逻辑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探求其生成的因由。  相似文献   

16.
国内科技人类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的探讨和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个案研究。本文对学界在科技史研究要引入人类学方法和理念的倡议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科技人类学的个案研究进行分析,认为国内出现的科技人类学个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重视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在写作方式上采用民族志的写作方法,重视从“他者”的角度理解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科技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等特点,文章最后还就科技人类学的发展问题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者,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是如何被揭示出来的?这是哲学人类学的基本话题之一。盖伦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对周遭环境因素的考虑,并在"匮乏的生物体"意义上解释人的独特性的地位。卡姆拉认为盖伦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盖伦没有认识到,人作为唯一生物体拥有的不是"环境",而是"世界"。盖伦合理地揭示人类劳作与语言之间的相关性,但对于劳作中的语言问题并没有真正展开。卡姆拉指出了盖伦错误的实质:语言不应仅仅被视为人类的精神现象,而应该理解为具有语言的人类活生生的行为举止。通过对盖伦的批判,卡姆拉的建构主义哲学人类学获得三个向度:人的实际生存中的时间性维度;人的责任;语言的创制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科学哲学与科学史间的关系受到了来自科学哲学家与科学史家的关注,二者的关系也是科学编史学领域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从科学史家的角度来看,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二者之间隔着一道鸿沟。通过考察以科学家法拉第为对象的科学史作品,从证伪主义研究的案例出发具体地分析科学哲学对科学史的作用、影响、意义以及局限,可以认为科学史作品都在其作者科学哲学立场的影响下完成,这种影响抑或是明晰的抑或是潜在地,基于不同的科学哲学立场,写出的历史都是历史的一个侧面,都是"真实"历史的某种简化、理想化。  相似文献   

19.
开展长安都城时代传统科学中心的专门研究既是建设大西安、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长安学与区域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这项工作应立足于区域科技史研究而对古代长安城的科学家群体和科学活动进行概括分析,对传统科技的区域发展进行历史解读,从科技史学角度突出汉唐时期古都长安的科学中心地位,并进而探讨长安精神的文化内涵以及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城科学技术的地方化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们如何获得关于可能性的知识?”这个问题,模态知识论领域一向有理性论和经验论的二分。模态理性论者认为可能性知识来自于先天设想;模态经验论者认为可能性知识来自于后天经验。理性论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学界发现理性论面临两难困境:要么遭遇反例;要么解释范围过窄。理性论的两难引发了模态知识论领域的经验论转向。经验论路径下最受瞩目的理论是罗卡洛斯的相似性理论。然而,以相似性理论为例,本文将指出,经验论面临和理性论类似的两难困境。进一步,本文将论证,经验论的困境更糟糕:它比理性论的解释范围更窄。最后,本文将阐述经验论和理性论解释范围有如此差别的根源,并展望一种融合理性论和经验论的新模态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