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卢梭生活在一个理性躁动的时代。启蒙时代理性与浪漫思潮之争引发卢梭对生命理念的关注;其特有的生命体验是他进行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动力来源。在卢梭看来生命型教师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品质高尚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生命型教师眼中的理想学生是一个具有超强意志的、具有很强个性的以及具有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新人。  相似文献   

2.
在费希特的"自我"异化思想中,他从理性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及批判精神。他首先承认了人是理性的动物。在《论学者的使命》中他把人的最终目的看成是对非理性东西的自由驾驭。费希特的"理性"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是与自由相联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理性"则是对普遍有效的规律的追求。但是费希特将对现实的理解变成了包含着对第一原理的追求与知识学的构建,从而来对现实社会进行哲学上的抽象批判。  相似文献   

3.
康德开创了理性的、批判的哲学革命体系。"前批判时期",康德的哲学革命首先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的,打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僵化自然观;"批判时期",他又以理性思辨在认识论、伦理学领域综合唯理论与经验论、幸福与道德,继续推进其哲学革命,表达了他整个批判哲学所关注的四个问题。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先验自由概念,通过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历史和政治理性批判确立了先验自由观念。康德在星空上与心灵中进行的哲学革命蕴含着社会政治革命的巨大能量,具有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思想代表了他对以往理性的眷念情结:企图继续完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用“历史理性批判”把理性建立在历史的根基上,为人文科学奠定基础;但在这种理性情结中,他的“想象”论美学思想则代表了他对新时代非理性美学的张扬:把“想象”作为美学的坚实根基。从而呈现生命被遮蔽的价值和意义。这两雏形成的深刻矛盾折射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学在理性阴影下非理性的时代转捩。  相似文献   

5.
崔西明是一位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他延承五四文学“为人生”的优良传统,从启蒙主义立场出发,对社会历史以及现实人生寄予深刻的终极生命关怀。其作品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源于他博大的人本主义情怀;而充满生命激情的抒情议论又使其作品闪现着独特魅力。正因如此,崔西明在当代泰安文坛甚至中国新时期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一生追寻自由,一方面,他反对建构理性,用知识论上的理性不及思想来论证自由的价值;另一方面却提出对自由社会的一系列建构性的制度安排,这似乎构成了哈耶克自由观中的内在悖论。这需要我们对他所持的对理性的态度做分析,其实他承认理性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禀赋,他只是要说明,人类的理性能力有限,他反对是那种唯实论的、绝对的从无生有的理性的建构。在哈耶克那里,理性的建构能力和建构理性是有区别的,这对我国现在的建设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牧的诗歌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既是作者深切感受和体验的抒写,又是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理性反思的表达。具体表现为:关注现实,表现“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和爱国精神;思考总结现实,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乐观精神;不沉溺于历史的伤痛,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反思历史和现实,怀抱深厚的忧患意识;表现“以民为本”的民主理念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歌既充满着激昂乐观的信念和情绪,又表现出一种现实理性精神,闪烁着现实主义理性的光芒,由此进发出强大的生命回音。  相似文献   

8.
探索生命意义就是对生命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人类的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D·H·劳伦斯在其一生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并一直努力探索人在社会中的生命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他的血性意识来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使读者能够感悟到他对生命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意义上的尊严主要指社会行为主体人的尊严或者生命的尊严,与生命不可分割。人不仅是感性的肉体生命的存在,不仅是超越了自然理性的精神生命的存在,而且是牵涉肉体和精神的又赋予某种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的存在。在社会中,以人为主体便是生命尊严构成的必要条件,主体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人的尊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社会在生命教育的精神向度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体现出生命教育追求生命之真善美的精神诉求。生命教育应探究生命的真谛,确立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与追求完满提高生命质量相统一的理性人生向度,彰显生命之真;应关注生命发展,凸现爱心与善行相统一的人文关怀精神向度,崇尚生命之善;应承担生命责任,构建自然美与社会美相统一的时代人生价值向度,弘扬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1.
李煜词中充斥着感发生命的力量,这是他得以获得历代读者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结合晚唐五代的时代背景、文人心态、社会思潮等问题探讨李煜词中的生命意识,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忧患情绪、向往自由的心态、怀疑生命的本质意义并力图超越、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  相似文献   

12.
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及转变,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转变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14.
阳羡词派的一代宗主陈维崧是明末清初最有影响力的词作家之一。“以史入词”是其词作的基本格调,也是其词显示出豪放风格的内在缘由。该文从文学自觉、创作实践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对这一突出风格作了较为细致的讨论和分析,以期有益于词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以"义"为核心,对项羽既重情义,又失仁义;既有侠义,又无道义的道德错位进行分析,指出造成错位的根本原因是其复仇和嫉妒狭隘心理在作祟,并由此导致其政治上、军事上一系列的决策错误,最终造成了项羽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简介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在其作品《与狼共度》中表现出的积极关注狼的生存状态,通过介绍作者的亲历,指出作品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与狼共度的难忘时光,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狼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生态意识”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洞察与深邃见解,并在生活中吸收乡土文明的精髓;积极进取却又能心静如水的心态,以及在此心态下经历的一种波折的人生,构成了孙犁人格的全部。而他的作品中谐和浪漫与现实的创作风格、积极乐观的女性形象,以及实现了乡土小说由冷峻伤愁到乐观豁达的转变,是孙犁小说独树一帜的奥秘所在。孙犁小说的这些特色给北国带来了一股"婉约"之风。  相似文献   

18.
浅论曹禺《雷雨》的基督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是青年曹禺悟解人生经验的一条路径,是他寻求个人出路、社会出路的一支航标。在其处女作《雷雨》中,作者通过人物、场景、情节全方位的安排,显示出强烈的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忏悔意识与复活意识。  相似文献   

19.
"人与上帝的关系"是贯穿奥尼尔悲剧创作的主题。这里的"上帝"一词,是指影响或控制人们生活的终极力量,是生活背后那股强劲而又无形的神秘之力。在奥尼尔看来,人的本能情欲、机器、物质、金钱以及盛行于美国的清教主义,作为与人对立的强大异己力量,已成为统治现代人的新的上帝。奥尼尔对这一悲剧主题的深刻剖析,表现了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作家对现代人类困境的深切忧虑与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