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陈独秀和李大钊,在20世纪中国美学第一阶段的末期,产生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美学的变化,常常并不是直接导源于某个美学家的理论建树。而且美学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由美学家、艺术家的主观意愿所弓得.美学的变化,植根于全社会审美理想的变化,审美理想的变化又紧紧与人们的人生理想密切相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多数人如果觉得生活、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那么美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陈独秀和李大创,作为这个历史时期十分活跃的思想巨人,他们对于美学的作用,恰好是通过作用于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来实现的。他们也谈到过美和文…  相似文献   

2.
张竞生的美学思想产生于"五四"时期,但是长久以来却不被人重视,然而,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美学家,张竞生提出美的人生观,寻求美的社会组织法,坚信爱与美的信仰。他强调美与人的生命创造力息息相关,主张用最少的力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其著作《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人生审美系统的建构,显示出张竞生美学思想的建构性和体系性特征;同时其美学思想是囊括整个社会人生的,着眼于真正的主体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此外,张竞生的美学思想还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 ,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 ,但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 ,取得明显的成就 ,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 ,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独特的抒情传统与表意文字媒介,使得意象这个范畴始终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关键地位。从先秦诸子关于意与象关系的哲学思辨到刘勰的意象理论的提出,一直发展到主宰中国文坛的审美意境论,形成中国古代审美意象理论逐渐深化的轨迹。而西方的意象理论成熟较晚,在西方美学史上,对审美意象范畴的真正重视,应该从康德关于审美主体性的阐发开始,随着二十世纪现代审美心理学的勃兴,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泛滥和“意象”派诗人的鼓吹,审美意象逐渐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流行概念。值此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5.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 ,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 ,美与人生相伴相生 ,对美的追求 ,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美的实现 ,人生之美 ,在于不断地创造美 ,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7.
蒋国良 《江南学院学报》2001,16(3):12-15,28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的人的关系,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美与人生相伴相生,对美的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的实现,人生之美,在于不断地创造美,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提出的一个人生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先生的一种人生态度,也系联了他的美学探索,是其人生美学的最贴切的表述。因此作为一种审美的人生观和美学理论,"人生艺术化"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体悟中得出的审美情感归结。含蓄一语,古代诗论者在诗歌鉴赏中从不同视阈多有论及,梁启超等人在现代语境下对古典诗歌含蓄美作出重新阐发,认为含蓄是古典诗歌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法。本文从诗心美学角度认为,含蓄美是诗人对诗歌的领略、体悟,以达到对生存本体的一种生命体悟。  相似文献   

10.
老子美学通过探讨自由与审美心境、审美人生等的关系,率先实现了审美与自由的统一,从而开创了道家美学中审美的超越来探求生命的自由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传统。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及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3.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4.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中国当代主流美学的嘈杂话语和美学品性的失落,《澄明美学》站在非主流的立场上,寻找纯粹美的光辉并进行其本体论的证明。它从人类精神结构要素的辨析入手维护了美作为一种生命本质力量的独立地位,批判了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后现代身体自由为美的反审美倾向;并以对《巴黎手稿》两种生产尺度的全新阐释,揭示了审美建造方式作为人的自由尺度本质上是"曲己成物"的澄明万物、澄明自身的方式,由此也区分了诗性智慧与理性思维的本体论差异,昌明了中国美学真正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的亚洲美学家们往往依据西方美学传统的基本模式来考察各种美学问题;但实际上,亚洲各国也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中西美学传统的比较性考察,探讨中国美学在21世纪人类美学的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美学的视点看,美不仅在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具有单纯审美的意义,而且更在人的存在自身中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人不仅是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且首先是人自身美的存在的创造者。事实上,只有当人自身的存在首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层面时,人才有可能一方面在外部世界中创造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内心世界中形成审美的心理。中国美学的这一洞见无疑能够大大扩展21世纪人类美学的理论视界和研究内容,使其超出西方美学传统的有限观念,甚至将其提升到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层面,从而使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符晓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96-1500
徐大纯是一位当今美学研究界普遍忽视的美学家,但是其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却相当之高。《述美学》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同时对现代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简要寻绎了苏过成材之因,认为作为"三苏"后人中"最承家风者",苏过的人生与作品本应受到世人的关注,然迄今学界对苏过的研究少之又少。故而美学分析了《斜川集》的选材和旨趣,揭示了苏过诗文"哀愁患忧"、"大节大义"的美学蕴藉,展现了苏过"平实空灵"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回顾书法美学研究的历史,可见书法美学研究经历了从模仿论、反映论到纯形式主义倾向的历程,把书法视为纯形式的艺术使书法作品陷入"不可知"的困境,造成书法美学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桎梏。对此,书法美学研究应该重新审视书法中"生命精神",从生命本体论、美感生成论、艺术表现论、审美境界论四个方面建构书法美学体系,突出书法美学生命精神的本质规定性,以引导和规范现代和后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