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人类社会广泛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然而这些燃料在地壳的蕴藏量是有限的,比如石油,按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和消耗量计算,再过五六十年后,就差不多用完了,人类正面临着矿物燃料日益枯竭的困境。由于能源的短缺就推动了能源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向异常广阔的领域里寻找、开发新能源:即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波力能、海水热能、核  相似文献   

2.
未来的氢能     
<正>随着全球石油产量的持续下降,人们开始担心能源危机。那么人类能否开发出新能源呢?有人曾作过大胆的预言——未来可能变成氢能的世界。丰富的氢能车、船、飞机以及各种设备都将以氢为燃料,这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氢是最轻的气体,在标准大气压0℃时,密度为0.0899克/升,到了-252.7℃时,会变成液体,叫液  相似文献   

3.
朱宏伟 《自然杂志》2023,45(1):54-56
氢是清洁高效的能量载体和重要的化工原料。文章从当前氢能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入手,简述了新材料在制氢、氢气分离与提纯、储氢及氢能转换等各环节的应用,对氢能利用中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世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战争,归根结底就是争夺资源,其中能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每次中东地区一打仗,石油的价格就猛涨。目前,在世界上的一次性能源中有40%是由石油提供的。所谓一次性能源,就是消耗了不再有的能源。而科学家预测,到了21世纪中期,人类就将面临石油危机。烧完了石油和煤,接下来我们应该烧什么?这不仅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在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人们使用的燃料都是固体的燃料,一部分是天然的木材,一部分是从不深的地壳里挖掘出来的煤炭,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曾经发生过的许多战争,归根结底就是争夺资源,其中能源也是一个很大的方面。每次中东地区一打仗,石油价格就猛涨。目前,世界上的一次性能源中有40%都是由石油提供的。所谓一次性能源,就是消耗了不  相似文献   

6.
纳米碳管与氢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会明 《自然杂志》2000,22(5):249-253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化石能源渐趋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是人类在21世纪亟待解决的三大难题.氢能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将是解决城市大气污染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各国科学家均在致力于研究高储量的储氢材料与系统,最有潜力者被认为是纳米炭材料的吸附储氢.高纯度单壁纳米碳管的合成是应用的基础和关键,我们采用氢等离子电弧方法,大量制备出高纯度的单壁纳米碳管,并全面开展储氢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单壁纳米碳管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储氢材料,可能在氢能源的应用特别是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毛宗强 《自然杂志》2006,28(1):14-18
由于目前日益加重的能源消耗、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氢作为二次能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正在试验使用氢能给工厂和家庭供电、供热,驱动汽车、船舶、摩托车、自行车。本文对氢能的利用以及发展前景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胡里清  邰兴良  陈倩 《科学》2008,60(3):10-13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环境保护、化石能源枯竭等原因,发展洁净型可再生能源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20世纪形成的以化石燃料为主体的世界能源结构,在21世纪将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等为主的新的能源结构.洁净型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氢能,2000年世界氢能大会认为,21世纪将进入氢能时代.  相似文献   

9.
何雅玲  李印实 《科学通报》2022,(19):2113-2114
<正>氢能可再生、零排放且能量密度高,其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基于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未来将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大规模利用的理想能源互联网媒介.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于21世纪初已将氢能产业提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制定氢能发展政策,明确氢能产业地位,持续支持氢能技术研发,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和多领域应用.我国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明确将“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列为15项重点创新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氢能──梦想还是现实?刘吉成编译据有关专家估算,世界工业每年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气体超过50亿吨,一氧化碳约1~2亿吨。同50年代相比,排放量增大了2.5倍,并有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2000年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气体将增至60~65亿吨,一氧化碳增至...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水合物--未来新能源及其勘探开发难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广志 《自然杂志》2005,27(5):258-263
据现有资料表明,全球石油天然气资源仅能维持40多年的需求.幸而国内外的科学家在全球沿海广大地区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至少有近100处.它是一种冰冻状的固体水合物,每1 m3约含甲烷气达164 m3,说明它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因此,可认为是未来的十分重要的可替代性能源;目前最困难的是研究其勘探与开发它所需的设备和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氢能:新能源中的一颗明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能源是指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动力,目前人类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常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然而这些能源大多数储量有限,因此各国都在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即能够不断再生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氢能等。  相似文献   

13.
李星国 《自然杂志》2023,(2):113-118
清洁可再生氢能源的利用被视为CO2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电能到氢能再到电能的高效转换是氢能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产业上大规模高效氢能到电能的转换技术需要100 MW以上的功率,而依靠目前的燃料电池技术难以满足。氢燃料燃气轮机可以实现大规模氢能到电能的转换,且转化效率会随着功率的提高而提高,将是一种重要的氢能发电技术。文章对氢燃料燃气轮机的性能特点、各国研究动态、机种类型和特点、输出功率和热效率、氨燃气轮机等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利用氢燃料燃气轮机实现从水到水循环的氢能利用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有关氢能的正式研究是在发表日光计划之后开始的,到目前还有很多人在认真地继续在研究.本文将对未来的能源系统中,氢所处的地位以及在日光计划中氢能的研究发展现状作一概述.能量转换和贮藏的重要性和途径到目前为止的能量系统是以矿物燃料,尤其是石油为中心的,所以把这种燃料转变为电力或由经过简单的加工转换成汽油和城市煤气后分别由输电网络和管线等把需要的能量分配到各工厂、家庭中  相似文献   

15.
未有定论     
科学家表示,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增加,发现动物新品种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不过,在最近一百年间,仍有未知动物陆续得到发现与证实,比如大猩猩、大王乌贼、鸭嘴兽、科摩多龙等,这些动物过去都曾被人怀疑,但事实最终证明了它们的存在。那么,我们能证实大脚怪等野人的存在吗?这就要看科学家们的努力了。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伊始,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一次会议(1900年12月24日)上,普朗克宣读了他的论文《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首次把作用量子的概念引入物理学.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过程中的一种整体性特点,这是完全超出经典物理概念之外的,甚至超越了事物有限可分这一古代学说.但是,在量子论诞生以后的五年里,它一直是普朗克的私人领地.从  相似文献   

17.
氢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氢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通常被认为是清洁、高效和静音的能源技术,可以将氢气转换成电和热。早在几十年前商业界就期望燃料电池能够应用在运输领域,但一直难以真正实现。阻碍其商业化的主要障碍是成本高、耐久性差、系统较复杂,以及缺乏氢气供给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文章将介绍这种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④未有定论     
科学家表示,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增加,发现动物新品种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不过,在最近一百年间,仍有未知动物陆续得到发现与证实,比如大猩猩、大王乌贼、鸭嘴兽、科摩多龙等,这些动物过去都曾被人怀疑,但事实最终证明了它们的存在.那么,我们能证实大脚怪等野人的存在吗?这就要看科学家们的努力了.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昆虫们已经习惯了在各种逆境中生存,从炙热的撒哈拉大沙漠到冰雪覆盖的南极荒原,都有它们忙碌的身影。从生物总量的概念来说,人类的总量也是无法和无脊椎动物相比拟的:所有美国人的总量加在一起,还不及美国境内包括蚯蚓和蜘蛛在内的昆虫总总量的1/50。昆虫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物种,在长期的进化中,它们已经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本领,蜻蜓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之一。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  相似文献   

20.
未得到解答的问题如果说下面的篇幅是打算描述科学的现况,那末它们也可能表明我们目前未知的领域,这就象铸造厂中的模子会限定被铸造在其中的物件的形状一样──即被排除在外的就是未知的.有两种特别的解释是适当的。第一,这种评价仅仅限于与知识的而不是实践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