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蓄冷装置在中央空调的运用是利用电价在不同时段有较大的差异,利用深夜时段制冰蓄冷,在高峰或平谷时段融冰来满足负荷运行需要,即为我们平常所说的"移峰填谷"。  相似文献   

2.
李洪辉 《科技资讯》2005,(23):72-74
空调蓄冷应用技术是实现电网移峰填谷一种很重要的技术措施。对蓄冷供冷系统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最终决定了空调用户选择。文章以某空调案例经济评价的对比来说明蓄冷系统与常规制冷系统空调经济效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蓄冷空调系统是为实现电网用户侧移峰填谷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有效技术,其推广应用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对蓄冷系统的效率评价采用狭义评价体系,从动态冰浆蓄冷系统原理及蓄冷量的测量方法分析入手,通过测量蓄冷系统各进出口的温度,来计算电网用户侧电力损耗。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南宁7月27日专电 近日,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客户使用具有移峰填谷作用的蓄热式电锅炉和蓄冷空调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水蓄冷系统能够提供满足热湿分控空气处理模式中新风除湿要求的低温水,将两者组合构成的复合系统,既能获得较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又能扩大蓄冷温差,达到更好的移峰填谷效果.文章对比分析了复合水蓄冷前后热湿分控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和运行费用,并与2种常规空调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热湿分控空调系统能耗均低于常规热湿耦合空调系统,能耗分别为常规热湿耦合空调系统的95%和88%;由于存在蓄冷槽损失,各系统与水蓄冷槽组成复合系统后,能耗均略有上升,但运行费用均有明显降低,运行费用分别是原系统的81%、61%和48%,而且具有显著的移峰填谷效果;与复合蓄冷槽的常规热湿耦合系统相比,热湿分控空调系统能有效增加蓄冷槽的蓄冷温差,由传统的5℃温差蓄冷,变成15℃温差蓄冷.  相似文献   

6.
广东科研     
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制成功动态冰蓄冷技术一项可有效实现电力负荷移峰填谷的重大节能技术——动态冰蓄冷技术最近由广州能源研究所冯自平博士带领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实验室,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在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资金支持下,在热交换器过冷堵塞、超声波促晶以及解冰等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并申请发明专利3项。冰蓄冷技术主要应用于空调、食品加工、化工、建筑等行业。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夜间的低谷电力制冰,在白天用冷高峰期释放冷量,由此实现电力负荷的移峰填谷。目前,国际上冰蓄冷系统主要包括静态蓄冰(比如冰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挖掘小型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移峰填谷潜力为目的,围绕小型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方式这一主题展开了分析.从蓄冷系统所用冷媒上考虑,对比了直接蒸发式和间接冷媒式的特点.针对中小型空调装置中,90%以上的电力是压缩机消耗的现状,提出了在供电高峰期停止压缩机运转而使用一种蓄冷装置,从而既达到同样的制冷效果又控制了空调装置的电力消耗.  相似文献   

8.
空调蓄冷是实现电网"移峰填谷"的重要手段.为缩短蓄放冷时间,以R134a为工质,在气体水合物蓄冷循环中加入引射器,研究结果表明:引射器增强了水和R134a气体的混合,在引射器内生成了部分水合物晶核.与无引射循环相比,水合物的成核过冷度降低约2~4 ℃,水合物的生成时间缩短13%~25%,获得了较好的蓄冷效果.并提出"热势"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采用引射器后,水合物形成需要的"热势"降低,从而使水合物的成核过冷度和形成时间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冰球式蓄冷系统中冰球和蓄冰槽的结构和性能,以及结冰融冰过程和蓄冷释冷特性,通过对冰蓄冷系统运行模式的分析,得出它具有削峰填谷、调荷节能和节省设备初投资的优点;将盘管式和冰球式系统进行技术对比,发现冰球蓄冷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蓄冷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蓄冷空调的国内背景、移峰潜力、经济和社会意义,介绍了几种常见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对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动态的年计算费用法将以电做为补充能源的太阳能开水器。供应形式与电开水器进行了比较。经计算 ,在长春地区按 7月份平均的太阳辐射强度确定出的集热器面积使太阳能开水器年费用最小 ,与开水供应量相同的电开水器相比 ,其回收年限为 4 .1年  相似文献   

12.
关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简要地综述与分析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它的主要优、缺点,其适用的设备与热力循环以及这种系统适用的地区。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这种系统特别适用于电、热(冷)联产;为保证变工况下任意电、热(冷)负荷的需求,宜用加补燃的程循环(蒸汽循环);在我国,目前这种系统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3.
陕西南部的略阳县城,在1981~1990年间三次被淹,频度之高,危害之大是本县历史上所没有的。本文认为这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在嘉陵江主要支流上修建具有蓄水、发电、灌溉综合效益的控水工程,配合生物措施和加强河道管理,根治水淹县城的山洪灾害,减轻生命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智能电网实时电价中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将电器分为通用电器与可使用替换能源的智能电器。通过改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电器在使用不同能源方式下,通过智能电表获得电力供应商发布的实时交互电价、用电量等信息,用户对电价与可替换能源的价格(固定价格)进行实时判断比较,并选择切换该时段智能设备的最优能源使用方式,使其自身社会福利最大化。基于Matlab仿真软件对改进前后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进行动态仿真,在灵活改变能源使用方式后,实时电价波动较小,趋于平缓,且能够降低系统高峰时段的柔性负荷量,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藏冰用冰开始于何时,目前尚难断言.然据有关史籍记载,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自西周以降,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专职"掌冰"的官员或机构来管理藏冰之事.古代藏冰条件简陋,方法简单,藏存冰块和开启冰窖均有一定的时间,而且有一些相沿成习的仪式.古人用冰范围甚广,冰在现代社会的主要用途,中国古代无不毕具.  相似文献   

16.
以符号(火用)经济学为基础构建了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产品成本分配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能量费用和非能量费用,通过计算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火用)耗和非能量投入来获得最终成本.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不仅能给出详细的各股(火用)流价值,而且能正确评估非能量费用的参与程度,从而客观反映了冷热电3种产品的经济成本.通过对大型冷热电联...  相似文献   

17.
粘滞阻尼器加固的某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要求的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粘滞阻尼器对其进行加固,首先选取阻尼器数量相同但布置不同的4种加固方案,对比分析加固前后结构抗震性能的变化,得出最优的粘滞阻尼器空间布置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粘滞阻尼器的数量和技术参数进行调整,通过对比结构的抗震变形,以满足规范变形要求和造价最低为目标,确定了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得到了关于粘滞阻尼器的布置原则和建议,得到的结论对同类工程的设计和加固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燃煤大国,解决燃煤排放SO2已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电力工业出现了供电负荷率下降,峰谷差逐年增大,使得负荷调整成为当前电力工业的一项迫切任务。文章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DSM)技术,在居民生活照明用电中推广电光源节电技术,研究了采用该技术后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可避免电量、可避免电力、可避免峰荷、可避免煤耗和可避免SO2排放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以某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寒地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模式,提出住宅前期设计体系.综合建筑计划学所应考虑的各项问题,通过研究简便易行的应用方法,对住宅小区的各项经济指标、风格、功能配套、户型特点等进行科学系统分析,并制定计划书,提出规模性质、目标定位、整体风格定位、户型定位及相关配套设施定位等建筑计划方法.该方法在小区设计中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夏热冬冷地区绿化屋顶的节能效益,分析包括固碳释氧、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和节能减排4个方面的生态效益。【方法】以无锡地区有无绿化的屋顶为研究对象,对比绿化屋顶的保温隔热及节电效果,并进行屋顶绿化生态效益的量化分析。【结果】在冬季,绿化屋顶内、外表面平均温度比非绿化屋顶分别高2.5 ℃和5.5 ℃,通过屋顶的热流相对减少36.4%,绿化房间空调日平均节电量为0.90(kW·h); 在夏季,绿化屋顶内、外表面平均温度比非绿化屋顶分别低3.1 ℃、5.6 ℃,通过屋顶的热流相对减少48.6%,日平均空调节电量为4.23(kW·h)。计算可得,绿化屋顶每年可节约空调用电量15.39(kW·h)/m2; 佛甲草屋顶绿化可创造的固碳释氧效益为1.887元/(m2·a),净化空气效益为2.45×10-2元/(m2·a),涵养水源效益为0.957元/(m2·a),节能效益可达到12.875元/(m2·a),减排效益达9.613元/(m2·a),综合生态效益是25.357元/(m2·a),动态投资回收期为7 a。【结论】屋顶绿化在冬季可提高屋顶内外表面温度,在夏季降低屋顶内外表面温度,减少通过屋面的热流,达到保温隔热和降低空调能耗的节能效果。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显著,投资回收期短,应予以政策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