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幼虫,俗称豆虫,危害大豆和洋槐等植物。1981年8月,从自然病死的豆天蛾幼虫中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经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检查和电镜观察,确认属于杆状病毒属  相似文献   

2.
新矿物——自然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树勤 《科学通报》1981,26(15):959-959
我们在研究某超基性岩体的硫化物矿石的人工重砂中发现了自然铬,它与另一个新矿物——铜锌矿密切连生,因而证明了它是一个天然产出的矿物。 一、地质产状及共生 自然铬产于四川某地  相似文献   

3.
颜永杉  冯尚  王永红  张婷 《科学通报》1998,43(15):1644-1646
用小鼠动物模型证明水癌Ehrlich细胞可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成为继白血病L615细胞之后第二个起母子代癌感染的另一类型癌细胞。在同一妊娠的多个胎儿中,受母体癌细胞感染的可能只有少数或个别的胎儿。  相似文献   

4.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多数被捕捉来进行人工饲养的食肉动物,一旦回到其自然栖息环境就容易死亡。例如,老虎和狼的放野存活率只有33%。科学家观察了老虎、狼、山猫、猎豹、灰熊和水獭等45种食肉动物的放野情况,结果发现,被人工饲养后的动物常常缺乏野外生存所需的自然行为,其中缺乏猎食技巧和缺乏对人类应有的害怕最为致命。在放野后死亡的案例中,  相似文献   

5.
棉蚜流行性蚜霉菌的利用研究——人工分离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良 《科学通报》1983,28(15):948-948
流行性蚜霉菌(Entomophthora fresenii)在我国广泛分布,并年年引起棉蚜等多种蚜虫的流行病,是一个有效地自然控制蚜虫的生物因素。美国学者MacLeod总结国际大量文献后指出:En.fresenii是蚜虫上广泛发生的真菌病原,有许多人企图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这个菌,但离开自然寄主没有被分离和培养成功。近年关于En.fresenii菌在国外只有极少数发生情况的报道,其他研究更少。在国内尚无人研究。为了利用该菌于防治棉蚜等害虫,我们首先摸索人工分离培养技术。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意境.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各种造园要素的艺术化处理,充分体现了建造者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哲学思想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重建方式下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森林重建被认为是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调查研究了两种重建方式(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并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然更新的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土壤+枯落物)约为257.59thm-2,人工营造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蓝果树(Nyssasinensis)林分别为230.93和163.49thm-2,表明在亚热带九连山区,自然重建方式在森林碳汇功能上优于人工重建方式.但上述森林碳储量仍然显著低于地带性植被的碳储量(299.13thm-2),表明这些森林仍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自然重建方式经济投入少,对土壤碳库扰动较小,且植被碳储量显著高于速生人工林,说明在种源丰富、自然环境较好的亚热带林区,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自然重建方式具有较高的固碳效益,这对于我国碳汇林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出“人工的好还是自然的好”这个问题是基于今天人类似乎认为,世间一切没有什么东西是人创造不出来的,尤其是在生命和自然的领域。比如,人造美女,商业广告说27天就可以迅速打造;比如克隆人类,醉心于创造人的人认为设计人类的时代已经到来,比如创造基因超人。人类有“创造一切”的自信当然不是坏事,因为人类现有的一切都是人类创造和劳动的结果。然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人真能在各方面,尤其是创造生命方面,造出等于或优于自然的生命吗?今天,生命领域中的人类创造性活动还在不断地为自然优于人工添加新的证据。现有的各种人工生殖技术(又称…  相似文献   

9.
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脏疾病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危害,但相关动物模型仍有各种缺陷.人源化小鼠模型因可更好地模拟人体情况,在肝脏疾病的研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肝脏疾病研究的历程中,用于肝脏疾病研究的人源化小鼠模型由最初的肝脏嵌合小鼠模型,发展为肝脏与免疫双嵌合小鼠模型,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肝炎病毒的感染小鼠模型.迄今,人源化小鼠模型已在肝脏疾病的研究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对在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源化小鼠模型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相似文献   

10.
水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自然变异,这些自然变异是许多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也是水稻育种筛选的主要目标.近些年,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水稻自然变异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水稻自然变异的特点及相应分析方法,并强调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今后水稻自然变异挖掘中的意义;对最近10年来报道的抽穗期、产量元件及抗逆和驯化相关性状自然变异的分子机制及驯化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结合这些自然变异的分子特征,总结了利用不同变异类型改良现有品种的方法,为今后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阳  张华堂  赖国旗 《科学通报》2019,64(30):3077-3083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全球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约有2.5亿患者感染HBV.其中,慢性HBV感染将导致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甚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nma,HCC). HBV感染的临床进程可分为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个阶段.而长期携带和难以清除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是两个阶段共同的固有特征.慢性HBV感染不能完全治愈,其致命原因是没有有效药物能彻底清除cccDNA;严重瓶颈是无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尤其是针对HBeAg阴性cccDNA小鼠模型.目前,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就cccDNA的重要性、HBeAg基因结构及HBeAg转阴机理、HBeAg阴性cccDNA小鼠模型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某国提出了通过"群体免疫"防控新冠疫情的建议性策略。这一建议发布之后,就引发了国际社会巨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该国希望通过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来获得群体免疫。那么,什么是群体性免疫?为什么人们都认为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  相似文献   

13.
肉孢子虫(Sarcocystis)生活史中具有两个宿主。中间宿主吞食了终末宿主粪中的孢子囊或卵囊而被感染;终末宿主吃食了中间宿主肌肉组织中的包囊而获得感染。猪人肉孢子虫(Sarcocystis suihominis)的终末宿主是人、黑猩猩、猕猴和食蟹猴;中间宿主是猪。世界各地人体自然感染本虫的情况不明。作者等首次在云南报告二例人体自然感染。 在有吃生猪肉习惯的云南大理地区调查两个县的三个自然村和下关市,共检查414人,有123人感染猪人肉孢子虫,感染率在9.1—62.5%之间,平均为29.7%。这些受感  相似文献   

14.
“人工栽培群落”之说是基于国外“石油农业”的得失辨析提出的。它源于自然植物群落,并吸取了我国传统的作物复种以及间、混、套作经验。它对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人工栽培群落初探》一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老鼠通常一闻到猫尿味就会躲得远远的,但是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感染了弓形虫(一种寄生虫)的老鼠却变得喜欢猫尿味了。更惊人的是,这恐怕正是弓形虫的一种巧妙计谋:弓形虫只有在猫的内脏中才能繁殖,所以通过帮助猫吃老鼠(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自然会把这种寄生虫传给猫),  相似文献   

16.
地震大体可分为两类: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指地球自然运动引发的地震,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塌陷、崩塌等引起的地震,灾难性的地震基本上都是构造运动引起的。人工地震指人为激发的地震,包括为探测地球内部而特别设计激发的地震和工业生产军事活动引发的地震。  相似文献   

17.
叶片衰老是受细胞内部遗传程序控制的、植物叶片发育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对启动和调控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及衰老信号的传递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工诱导衰老的大豆叶片中克隆到一个新的LRR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 (GenBank登录号: AY687391), 无论在前期人工诱导衰老系统还是叶片自然发育过程中, 该基因在大豆叶片中的表达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衰老上调趋势. 利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 RNAi)“敲减”(knock-down)该基因的表达, 可以明显延缓转基因大豆叶片无论自然发育还是营养缺乏胁迫引起的衰老进程, 转基因植株叶片具有比较致密的表面结构及较高的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是我国的濒危物种,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其数量日趋减少,现存仅有不到1000只。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方略,每一物种的种群降至1000只以下,必须建立圈养种群,加强人工繁育。因此科学繁衍大熊猫已迫在眉睫,当今重点围绕圈养大熊猫的生殖与繁育研究已成为我国有关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在最近20年间,北海追地区半均一年捕获3500万尾白鲑,不过,现在捕获的大都是人工放流(非野生自然溯河)的鲑鱼.  相似文献   

20.
宋松  祝献民  范国平 《自然杂志》2021,43(5):365-373
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是指通过筛选自发突变或者基因工程改造建立的缺失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分,并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发展较为成熟,为人源化、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PDX)、干细胞移植以及传染性疾病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与小鼠相比,大鼠具有体型更大,代谢和生理与人更接近,更易进行手术操作、样本获取,以及长期应用于临床前毒理和药理的评估等优势。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免疫缺陷大鼠模型。文章通过动物模型之间的比较,着重综述了免疫缺陷大鼠模型的最新进展,并展望其在干细胞研究和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