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潮德 《科技潮》1998,(6):64-64
人类生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土壤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同水和空气一样都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它是组成环境的各个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场所",物质交换极为频繁,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之一。人类最初开垦土地,主要是从中索取更多的生物量。随着人类的发展,土地被利用得越来越贫瘠,人们就向  相似文献   

2.
地球是一个结构复杂、动态变化和相互影响的不确定性巨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球4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人类生存繁衍于地球母亲的怀抱,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气候与荒漠化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它作为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组成的气候系统,并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
从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质环境的影响。结论指出:地质环境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具有空间性、稳定性、可变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栖息地;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和使物种  相似文献   

5.
老阿爸6岁的小儿子患了白内障,什么原因?说不清楚。地球有四大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体系构成十分复杂,广泛涉及这四大圈。因此有人说,青藏高原可以说是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实验室。它比南极、北极的意义更大。把南极、北极搞清楚了,不了解青藏高原。依然不能说清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原因。青藏高原是解开地球奥秘的一把金钥匙。令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谨致作者     
地球是一个结构复杂、动态变化和相互影响的不确定性巨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球4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人类生存繁衍于地球母亲的怀抱,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从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入手 ,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结论指出 :地质环境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 ,具有空间性、稳定性、可变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栖息地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被、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使物种减少。认为地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 ,甚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地球关键带科学与水文土壤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交汇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包括从植被冠层到地下含水层的区域.地球关键带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生存的关键区域,水和土壤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水文土壤学是土壤学和水文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综合研究不同时空尺度土壤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地球关键带研究中处于重要位置.本文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科学与水文土壤学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历程,总结了二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誉称地球“第三极”,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构成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范例,是打开地球动力学的金钥匙,是涵盖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的综合研究领域,是中国地球科学、生物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突出区位优势的研究领域,而成为探索自然奥秘多学科交融的一块瑰宝。  相似文献   

10.
浅谈环境岩土工程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伟麟 《广东科技》2006,(8):140-140
1.环境岩土工程定义 环境岩土工程(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一词,源自1986年4月美国宾州里海大学土木系美籍华人方晓阳教授著名的“IntroductoryRemarkson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论文中,将环境岩土工程定位为“跨学科的边缘科学,覆盖了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地质微生物圈等多种环境下土和岩石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环境周期(循环)作用下水土系统的工程性质。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是20世纪地质学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创新的话,那么,进入到21世纪,国际地质学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即由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且这样的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学的各分支学科,而是包括了与大气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更加发展壮大了"地球系统科学"。事实上,发生在地球上的许多重大地质或气候事件,特别是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更是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层圈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果还只是以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审视高原隆升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很难获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汞的环境生物无机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表现,总结了汞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循环途径及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方式,并概述了汞的中毒机理、中毒症状及解毒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及其他星体大气的特性、组成、结构、分布、时空演变、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及揭示天气气候运转规律、气象自然灾害成因、人类活动影响效应等问题的学科.21世纪以来,大气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特征是突出多圈层及其相互影响,注重从大气圈拓展到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及气候系统的运动和过程,探讨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变率,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解决季节、年际特别是未来50~10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城市地质灾害是地壳内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由于人口和财富相对集中,一旦受灾损失巨大。因此,城市地质灾害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人口增长和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城市发展与地质灾害的防治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环境是岩石圈表层,是生物圈的矿物质基础,由岩、土、水、气、地区地质结构、地质作用等要素组成,是一个动的系统。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自然平衡常遭破坏,产生人为的地质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治动。人类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他对大气圈、水圈的影响,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应是保护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为研究人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地球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科学——环境地质学,它与矿严地质学并驾齐驱。在环境地质学中工程地质学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工程地质学已发展成为环境工程地质学我国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矿区的地面塌陷、水库诱发地震和边岸再造、滑坡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工程地质学必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为规划人类的工程、经济治动、布局生产力,以及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球可以看成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态圈四部分组成的稳定的开放系统。大气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但温度的变化却甚为复杂。温度T随高度变化,或降低或增高是交替变化的。但在对流层,温度的变化是随高度而下降。在同一海拔高度,温度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本文仅讨论大气圈对流层中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秦岭,不仅在整个地质和构造演化历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区,同时,由于它对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生物和环境等方面的屏障和分异作用,倍受不同领域地球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并为之不断地探索了近一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提出,科学家们十分关注地球各圈层(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过程的综合集成研究。秦岭,其形成和发育不仅与全球大构造、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极具全球意义,同时也是构造、气候、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信息库,是我们探索构造尺度、地球轨道…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可以维持生命的地方.而地球上的生命又仅仅存在于地球表面一个薄层,即生物圈中.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每种生物与其他的生物及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即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和谐的自然界. 自从人类出现于地球的两、三百万年间,情况发生了极为剧烈的变化.由于人类缺乏控制生物圈  相似文献   

19.
杨汉奎 《贵州科学》1991,9(2):123-129,135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物质交换,是以地球表层为依托、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相互耦合。组成了一个极为庞杂而又巨大的,以人类生态为核心的耗散结构体系。该体系包括众多系统和子系统、多层次、多功能、因时空而变。体系的结构间是一种开放的、非平衡又能自调的耦合关联。文中讨论了人类生态体系的主要特征、环境对人类的适生度、环境承载容量与弹性。还讨论了人地之间两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资源—开发—消费”的金字塔消耗链与反馈、熵dS,三种耦合模式、决策与响应系统,只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耦合模式,才能建立起良性的人类生态总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岸线很长,仅大陆海岸线就约18000公里,狭窄而绵长的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地带。这里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密切接合地带,研究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海岸带是大陆和海洋的纽带,是人们开发海洋的前沿阵地。尤其对于海洋工程尚不十分发达的国家,先开发海岸带资源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就海岸带自然资源分类、特征及评价和开发问题,谈点初浅认识,以期引起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