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梅洛-庞蒂通过改造格式塔心理学有关概念,指出意义内在于人类的行为结构,诞生于人类原初的知觉经验;通过对知觉经验的现象学分析,揭示出意义内在于人类的表达活动并与之同时发生.他进一步认为,语言表达活动奠基于又超越了身体表达活动,这一举措强调了知觉经验的首要地位,堵塞了一切纯粹思维、纯粹思想的超越之路,同时,知觉经验世界与语言世界的划分也为他试图沟通这两个领域带来了麻烦.  相似文献   

2.
符合性判断是法律适用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一个环节.依据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式,法律适用的符合性判断过程可以描述为案件叙事、图式选择、规范发现、过程匹配与结论形成等阶段.在每一阶段中都有众多影响因素的植入,致使符合性判断渗透着很多价值评价,难以纯粹依赖逻辑推理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宗教的价值在于为人们的信仰世界指明方向,《哈利·波特》作为西方"现代性的危机"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他的英雄母题叙事不仅与基督教原罪救赎思想有密切的文化联系,而且也蕴含了诸多异教文化元素。在给读者带来神秘的阅读体验时,这部系列魔幻小说也给受到不断进步的物质文明的沉重压抑,纯粹宗教信仰意义的精神慰藉范式几乎失落的人类,重构了一个暂以使心灵得以栖息的宁静港湾。  相似文献   

4.
论白饭如霜作品中的六朝志怪文化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饭如霜的奇幻作品植根于六朝志怪的沃土,构建了一个色彩斑驳、幻影重重的"非人"世界.在彼岸的蓝天下展示了和谐共处、形象灵动的人类图景和联系复杂、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式的探险历程,追究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对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白饭如霜的奇幻作品植根于六朝志怪的沃土,构建了一个色彩斑驳、幻影重重的“非人”世界,在彼岸的蓝天下展示了和谐共处、形象灵动的人类图景和联系复杂、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式的探险历程探究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莹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127-130
虽然很多学者都认同幽默具有游戏性的特点,幽默和游戏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少有人(尤其是国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从游戏与幽默的定义,二者之间的共性,它们对人类认知发展的作用以及二者在语言、社会和智力等方面存在的关联性进行探讨,可以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技术美学将人的存在和生命意义的审美感悟合而为一,不仅表现为产品功能美的圆满实现,还表现为创造与超越给人类诗意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和谐之境。它不是独立于人的彼岸的绝对本体,而是与人生息息相关的鲜活的此岸世界。打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苑囿的技术美学,以其对天人关系、主客关系的全方位关照,人本状态、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价值规范。一、人类发展的历史闪耀着技术“实用美”的光辉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常常令人逍遥自得,这是自然美的福报;精美绝伦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海军  戴丽玉 《科技信息》2008,(36):361-361
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消费的享受,人们厌倦了成套的设计、常规的模式,不再愿意拘泥于过去,人们对美有了新的认识,他关注的就不再是切身利害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与人类自我意识相关联的生命体验、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因此有了反映了人与外在世界关系的和谐和丰富性的审美关系。本文从审美需求的产生、怎样去认识美到审美价值的判断几个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被称为一位鲁迅式的作家。他执著于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历史生活中揭示民族精神的奥秘,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其小说创作中有着非常明显的鲁迅因子。他在对国民奴性和权力崇拜的批判与反思,冷峻叙事风格的运用,敢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创作态度以及对正统历史观的颠覆与戏谑的文体品格等方面,继承了鲁迅精神的遗传因子,鲜明地体现出与鲁迅跨越时空的契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与李渔以人为本、顺时求新的心灵审美的生活美学观的比较,发现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存在人文精神缺失、庸俗复制和仅注重身体狂欢的问题,这对我们秉承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反思,促使其呈良性态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新儒家中间梁漱溟的终极关怀表现出明显的入世与出世的紧张.通过对人类面临问题的分析,梁漱溟断定伦理和宗教都涉及到我们的终极关怀.他在伦理和宗教上安置终极关怀,即沿着儒家伦理传统和印度佛教传统来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按照梁漱溟的理论,无论儒家的入世终极关怀,还是佛教的出世终极关怀,都包含了对现实与超越的双重肯定,它们是统一的东方文明的不同表现.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他论证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由此化解了其终极关怀中的紧张.  相似文献   

14.
北村笔下现代人的爱情呈现为“残缺的情感”世界 ,而透过其冲突与裂变 ,扣询其中生命的底蕴、人性的纠结及无法消除的困惑与悖论情境 ,最终归旨于对人类存在本源痛苦的本质性思考与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宗教关怀。但其中浮现的“神性企盼”之光 ,既引向超越之途 ,又似有陷入误区之虞。  相似文献   

15.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博大精深的德性论体系中提出了道德法则(规律)与道德准则、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定言命令与假言命令、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五组道德范畴.在这几组范畴中,康德把德性与超验界以及与纯粹实践理性紧紧连在一起,他拒绝感性经验界道德价值性.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一种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理论,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是一种植根于人类历史和生活世界的哲学立场。该理论在强调日常生活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通过日常生活革命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体现了深厚的"民生"意蕴,强调了"民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的最新中篇力作《候鸟的勇敢》以候鸟迁徙为背景,通过对候鸟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层层铺叙,展现了东北小城的人情世态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作家立足于文学超越精神,直面精神苦痛和心灵迷惘,将生命个体的诗性存在和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隐喻在小说叙事中。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不是一门经验实证的科学,与经验实证科学不同,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它所关注的问题领域既不是纯粹的特异性,也不具有完全的普遍性。教育学应该是对生活体验的研究,是对教育现象的诠释,是对生活经验的意义描述,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教育学应该采用非量化的方式,强调以描述和建构的方式描述外部世界,其研究对象是个人的内在意识和人的体验。进而在直觉的反思过程中,消除叠加在现象之上的伪装,回到事物的本身。  相似文献   

19.
元宇宙文艺以跨媒介多载体形式实现从语言文字符号到虚拟影像到数字孪生媒介的跨越,其艺术构成要素与游戏性的叙事逻辑使之区别于一般艺术的虚拟想象。元宇宙文艺实现对现实时空的深度拓展与重构,指向对后人类时代的数字化生存与技术人文价值的思考。元宇宙文艺应带来新的美学变革和理论扩容。  相似文献   

20.
崇高范畴是一个美学的经典范畴,受到传统文化等级秩序中深度意义的规范,其核心内涵为认同神圣价值的纵向超越,超越性的维度建构在从感性到理性、从此岸到彼岸、从世俗世界到神圣世界的纵深线路中。在当代社会中,经典崇高转而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主体地位的核心内涵,建构了面向世俗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此在—此在"、"有限—有限"的横向超越方式。崇高由此成为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认同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