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宝鸡市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数据,分析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为宝鸡市土地利用科学布局及合理规划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宝鸡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出现增加,未利用地、草地、水域、园地、建设用地、耕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幅高达55.45%,林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幅为17.67%。(2)近10年,宝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327.45亿元增加到363.01亿元,增加了35.56亿元,林地的贡献度最大,耕地次之。(3)宝鸡市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体调节,该4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超过了宝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60%。(4)各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理论的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陕西省2006—2018年碳排放变化规律,促进陕西省低碳土地利用模式构建,本文根据陕西省2006—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碳排放模型及计算相关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不同土地类型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高低,运用GM(1,1)模型,预测出2020—2030年的土地碳排放量.得出以下...  相似文献   

3.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建成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反映区域土地利用水平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依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撑下,以TM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运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分别提取了万州区2007年、2012年、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相关分析模型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和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响应机制,为西安市低碳化的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运用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模型和Hopfield神经网络聚类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2000—2007年西安市各区县的建设用地增长迅速,耕地减少,部分区县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变化量很小;土地利用动态度依次为建设用地、水体、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碳源作用非常突出,林地的碳汇功能较强,建设用地增长是导致碳排放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西安市各区县的碳排放类型可以划分为4类。结论西安市土地利用表现出显著的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的特征;从"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西安城市低碳发展和低碳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从西安市碳排放的4种区县类型来看,新城市空间增长区域的碳代价显著大于老城区,优化城市空间增长模式对西安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采用碳排放评价模型,利用2010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对铜仁市各区县碳排放效益进行评价,并估算碳排放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全市各区县碳排放总量呈现上涨趋势,2016年全市碳排放总量为2010年的1.57倍。②2010—2016年,万山区、玉屏县建设用地上的碳排量有所减少,6年来分别减少了13.68万t和18.32万t,其余区县建设用地上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③2016年全市的碳排放总量以市区所在的碧江区最大,最低的是江口县(21.61×10~4t),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以市区所在的碧江区最大(119.64×10~4t),石阡县最低(47.06×10~4t)。④铜仁全市各区县都属于碳源区,都应该提供生态补偿。2016年碧江区、思南县、松桃县提供的最适宜的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22075.58万元、17872.77万元、16819.69万元。  相似文献   

6.
运用相关统计方法测算并分析了长沙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年,长沙市净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加66.51万t,各区县净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该结果反映了长沙市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针对长沙市的市情提出了关于长沙市土地利用增汇减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技术的徐州市建成区扩展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时相的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遥感原理和技术,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徐州市建成区扩展的动态变化数据进行了监测;并结合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城市统计资料,对徐州历史时期以及1987年以来城市建成区扩展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影响城市建成区变化的驱动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源消费视角,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模型,从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碳足迹和碳排放强度3个方面,对重庆市1997-2010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增加趋势,由1997年的3 796.12×104t增加到2010年的9 435.21×104t;独立工矿用地的地均碳排放强度最大;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节能减排实施效果明显;碳足迹呈增加趋势,生产性土地面积不足以补偿土地碳足迹;(2)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足迹的多少顺序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圈","渝东北","渝东南"的空间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难以定量评价。该文将社会经济活动落实到空间网格上,以土地利用变化表征城市规划的实施,集成情景分析和Monte Carlo技术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并结合不确定性分析技术构建了城市规划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大连市发展规划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方法应用,识别了规划年主要河流的环境风险、环境压力、极端环境影响、关键污染物和关键污染源。该方法可以系统识别城市规划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并定量评价其影响,为科学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难以定量评价。该文将社会经济活动落实到空间网格上,以土地利用变化表征城市规划的实施,集成情景分析和Monte Carlo技术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并结合不确定性分析技术构建了城市规划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大连市发展规划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方法应用,识别了规划年主要河流的环境风险、环境压力、极端环境影响、关键污染物和关键污染源。该方法可以系统识别城市规划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并定量评价其影响,为科学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时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8年,重庆市的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是碳源和碳汇的主要来源.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形成了以主城核心区为主的高高集聚区和以渝东北、渝东南为主的低低集聚区,以主城周边为主的低高集聚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江经济带1980、200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分析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198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剧增,增加了38 454.79 km2,主要源于耕地转化;耕地、草地锐减,分别减少37 358.50、9008.57 km2.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呈较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较明显:上游、下游地区以低生态风险区为主,中游地区中生态风险分布较广;上游地区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增强,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长期较为分散且无显著变化;中游地区2000年后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减弱,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集中于洞庭湖、鄱阳湖区域,其他时期较为分散;下游地区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增强,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低风险集聚自相关区分布较广,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较少.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分析,为开展国土整治与修复、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针对性、差异化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200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以谢高地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单位面积下土地ESV进行修正,计算出不同用地类型ESV总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结果,得到如下结论:石家庄市2002—2011年ESV总量增长25 027万元,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园地与林地面积的增加成为拉动石家庄市ESV总量增长的主导力量;未利用地开发速度明显加快,且已开发面积中建设用地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在未来可能引起区域内ESV总量的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4.
以2011年、2013年WorldView-2和2016年GF-2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分层提取的方法获得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11年、2013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并采用叠加分析的方法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矩阵.研究表明,张店区2011年到2016年建设用地和道路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城市扩张的代价是耕地的不断减少,在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城市发展应当处理好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泉州市为研究区,根据2002—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我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泉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由于泉州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2002—2009年泉州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扩大,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引起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下降.泉州市2002年总生态服务价值为242.998亿元,2009年为239.205亿元,从2002年至2009年近8年来共减少了3.793亿元.就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ESVr)来看,均处于下降的趋势.2009年泉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GDP的7.8%,且从2002年至2009年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不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福建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状况,该文借鉴相关计算方法测算出2000年、2010年福建省各地市及各项碳足迹指标。主要结论是:(1)福建省碳足迹总量增加明显,10年间碳足迹提高了近20倍。从空间上来看,闽中、闽南地区显著高于闽西、闽东、闽北地区。(2)2000年、2010年福建省地区碳足迹与地区经济产值呈显著正相关。(3)2010年,莆田市、漳州市、龙岩市的碳足迹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值。(4)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目标来看,闽南、闽中以及龙岩市的碳足迹密度和人均碳足迹接近或超过目标。总体来看,福建省对气候变化仍有负面影响,碳减排任务较重。  相似文献   

17.
应用ENVI软件对1992、1998、2005年9月城步南山地区Landsat TM影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城步南山地区植被覆盖率总体变化不大,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变化较大,具体表现为林地、水系面积不断减少,草地面积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RS、GIS技术,根据2006、2010、2015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2006-201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借助碳存储和碳排放的估算方法对2006-201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碳效应进行剖析,运用模糊线性规划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规划.结果表明:2006-2015年石羊河流域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增加明显,林地略有增加;草地、耕地和水域呈减少趋势,耕地和草地减少显著,大量转化为未利用地,弃耕和荒化现象明显;建设用地是最重要的碳源,林地、水域、耕地、草地是主要的碳汇,未利用地的碳收支密度较低,但面积较大,对区域净碳储量贡献较大;土地利用碳存储量大于碳排放量,存在碳吸收盈余现象,但是盈余的空间有缩小态势.在增汇减排目标的模糊线性规划情景下,石羊河流域林地、草地、耕地、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石羊河流域的碳存储增加了1.7331×10~9 kg,碳排放减少了4.898 4×10~9 kg,净碳存储量增加了6.631 5×10~9 kg,碳排放明显减少.规划方案增汇减排的效果明显,有效缓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三亚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p GIS K9,选取2004年、2009年和2014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研究了三亚市生态服务价值及其敏感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2004~2014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林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和园地转化;三亚市2014年生态服务总价值较2004年减少了2.834亿元,变化率为-3.98%;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样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合肥市为研究区,以6期Landsat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对合肥市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与精度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紧凑度指数、分形维数、重心转移指数等指标分析合肥市建成区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3年合肥市建成区扩展以边缘式扩张形式为主,由主城区边缘向外以发射状延伸;2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