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解剖外星人?1999年11月底,美国天文学家通过设在夏威夷的一个叫做凯克1号的巨型天文望远镜,在太阳系以外发现了6颗围绕恒星运行的巨大行星,它们距离地球65光年-192光年。科学家们说,其中5颗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上述发现是行星探索者们迈出的重大一步,被誉为1999年乃至20世纪最大的天文学发现之一。这些行星所围绕的恒星的大小、亮度和年龄都同太阳相似,行星的体积可能比木星(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稍小或数倍于木星,质量是木星的0.8-6.5倍。科学家们说,这些行星中有5颗可能具备生命的首要条件——液态水,因为它们与其围绕的恒…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的理论暗示,一颗年轻的恒星或许会对另一个发展中的恒星系统猛拽一把,从而使得围绕它们的行星以一个倾斜的轨道运转。这一理论可能也解释了就在家门附近的一个存在已久的谜——为什么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赤道倾斜了7°。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有了关于第一颗"热木星"的惊人发现,这是一种近距离环绕其母星运转的气态巨行星。为了解释这一奇异的发现,理论学家提出,行星形成时距离恒星很远,但后来通过曾环绕恒星的由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行星盘运转而逐渐向内迁移。在这种所谓的盘迁移过程中,行星依然停留在原行星盘中,因此其轨道的倾斜程度与母星相匹配。  相似文献   

3.
<正>天文学家们发现了6颗气态行星,它们都像图中这一颗,运行方向与其恒星的旋转方向相反多亏我们的幸运之星———太阳,我们才能生活在银河系一个相对平静的角落里。天文学家们发现了6颗巨大的行星,不规则的轨道表明它们在其恒星系统内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一个天文学家小组首次拍摄到了一颗系外行星的图像。这颗编号为GJ 504b的行星是一颗巨行星,大小与木星相当,是迄今使用直接成像技术在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发现的质量最小的系外行星。科学家发现,由于这颗行星大气中的云量较少,所以散发出暗红色的光芒。这颗行星的有效温度约为237℃,围绕GJ 504恒星公转的距离几乎是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今年3月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9000光年以外的一个恒星-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这是一颗冰冷的岩石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3倍,在其所在的恒星-行星系统外围区域环绕母恒星运行.其母恒星是一颗红矮星,体积只有太阳的一半大.  相似文献   

6.
关毅 《自然杂志》2013,(1):21+29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可能有5颗行星正在围绕鲸鱼座T星(Tau Ceti)运行,后者是太阳系外距离我们最近的单一恒星,其温度和亮度与太阳相近。如果这些行星真的存在,其中一颗与恒星保持适当距离的行星可能拥有适宜的温度、由液态水形成的海洋,甚至还有生命。但现在还不要急于背上行囊——这一发现依然需要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友》2008,(6):13
日前,科学家发现了彼此近距离环绕的两颗新生恒星,它们共享着星系物质,在太空上呈现出“巨大花生”的外形。这一组花生恒星距离地球1300万光年,位于一个叫做Holmberg IX的小星系之中,两颗恒星都非常明亮,而且它们的质量是太阳的15倍。在它们的圆形轨道上,一颗恒星在另一颗的前方运行,从地球的观测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8.
宇宙中有无数个恒星系,每一个恒星系包含着无数颗恒星。那么,有多少颗恒星拥有自己的行星呢?在这些行星中又有多少具备构成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及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环境呢? 行星广布 生命并不是行星间共有的,而是行星形成时自然而然产生的。1995年,在环绕佩加西-51号星的轨道上发现了一个巨大星体,之后又发现了24颗围绕不同恒星运转的大行星,其中有些比木星还大几倍。  相似文献   

9.
类似太阳的巨蟹座55星除了沿地球轨道以每秒72米的快速来回不稳定的运动之外,并没有非同寻常的现象。两位加利福尼亚天文学家报道:巨蟹座55星的不稳定运动暴露了一个几乎和木星一样巨大而且紧密绕该星旋转的未见行星的引力拖拽。此次发现了4颗行星,它们环绕着距太阳系几十光年远的类似太阳的恒星旋转。像其它新发现的行星一样,这被证实的新的庞然大物隐藏在其母星的闪光之中。再者.它与天马座B51星——这些被探测的行星之中的第一个——同样具有特殊性质。每颗行星都存在于炎热地区——存在或靠近其所环绕的恒星炽热的外部大气。的确…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6,(6):7-7
科学家今年3月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9000光年以外的一个恒星-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这是一颗冰冷的岩石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3倍,在其所在的恒星-行星系统外围区域环绕母恒星运行。其母恒星是一颗红矮星,体积只有太阳的一半大。“超级地球”所在的区域有些类似太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家骥 《自然杂志》2014,36(2):105-115
中国的一些科学家提出,在若干年内发射一颗专门的天体测量卫星,以0.5 μas的定位精度,用天体测量方法,对距离约64光年范围内的约200颗类太阳恒星周围的类地行星进行搜索,获得一个在上述距离之内可能具有宜居条件的行星的完备样本;然后就用地面的大望远镜或者其他合适的太空望远镜,对这一样本中的恒星进行高精密度的测光观测,从中找出具有凌星现象的候选者;对这些候选者进行高分辨率分光观测,确定相应行星有无大气层以及其大气的化学成分,尤其是光谱中有无带有生命活动痕迹的气体的特征,并最终确定在这颗行星上是不是真正有生物生存。如果最终能够找到一颗这样的行星,那无疑将是科学上的一项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天体灾变是指在相对较短的时标内,能使天体性质发生剧烈、以至根本性变化的事件。它们所涉及的能量之大、后果之严重,是诸如大地震、强飓风、海啸和火山爆发等地球上重大灾变事件根本无法相比的。天体灾变事件对各类天体演化史的影响极为巨大,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已成为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拟按自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径,对一些主要天体灾变事件及其影响给以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07,29(5):283-287
太阳和绕它公转的地球等行星体构成太阳系。在太阳系的成员中,只有地球处于适宜的宇宙环境,孕育了生命,万物繁衍,生机勃勃,智慧文明在迅猛发展。太阳是一颗普通恒星。在太阳系之外,是否还存在着环绕其它恒星的行星系?是否还有存在生命、乃至高度文明的行星世界呢?这是我们人类很早就思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进步,搜寻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取得了重大进展,寻找到另一个地球也是前景越来越好的。  相似文献   

14.
高新华 《科学通报》2014,59(4-5):319-322
利用UCAC4星表(the fourth U.S. naval observatory CCD astrograph catalog)提供的高精度自行数据分析了疏散星团M67的运动学性质. 分析显示有1颗质量约0.8~0.9 MΘ;的小质量恒星以约30±;9 km/s的高速相对于星团运动. 这颗高速星距星团中心的投影距离约0.4 pc, 位于星团核心区. 其速度是星团核心区理论逃逸速度的16倍, 处于高速逃逸状态. 该星在颜色-星等图上的位置、空间投影位置以及视向速度表明它极有可能是M67的成员星. 在M67中发现高速星对理解星团内部动力学演化以及太阳系的起源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罗会仟 《自然杂志》2017,39(6):427-436
超导作为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之一,百余年来长盛不衰,相关研究促成了至少5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数至少10人。随着超导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国科学家在其中的贡献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铁基超导领域已经引领世界前沿。本文将从各位诺奖得主的经历,主要介绍超导研究及其重要性,并探讨未来超导领域可能产生诺奖之处。  相似文献   

16.
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是当今国际天文学研究的热点,其探测方法分为间接探测和直接成像。目前,已发现的上千颗系外行星主要是通过视向速度法和凌星法等间接方式探测到的,而直接成像技术将有望获取行星温度、大气等更全面的物理信息。其中,通过对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进行成像观测和大气光谱分析,将有望捕获太阳系外生命信号,进而解答“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立?”这一基本科学问题,从而突破人类对生命的现有认识。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公众关注度。  相似文献   

17.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4,36(1):59-68
月球的起源与地球有密切关系。自1880年提出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假说以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近30多年来流行的是巨撞击假说,认为有颗称为忒伊亚(Theia)的星体撞击原地球,抛出的物质很快聚集形成地球的卫星--月球。行星形成过程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确信地球吸积晚期经历过巨撞击,而月球的探测资料提供其起源的约束,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发展可以量化地跟踪撞击演变过程,得到符合约束的合理情况的可能范围。介绍三种最新的最佳模拟及其结果,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得到一些普遍的结论。解决了地球和月球起源的基本问题,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遗留的或可能提出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3,35(3):211-216
灶神星(Vesta)是小行星主带的最大成员之一。主带的最大成员--谷神星(Ceres)已归类为矮行星,灶神星也是候选的矮行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小行星,灶神星是很奇特的。灶神星的光谱跟HED 陨石相似,因而推断它是该群陨石的母体。在灶神星族小行星和V 型小行星中,其他小行星都很小,可认为它们是灶神星受撞击而抛出的碎块。跟含水的谷神星不同,灶神星是缺水的火成岩石星,因此,它们倍受关注。为揭示谷神星和灶神星的奥秘,美国专门发射黎明号(Dawn)飞船去探测它们,现在已完成了环绕灶神星一年多的探测,正在飞往谷神星途中。黎明号飞船所摄的灶神星图像令人大为震惊,其南极区有两个大陨击盆地,证实了它曾受到巨大撞击所抛出碎块成为有关的小行星和陨石,并且造成其赤道区的大沟槽。灶神星有相似于类地行星的核、幔、壳结构和早期演化史,可能是遗留的原行星(protoplanet),因而,对灶神星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类地行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家骥 《自然杂志》2012,34(2):108-113
恒星年龄,是恒星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涉及到天文学中很多其他的重要问题。小到为了确定外星行星的年龄,大到宇宙的年龄,都与恒星的年龄直接有关。本文将简要地介绍目前在天文学中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推断和估计恒星的年龄,以及这些方法都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影响恒星年龄估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张天蓉 《自然杂志》2016,38(6):456-460
太阳最后会变成一个黑洞吗?答案是:不会。因为太阳的质量比较小,不会演化为黑洞。太阳将在几十亿年后,经过“体积巨大、光芒四射”的红巨星阶段,最后形成一个致密的白矮星。白矮星密度极高,一个质量和太阳差不多的白矮星,大小却只有地球那么大,即太阳直径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