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控制温度在750℃和950℃煅烧植酸钠,制备两种结构和性质不同的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过对两种材料在负极材料应用中的性能对比,判断材料的适用对象.结果表明,750℃下的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时的性能更好,而950℃下的碳材料则更适合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现了植酸钠制备的碳材料具有作为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双功能负极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首先讨论了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LiCoO2、Li-Mo-O体系的相图,结构性质和理论电极容量的关系及最新研究进展,其次评述了锂离子电池各种负极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材料数据的高通量计算是一项复杂、繁琐的过程.利用开源的电子结构计算代码PWscf作为计算引擎,基于PBS的计算任务管理和调度,本团队开发了二维半导体材料基本特性的高通计算平台.该平台以数据库为核心,通过中间件、程序调度等方法,实现计算任务的自动生成和管理,计算过程的监控以及计算结果的提取、分析和收集入库的功能.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实现以及基本功能,并以MX2型二维半导体材料为例,说明了其主要的特性.经过本平台计算,获得了二维半导体材料性能的一些变化规律.本平台为材料性能的高通量计算筛选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材料构效关系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孔有机聚合物及其衍生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探究了一种孔径可控的多孔碳纳米球的合成方法 .首先,设计合成了6,13-双(双4-溴苯基亚甲基)并五苯化合物,并以此为单元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规则形貌的新型多孔有机聚合物.通过将不同孔径尺寸的聚合物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碳化,以此探究碳化温度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根据得到的数据可知,多孔碳材料THF-800具有最好的循环稳定性和优异的倍率性能,由此证明THF-800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此外,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孔径尺寸进行了调控,可以促进有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最终拓展了多孔有机聚合物衍生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用于锂离子电池热安全保护的正温度系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正温度系数(PTC)材料取代锂离子电池用导电剂,利用其高温下的金属-绝缘体相变导致的电导率变化对锂离子电池进行高温保护.通过对比,研究了高温下常规锂离子电池和加入PTC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抗高温性能以及PTC材料在电池中的电阻温度变化效应.结果表明,温度高于80 ℃时该PTC材料在电池中的PTC效应非常显著,有效地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离子液体因具有种类丰富、结构可设计性强、表面张力小等特点,在电极材料制备中表现出独特的性质.围绕着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在电极材料制备方面的优势及作用,综述了其在电极材料设计与构筑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电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能源材料是指能源的开发、运输、转换、储存和利用过程中的材料,其中锂离子电池材料是应用和开发前景最好的一种能源材料.改善和提高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是选取充放电性能良好的电极材料.总结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在新型电极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锡基纳米粒子、锡基/碳复合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碳包裹磷酸铁锂复合纳米材料、氧化钴/碳复合纳米材料、氧化镍/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并对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包括导电剂、粘结剂、电解液、Li0.5CoO2与LiC6对锂离子电池热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由这些材料制备的063048型方形锂离子电池进行安全性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的热稳定性受正极、负极及电解液3种因素的影响,电池热反应释放的热量由大到小顺序为:负极、正极、电解液.负极反应热主要来源于LiC6与粘结剂及电解液之间的反应,且与粘结剂的性质、用量及电解液用量有关;正极反应热主要来源于Li0.5CoO2的分解反应及其分解产生的氧气与有机溶剂之间的燃烧反应.聚偏二氟乙烯粘结剂比丙烯酸系水基粘结剂的热稳定性高,导电碳黑导电剂的热稳定性比乙炔碳黑导电剂的热稳定性高.过充实验结果表明,聚偏二氟乙烯粘结剂及导电碳黑能显著提高LiCoO2/石墨型锂离子电池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固体材料数据本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固体材料的传统本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代计算技术,探索数据的内在结构,提出了新一代固体材料的数据本构模型。同时给出了固体材料数据本构的操作步骤和具体实现方法。最后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做了优越性讨论。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扩散行为.研究了300 K温度下石墨阳极材料的锂离子扩散性质;计算了Einstein关系下LiC_6,LiC_(12)和LiC_(18)的扩散系数,得到了Li_xC_6扩散系数与锂离子浓度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扩散系数随嵌锂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阶段和一阶段,扩散系数分别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在LiC_(12)附近,扩散系数由于结构相变而发生较大变化.此外,通过分子动力学可视化图像显示了Li_xC_6晶体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变形的连续尺度模型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在直流电机和拉力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基础上,通过变送器将探测棒的力传送给A/D转换卡,再利用程序将数据读入数据库并进行汇总处理。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采集、测量结果处理自动化。  相似文献   

12.
数据仓库数据加载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不是传统数据库中数据的简单堆积,其数据的组织必须方便基于数据仓库基础之上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工作,为决策者提供访问、分析及共享信息的能力,从而发挥数据仓库的真正功效。成功构造一个数据仓库的关键在于自始至终理解用户需要,紧紧围绕用户目标这一主题进行数据的搜集和存储。首先分析数据仓库的特点及拥有的数据类别及组成,重点介绍如何从现有数据库中有效地将数据引导至数据仓库的方法和策略,具体给出了数据仓库中5种不同类别数据的加载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超声测量数据计算物质冷压线的一种解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个利用超声测量数据来计算冷压线的一种解析方法.该方法对冷能和冷压的描述先不考虑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的具体形式,而是直接从Murnaghan、Birch—Murnaghall、Vinet等不同解析形式的等温物态方程出发,利用室温较低压力下的超声测量数据计算零压体积模量KT0及其对压力的一阶偏导数K'T0,将其修正到0K而得到冷压线,并用静高压等温压缩数据检验各种解析物态方程模型的适用性.利用超声测量数据计算了Al、Cu、Ag3种金属的冷压线,并用DAC原位测量的300K等温压缩数据对该计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分析和解读大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阐述了解析数据工具——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技术,重点探讨了两者创新性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数据挖掘中的数据预处理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数据集成的预处理技术及必要性,讨论了不完整数据、含噪声数据、不一致数据的清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数据仓库清洗技术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据仓库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数据集成,本文重点分析了数据清洗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涉及的主要技术,针对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与数据仓库模型的区别讨论了利用元数据的映射规则的数据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ERP模型数据仓库元数据表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数据仓库元数据表示问题 ,建立一般问题求解过程的数学描述 ,提出实体、关系、问题ERP建模体系 ,并以星形模型元数据的表示为例 ,提出了基于ERP模型的数据仓库元数据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数据集成过程中需要将集中存放的数据进行拆分实际问题,提出了基于字段的纵向拆分、基于记录的横向拆分和基于表的双向拆分等3种数据集成方法,实现了数据集成和资源共享,其思想对于数据集成的过程中需要将各自分布的数据合并起来的实际问题也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冰  张晶  苏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8):4741-47454749
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日质量的重要指标,而质量不高的收视调查数据将导致收视率指标计算的不准确。为解决基于数据挖掘的电视收视率分析的数据问题,就调查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前期处理,其中涉及原始数据的正确录入,对存入数据库的原始数据实施的数据清理、数据变换、数据归约技术和应用的模糊集理论。实验结果表明在预处理后的收视率资料库中能够挖掘出知识,为收视率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业机构需要准确把握信息确定战略,而新一代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技术就为数据收集、整合、挖掘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从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的特点、体系结构、构件、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