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成熟期间稻株暴露在~(14)CO_2中,糙米粒的放射自显影表明,直到抽穗后第5天喂给的碳标记同化物的分配贯串于整粒,贮存物质的积累首先在内部、后来转向外层。总放射活性从抽穗前5天到抽穗后第18天都是上升的,当籽粒成熟时则下降。大部分放射活性结合成为淀粉以抽穗后18天为最高。成熟初期结合成为蛋白质,脂肪与细胞壁的活性较强以建成胚乳细胞骨架,并为淀粉的合成作准备。低分子物质中的放射活性随着成熟而增加,因为同化物的合成转变成淀粉较慢。  相似文献   

2.
对分离方法影响玉米直链淀粉、中间成分和支链淀粉的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方法对玉米直链淀粉、中间成分和支链淀粉的微观结构、碘亲和力、蓝值、平均聚合度(DP)、平均链长(CL)和摩尔平均链数(NC)影响较大,而方法三对它们与碘形成复合物的λmax有较大影响;与玉米原淀粉相比,分离方法使玉米直链淀粉、中间成分和支链淀粉的结晶相由A型转变为C型,同时使它们的结晶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以4个不同直链淀粉(AC)含量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籽粒淀粉积累规律及其相关酶的活性变化,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直链淀粉积累速率、支链淀粉积累速率、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所有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在花后5~15 d增幅最大;支链淀粉含量在花后5~20 d有一个极显著增加的过程,B6优4761增幅最大.Logistic方程拟合淀粉积累过程发现,直链淀粉积累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大积累速率的高低,而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早晚和活跃积累天数的长短决定了支链淀粉积累量的高低.高AC含量品种菲优188直链淀粉积累量、积累速率及GBSS活性最大值显著大于其它水稻品种;糯稻品种成糯88在花后15 d的支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最大,但其籽粒SSS活性较低.灌浆后期,高AC含量品种菲优188的籽粒千粒重明显大于其余水稻品种.相关分析表明,所有水稻品种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均与GBSS、SSS活性呈正相关,说明籽粒淀粉积累量的高低还受到GBSS和SSS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施氮处理对稻米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梗稻“农垦57”和籼稻“IR36”两个水稻品种颖果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如下:(1)灌浆期颖果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籽粒灌浆天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籼稻变化明显快于梗稻。增加穗肥施氮量可降低灌浆初期颖果中可溶性糖含量、(2)颖果中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随籽粒灌浆天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增加穗肥施氮量能显著降低颖果中直链淀粉含量、(3)颖果中支链淀粉在花后0-10d内增加较快,以后则保持较高比率缓慢地增长,施氮对支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桄榔淀粉的级分及其凝胶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正丁醇结晶法分离得到桄榔(Arenga pinnota)淀粉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后,采用HPLC排阻凝胶色谱法测定桄榔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纯度和相对分子量。结果得到,桄榔直链淀粉的纯度为100%,平均保留时间为6.48min,支链淀粉的纯度为100%,平均保留时间为4.12min;直链淀粉的相对分子量为45000,支链淀粉的相对分子量为5600000。  相似文献   

6.
苦荞重组自交系群体淀粉组分含量和产量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米荞×晋荞麦2号"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株系的产量和淀粉组分含量的遗传变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RILs群体淀粉组分含量和产量均存在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变异系数为支链淀粉含量(31.92%)产量(27.04%)直链淀粉含量(26.42%)总淀粉含量(13.00%)。产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不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聚类分析筛选出了产量和淀粉组分含量的极端和优异株系,为苦荞产量和淀粉组分含量变异机理的研究和不同加工用途苦荞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退化是淀粉糊化后分子链重排的过程,为了探究直链/支链比值对淀粉退化的影响,本文采用碱性甘油超声提取小米淀粉中直链淀粉,通过非对称场流分离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线衍射法,对3种不同直链/支链比值的小米淀粉的颗粒形貌、晶体结构、结晶度、糊化特性、退化行为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碱性甘...  相似文献   

8.
玉米淀粉的热力学性质与消化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种不同直链/支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Hylon Ⅴ和Hylon Ⅶ)的热力学性质及体外消化性进行测定,进一步分析了淀粉热力学性质与消化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支(蜡质和普通)玉米淀粉与高链玉米淀粉(Hylon Ⅴ和Hylon Ⅶ)的热力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高支玉米淀粉的起糊温度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预测醇类增塑剂所含碳原子数以及羟基数对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在COM-PASS力场下模拟计算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增塑前后的玻璃化温度、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变化预测醇类化合物增塑效果。结果表明,三类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依次为:乙二醇〉丙三醇〉1,2-丙二醇。由此可推断,当醇类增塑剂含羟基数相同时,碳链越短,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当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时,醇类增塑剂中所含的羟基数越多,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10.
运用单波长、双波长2种比色法对淀粉质量分数w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发现,后者更优,因其可有效排除其他物所造成的影响.直链淀粉波长在500和600nm、支链淀粉波长在550和680nm的条件下,当溶液pH值接近3.5、淀粉与碘化合物的反应时间在20min、标准曲线与样品测定环境温度控制在5℃温差时,淀粉w分析误差均达最小值.  相似文献   

11.
微波辐射下蜡质玉米淀粉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对含水量为30%的蜡质玉米淀粉进行处理,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布拉本德粘度仪等对微波辐射前后淀粉的物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辐射的淀粉颗粒表面会出现小孔和凹坑;微波辐射增强了对应的X射线衍射峰的强度,降低了玉米淀粉的膨胀度、溶解度、冻溶稳定性以及焓值,提高了糊化转变温度及其范围;蜡质玉米淀粉经处理后,其糊化起始温度升高,粘度降低,但粘度曲线不改变.以上结果表明,在淀粉颗粒内无定形区和结晶区的直链淀粉与直链淀粉之间、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之间会发生交互作用,产生新的不同稳定性的结晶体,从而使淀粉内部出现更加有序的结晶排列.  相似文献   

12.
脚板薯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脚板薯淀粉颗粒的形态大小、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淀粉的粘度和糊化温度等方面研究了脚板薯淀粉的理化性质,从而得到一系列脚板薯淀粉性质的参数:脚板薯淀粉颗粒纵径范围42.67~79.69μm,平均值为61.66μm,横径范围为33.43-44.58μm,平均横径为39.22μm,其直链淀粉含量为总淀粉的27.18%.其初始糊化温度为65~67℃.  相似文献   

13.
葛根直链淀粉分子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葛根淀粉以碱液分散溶解时 ,随着沉淀剂正丁醇的加入 ,直链淀粉分子与正丁醇形成重结晶 ,并按分子量的大小逐渐进入凝聚相 ,最终直链淀粉组分从整个淀粉体系中分离出来 ,得到纯化的葛根直链淀粉组分。利用 Mark-Houwink方程 ,在准确测定葛根直链淀粉溶液特性粘度 [η]的基础上 ,计算出葛根直链淀粉的分子量 Mη为 4.0 6× 10 5 。  相似文献   

14.
为高抗性淀粉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M344和抗性淀粉含量较低的小麦品种武春3号重组自交得到F2∶3家系,对F2∶3家系抗性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膨胀势进行了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分析了小麦抗性淀粉与其它淀粉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抗性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18,P≤0.01),通径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对小麦抗性淀粉含量存在正向影响,直接通径系数达0.169;小麦抗性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151,P≤0.05),但与膨胀势间呈不显著负相关(r=-0.57)。小麦抗性淀粉含量(Y)与总淀粉含量(X1)、直链淀粉含量(X2)及膨胀势(X3)间的回归方程为Y=0.289+0.007X1+0.037X2-0.033X3,该方程可解释抗性淀粉7%的表型变异,说明抗性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最密切,其次为总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丽江玛咖(Lepidium meyenii Walp.)根为原料提取玛咖淀粉,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红外光谱等现代分析手段分析研究玛咖淀粉的结构特征及糊化性质.结果表明:玛咖淀粉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均较高;颗粒粒径范围为3.57~14.28,μm,平均粒径约为8.57,μm,其表面光滑,形状呈棒状和圆形;有可见的呈"+"的偏光十字;玛咖淀粉为C型晶体结构,结晶度为49.22%,.玛咖淀粉含有伯、仲醇羟基的α–D–吡喃环等结构特征.玛咖淀粉的成糊温度为90.45,℃,峰值黏度为4.353,Pa·s.  相似文献   

16.
菠萝蜜种子淀粉提取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菠萝蜜种子的干鲜质量比、化学组成和淀粉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种子淀粉主要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菠萝蜜种子的干鲜质量比为45.7%,平均单个果实的种子干质量为0.631kg;种子(干样)的化学组成为:w(粗淀粉)52%~58%、w(粗蛋白)8.0%~9.5%、w(粗脂肪)0.86%、w(水分)10%~15%、w(灰分)2.39%、w(其它)>15%;在实验室条件下种子淀粉的抽提率为67%~77%;经测定,该淀粉制品含直链淀粉23.8%~24.5%、支链淀粉75.5%~76.2%,具有较低的热粘度和较强的凝沉性,并且淀粉颗粒圆形、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17.
阳离子型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3种具有不同阳离子化度的阳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絮凝剂ZHYC-n(n=15,40,70),当丙烯酰胺与淀粉的质量比大于2.0以后,再提高接枝单体对淀粉的比例,不能明显提高接枝频率,但能提高接枝侧链相对分子质量.考察了这3种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并与市售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CPAM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絮凝剂ZHYC-n具有优良的絮凝脱浊效果,随阳离子化度增加絮凝效果显著增加;絮凝剂ZHYC-70的絮凝效率比CPAM的高约30倍.阳离子型絮凝剂分子链上的阳离子电荷密度不是影响絮凝效果的惟一主要因素;阳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具有的多支链型结构可以明显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直链淀粉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郭志鸿[1]等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马铃薯中两类淀粉分支酶亚基基因Sbe1和Sbe2的表达,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马铃薯SBEⅠ(the ndogenesis starch branching enzymeⅠ)和SBEⅡ(the endogenesis starch branching enzymeⅡ)单基因以及SBEⅠ和SBEⅡ双基因的RNA干扰双元表达质粒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重组基因转化马铃薯品种Désirée后,得到3个转化系列.分别对转基因马铃薯植株进行PCR鉴定,对转基因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凝胶化特性等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NA干扰技术单独抑制SBEⅠ或SBEⅡ基因的表达,不能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甚至会导致其含量降低.而当SBEⅠ和SBEⅡ基因表达同时受到抑制时,超过50%的转基因株系直链淀粉含量高于对照.转化株系表观直链淀粉的含量最高可达到49.1%,与对照(28.5%)相比提高了20.6%.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玉米淀粉为原料,在环氧丙烷与次氯酸钠用量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氧化和羟丙基化复合变性,研究变性顺序对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之后分析了改性玉米淀粉的透明度和Brabender黏度,并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羟丙基淀粉羰基和羧基的摩尔取代度更高,羟丙基-氧化淀粉的羟丙基摩尔取代度更高;氧化-羟丙基淀粉比羟丙基-氧化淀粉的透明度更高;羟丙基-氧化淀粉的峰值黏度高于氧化-羟丙基淀粉;两种变性方法均未改变淀粉分子的晶型;复合改性与改性顺序密切相关,先反应的起主导作用;支链淀粉含量高有利于氧化改性,直链淀粉含量高有利于羟丙基醚化改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激光光散射仪表征了蜡状谷物支链淀粉和土豆支链淀粉在浓度为0.5 mol/L的NaOH水溶液中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根均方旋转半径()和第二维利系数(A2),通过这些分子参数计算了蜡状谷物支链淀粉和土豆支链淀粉的临界交叠浓度.系统地研究了支链淀粉在稀溶液和半稀溶液中的流动行为,讨论了剪切速率、浓度、温度等对溶液表观黏度(aη)、流动指数(n)、零切黏度(0η)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蜡状谷物支链淀粉在NaOH水溶液中表现为非牛顿型流体,且随着浓度增加,非牛顿性增强;而土豆支链淀粉即使在临界交叠浓度以上也表现为牛顿型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