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上普遍存在"非专业就业能力"不强这一短板。"非专业就业能力"是专业知识及能力以外的、从事不同专业的人的通用素质。"能力拓展训练"指通过学员亲历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领悟感受,最终转变学生的观念和态度。高职院校践行"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有利于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与用人企业顺利接轨。高职院校在实行"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时应注意构建培养体系、优化训练方法、有效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2.
钱玲 《科技信息》2011,(34):236-236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心理压力大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当"就业难"遇到"用工荒"时,能否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政府、高校、毕业生自身三个角度提出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文章以"应用型"高校为视角,针对就业相对困难的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构建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再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专业能力因子、发展能力因子和基础能力因子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三大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从应用型高校和大学生个人两个维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群体不断扩大,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聚焦当前出现的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在"慢就业"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层面探析"慢就业"现象的成因。积极有效地应对"慢就业",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既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育人环境,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积极参与,形成正向的就业评价体系,更需要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自身的择业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该文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阐述了构建和完善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通过转变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加强就业困难帮扶及建立未就业统计机制等措施和途径,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在"新常态"下,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栏目主持人程基伟,工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研究专家. 在刚结束的"两会"上,就业成为两会代表关注度最高、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据统计,在政协委员提出的全部5571件提案中,属于就业方面的提案就有632件.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去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高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能力。从就业能力的角度分别就培养全程性就业意识、建立就业能力指标体系、依托企业、行业形成就业互补极三个方面分析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以期反向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着手探索解决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秋 《科技信息》2011,(12):77-78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成为高校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热点,就目前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使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做好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以坚持落实"一把手工程"为核心,调动全校资源,全员参与,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工作服务网络;以培养科学就业观为抓手,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三个引导",促进学生就业多元分布;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架构,加强就业工作"四化"建设,即信息服务精细化、市场拓展全员化、课程体系立体化、就业工作纵深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不断提升,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847多万。受疫情影响,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做好新时期"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需要建立一个完整体系,提高两个主体认识,搭建三个平台建设,落实四个保障机制,确保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科学、顺利开展,为更好地创建"双一流"高校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地方院校中外合作“2+2”模式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学费昂贵、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办学时间短、无从借鉴相关的就业经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等劣势;但也有实践能力强、人才整体需求量大、学生在国外就业的竞争能力强等优势。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境外实习基地、调整国内教学部分的培养方案、学校给予学籍管理等政策扶持等是提高地方院校中外合作“2+2”模式毕业生的就业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各师范院校也在不断调整就业工作以适应市场变化.以阿坝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系地理教育专业为例,结合近两年的就业情况分析,总结反思了该系的就业工作,虽然就业工作成绩显著,但仍需不断加强应届师范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考试能力、面试技巧等能力,不断创新工作,以增强该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李芹  王亮  周利 《科技信息》2014,(8):110+120
高校"双困生"是大学生中就业的弱势群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构建"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某高校体育学院为例,分析了"双困生"就业现状,探讨了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构建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的措施,以期为帮助更多的"双困"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鹏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5):85-86
普通高校连年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加之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我国高校基层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就国内外形势,以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视角深刻剖析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结合笔者自身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浅显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的首位,政府报告又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体现了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就业人群的主体,其就业稳定性关乎我国整体就业稳定。文章以往届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就业稳定性调查。调查主要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程度、离职原因、职业规划教育等角度对毕业生的就业稳定问题进行研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事关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双困"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师院校应该从自身的特点与实际出发,构建特色"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帮助更多的"双困"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7.
江浩  何婷婷 《科技信息》2009,(19):11-11,17
大学生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就业状况,因此,提高就业能力是高校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8.
"云求职"作为以网络招聘平台为载体的就业渠道,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备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却鲜有考察其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以疫情防控时期高校毕业生普遍采用的"云求职"方式为切入点,对500名2021届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回归分析发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求职渠道差异会影响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家庭相对收入、学习成绩、"云求职"渠道是高质量就业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家庭相对收入情况起负向预测作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和"云求职"渠道起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明确办学定位,构建学生以知识、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是机制运行的基础;实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是机制有序运作的基本要素;实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构筑多维立体的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建立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实施全方位的就业工作服务是机制高效运行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0.
"零距离"不是无障碍,也不是无间距,而是指离目标无限的接近。本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专业就业状况的成功经验为例,从学科设置、招生规模控制,教学改革,职业指导,校企合作,人本服务等五个层面阐明该校该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为促成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所进行的相关尝试,是对本科院校就业工作系统性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