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解决焦油裂解中流化床气化技术的问题,以焦油的两种主要组份苯和甲苯为对象,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对一种烟煤形成的循环灰失活后通过燃烧其催化活性的再生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再生循环灰条件下的裂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空气条件下燃烧,循环灰的活性得到完全再生,再生前后气态裂解产物变化很小。该结果对循环床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系统的优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在峰  刘军伟  杨树华  王志伟 《河南科学》2009,27(10):1247-1250
根据生物质高挥发分、低固定碳的特点,基于沸腾气化与高温气体燃烧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生物质沸腾气化燃烧系统.该系统由炉体、布风板及高温气体燃烧器组成.生物质在炉体内沸腾气化,产生的高温燃气直接燃烧,生物质中的固定碳在系统内部燃烧,为生物质热解气化提供能量;高温燃气通过专用燃烧器燃烧,产生高温火焰.对影响系统运行的主要因素(空气当量比、生物质含水率、二次空气量)进行了试验研究,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一种循环床循环灰条件下焦油组分的催化裂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灰为热载体、部分气化产生的半焦为锅炉燃料的煤的部分气化技术中,降低焦油产率、提高煤气产率是一个关键。在固定床反应器实验台上实验研究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灰条件下焦油的两种主要组分苯和甲苯的催化裂解反应特性,测定了裂解反应动力学参数,探讨了循环灰的催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与石英砂条件下相比,循环灰极大地促进了焦油的裂解程度,气态裂解产物总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小型层式下吸式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玉米秆成型颗粒燃料在氧气-水蒸气气氛中的气化反应,通过在线测量温度和气体产物组分变化,分析了在固定当量比下玉米秆颗粒燃料氧气-水蒸气的固定床气化反应机理.本次试验测定的玉米秆颗粒燃料在0.3当量比下利用纯氧气化的气体产物中氢气含量为19.39%,远小于流化床富氧气化传统文献报道值.通...  相似文献   

5.
气化参数对固定床煤高温空气气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为0.2 m的固定床气化炉试验装置上进行了煤高温空气气化试验研究,考察了气化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煤完全燃烧理论所需的空气量之比(α)、气化消耗的蒸汽的物质的量与煤中碳的物质的量之比(ns/nc)、空气预热温度等工艺参数对高温空气/蒸汽作为气化剂的煤气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α和ns/nc对气化指标的影响本质上是通过改变气化温度来实现的;α和ns/nc的最佳值分别为0.23~0.25和0.37~0.45;在工艺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空气预热温度越高对气化过程越有利.  相似文献   

6.
焦油裂解反应对循环灰催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循环床锅炉循环灰为热载体、部分气化产生的半焦为锅炉燃料的煤的部分气化技术中,循环灰对降低焦油产率、提高煤气产率是有利的。以焦油的两种主要组份苯和甲苯为对象,用固定床反应器实验研究了焦油裂解过程中反应对一种烟煤形成的循环灰的催化活性的影响,测定了该种循环灰的失活系数,探讨了失活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积碳量的增加,循环灰的比表面积和空隙率减小,裂解反应速率下降,裂解产物中碳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固定床气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生物质的气化原理,利用固定床上吸式气化的试验方法,对生物质进行气化研究.搭建一小型气化试验炉,分析采样气,得到气化气的热值.利用实测数据计算法计算各种气化指标,同时研究了炉温、原料特性、燃料层厚度等操作条件对生物质气化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气化过程进行模拟,进一步研究气化炉内部的反应状况.比较模拟计算得出的燃气成分、热值与试验测得的相应数据,验证了上吸式固定床气化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主要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议等仪器,测试并检验了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机组的炉膛温度分布、燃气组分、低位发热量及杂质含量等主要性能指标,同时分析了物料种类、气化强度、炉膛温度、二次风系数等因素对气化效果的影响,初步探索了生物质气化机组设计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化强度在200kg/m3.h左右时,生物质燃气的低位发热量和杂质含量可取得最佳值;二次风系数控制在20-25%之间,炉膛内还原区温度在700℃左右,可以保证较好的燃气质量.  相似文献   

9.
以秸秆热解产生的焦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实验台上进行了催化裂解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种类对生物质焦油的裂解反应产物———二次焦油成分的影响规律。在高铝砖作为催化剂作用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次焦油构成有芳香化的趋势,多环芳烃的种类和含量都在增加。反应温度的提高有利于焦油的深度转化,二次焦油产率降低;但是高温下生成的二次焦油芳化程度更高,更容易引起催化剂积炭失活。当反应温度为900℃时,碱性催化剂白云石和石灰岩作用下二次焦油成分相似,以复杂的大分子环烃为主,而且焦油成分种类减少到10种左右;酸性催化剂高铝砖作用下焦油成分仍然很复杂,有将近30种,除了含有大分子环烃外,还含有部分石蜡烃,芳香族种类很多,多以双环、三环以及四环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
焦油裂解时氧化钙失活的活性再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以焦油的两种主要组份苯和甲苯为对象,对氧化钙失活后通过燃烧实验研究其催化活性的再生特性,测定了再生氧化钙条件下的裂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空气条件下燃烧,氧化钙的活性得到部分再生,相同温度下,再生条件下气态裂解产物减少.  相似文献   

11.
根据煤粉无焰氧化燃烧的条件与技术要求,设计定制了一圆形横截面的煤粉气流床气化实验炉.并在炉膛上对冲布置了三层煤粉喷嘴、切向布置了三层空气喷嘴.在实验炉上分别进行了冷态流场实验与典型工况下的煤粉无焰氧化气化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三层煤粉喷嘴投入运行且氧/碳原子比为1.0左右时,气化炉的气化特性最佳,有效气组分(CO+H2)浓度、合成气热值和冷煤气效率均达最大值,分别为30.3%,4 477kJ/Nm3和75.29%.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化链条炉燃烧,基于FLIC模拟平台对我国东北地区某7 MW生物质层燃热风炉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燃烧过程大致可分成3个阶段,依次是位于炉排上0~0.5m的水分蒸发段、0.5~2.1m的挥发分逸出燃烧段以及1.0~2.8m固定碳燃烧阶段.该燃料挥发分占比较高,析出后床层厚度明显减薄,一次风温过低导致固定碳燃尽率低,所以可以适当提高一次风温.根据燃料处于不同燃烧阶段,按需供风,如,在挥发分逸出燃烧阶段提供总风量的80%~90%,在固定碳燃烧阶段提供总风量的10%~20%,以此提高燃烧效率,并可以根据烟气温度对拱角以及炉拱覆盖长度进行结构优化,增强炉拱的引燃以及燃尽作用.本文根据模拟所得结果提出对一次风以及其供风方式的优化策略,从而达到优化燃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陆长清  王世芬  刘光华 《江西科学》2014,(2):212-214,227
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广泛的分布性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友好型的新能源。目前,国内生物质气化装置普遍存在产出可燃气中焦油与氮气含量较高、热值较低、气化效率较低和自身热损失较大等问题,对生物质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进行了改进,着重介绍了改进型生物质气化炉的各项技术指标,并对在现有燃煤、燃油锅炉应用改进型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后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节能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流动、燃烧和辐射换热三维耦合数学模型,研究电石尾气在套筒对烧窑新型燃烧室内的燃烧特性,并考察过量空气系数对燃烧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石尾气燃烧产生的烟气受到挡火墙的阻挡,形成强烈的漩涡,火焰高温区出现在挡火墙的内侧.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燃料燃烧率逐渐变大,但即使过量空气系数增大至1.3,燃烧室出口仍有CO剩余,即少量燃料会随烟气流动到窑膛内燃尽.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燃烧室出口平均温度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5.
生物质焦油是生物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并且在生物质应用过程中存在有害的影响,因此对于生物质焦油转化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试制开发低流阻高强度的蒸汽重整整体式催化剂的基础上,以苯和甲苯作为焦油的模型化合物,在管式反应器上研究了该催化剂作用下,温度、蒸汽量对焦油催化转化以及裂解气体成分的影响;并实验研究了催化剂作用下温度和水碳摩尔比S/C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实验发现,苯和甲苯的转化率都随温度的提高而升高。甲苯和苯在裂化温度900℃,S/C=2时整体式催化剂催化作用下转化率分别达到94.1%和77.1%;在600℃时实现了甲烷气体的高效转化;蒸汽量的增加有助于裂解气体成分的调整,同时也促进了消碳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首先描述了在我国利用计算机进行节能的紧迫性和潜力,接着对燃烧优化的控制参数进行了探讨,叙述了燃烧优化对汽包水位、汽包压力、烟气含氧量、炉膛负压、蒸汽温度及锅炉热效率的控制要求,然后提出了几种燃烧控制模型,如风煤比控制、风煤比-氧量控制、风汽比控制、炉温信号控制、炉内微压波动控制等,最后提出了燃烧优化控制原则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