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极低温超导     
Pobel  F  钱树高 《世界科学》1989,11(9):4-8
低温物理和材料科学最近的进展使得温度极其靠近绝对零度的实验成为可能。如果把所有金属元素冷却到充分低的温度,它们是否不是磁有序的就是超导的呢?本文报告的实验就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此,贵金属金、银、铜和铂金属铑、钯、铂已在微开尔文温度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MgB2基超导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1月发现MgB2基超导体具有39K的临界转变温度。是迄今为止转变温度最高的非铜氧化物超导体。国内外对MgB2基超导材料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本简述了近期对MgB2基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近期主要有关MgB2基超导材料电子结构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工作。着重叙述了关于基超导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前  言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1 895年在巴黎立下遗嘱 ,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从 1 90 1年执行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来说要求在三个方面之一作出杰出的贡献 :第一 ,首创性的研究 ,即在时间上是划时代的新发现 ;第二 ,卓越的科学成就 ,即在空间上确立了科学的新疆界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与建立了科学的大厦 ;第三 ,巨大的造福于人类 ,即在物质上是开创性的发明 ,能赋予人类以巨大的利益。本文简要地回眸上一个世纪在大分子科学领域里获得的诺贝尔奖 ,并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获奖要求举例说明。因为分子是化学研究的领地 …  相似文献   

5.
程欠起 《科学之友》2004,(11):36-37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科学家、发明家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旨在表彰每年分别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世界和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或组织。  相似文献   

6.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时,心中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反思,中国科学家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当然这不会永远如此。相信有这样的一天,让全体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企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但总的来说,我们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常常又是超前的,这对于取得诺贝尔奖又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  相似文献   

7.
8.
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父母越来越多,全世界大学的学术排名先后自然也成了中国人关心的话题。为全世界的大学排名次,不同的机构所采取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有些机构仅采用各个学校自己报上的数据进行评估,其可靠性可想而知。对于考生和他们的父母来说,参考大学的学术排名,主要目的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一所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能力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郭晓强  王跃民 《自然杂志》2013,35(4):274-285
信号转导是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之一,至今已有多项成果荣获诺贝尔奖。从最初的信号分子,到第二信使和可逆磷酸 化,再到G 蛋白和G 蛋白偶联受体,直到今天的信号网络系统,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从 而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笔者以经典信号通路研究历程为主线回顾了信号转导研究的发展简史,全面地介绍了 诺贝尔奖相关成果的研究背景、历程、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百年超导     
克服地球引力束缚,自由地翱翔于蓝天白云间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从绑上翅膀的“鸟人”到飞机、火箭、空间站,人类遨游天空的奇思妙想,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技所实现甚至超越。影片《阿凡达》向人们展现了梦幻般悬浮着的哈里路亚山,  相似文献   

11.
2005诺贝尔化学奖--烯烃复分解反应的故事(从发现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治斌  戴立信 《自然杂志》2005,27(6):326-329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三位有机化学家法国人Yves Chauvin,美国人Richard R.Schrock和Robert H.Grubbs分享,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烯烃复分解反应中做出的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烯烃复分解反应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这个反应已经发展成为有机和高分子合成中的有力武器.今天,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医药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类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0月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RogerD.Kornberg),以表彰他在真核基因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真核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这一机制是怎样被发现的?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对这一领域做一点粗浅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 studies the scientific papers published by 2004 Nobel Prize Laureates in Physiology and Medicine. Using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Database and Technical Metr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apers published by these top scientists,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medical research activities, the progressive processes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 scientists on these projects. This study tries to shed a light on facilitating outstanding medical scientists and promoting Nobel Prize-level researcher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绘制细胞修复损伤DNA和捍卫遗传信息(完整性)的机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简要介绍了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工作和成就,以及DNA损伤修复与人类疾病(尤其是癌症)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的百年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伯宁 《自然杂志》2012,34(3):167-171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发现树突状细胞的斯坦曼和发现Toll样受体的博伊特勒、霍夫曼。自1901年贝林因发现抗毒素获得首届诺贝尔奖开始,一百多年来,免疫学研究领域所荣膺的诺贝尔奖已经累计17次。从免疫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证了学科发展的整个历程:免疫学起源于微生物学,经历了由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的转变,最终成为一门前沿科学。本文回顾了历届荣膺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理论价值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的贡献。本文拟对表面化学的发展及埃特尔对表面化学的贡献做一些粗浅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Richard F. Heck,日本科学家Ei ichi Negishi和Akira Suzuki。这三名科学家是因为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获奖。它为化学家提供了一款精致的工具来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笔者对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领域作了粗浅的介绍,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侯新杰  王瑞 《自然杂志》2008,30(4):243-246
巴丁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同一领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式人物。文章介绍了巴丁早年的生活和他的家庭,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及科学风格,他在企业和政府的工作,他与同事的交往和他的爱好。  相似文献   

19.
俞强 《自然杂志》2017,39(6):411-416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研究果蝇生物钟行为的美国科学家——杰弗里 • 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 • 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奖励他们发现了决定生物钟行为的基因和这些基因产物的工作原理。生物钟,也叫生物日节律或昼夜节律(circadianrhythm),是生物以约昼夜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性行为。生物钟行为是一个在各种动植物中都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生物钟基因的发现和对这些基因产物工作原理的揭示对了解生命和生命的运行原理,特别是对基因、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利用生物钟原理来解决生产活动和健康医疗中的生物学问题奠定了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