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香『香烟烟雾毒杀草履虫』的简单实验。将点燃的香烟以过滤嘴端插入玻璃管,而将玻璃管拉细的另一端插入橡皮管中,再将橡皮管的另一端与25毫升的注射器连接。抽拉注射器,香烟烟雾便自然进入注射器中。再把注射器从橡皮管中拔出,将25毫升烟雾注入盛有草履虫培养液的锥形瓶中。注入瓶内的烟雾便自然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面相接触,以后约5秒钟,烟雾又自然随空气排出瓶外。连续对草履虫培养液作8次这种重复处理,然后吸取一滴置于载玻片上,并放 相似文献
2.
最近的研究已表明,居住在臭氧少于百万分之0.08的地方能影响儿童的肺功能,因此限制儿童在户外活动就必须慎重考虑了,因为污染会造成严重的呼吸器官疾病,包括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臭氧是一种由3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气体。在地面上,多数臭氧的形成是污染物质对太阳光影响起反应,是发生了化学变化而造成的,这些污染物质主要 相似文献
3.
利用磁镊装置研究了纯化组蛋白对单根DNA的凝聚. 当组蛋白浓度从0.002 mmol/L提高到0.2 mmol/L时, DNA的凝聚速率迅速提高, 大于0.2 mmol/L时, 基本达到饱和. 组蛋白在低浓度时, DNA的凝聚曲线呈指数下降形状, 而在高浓度时, 则转化为S形状. 组蛋白在结合DNA过程中的协同被用来解释这种转变. 低浓度时组蛋白在DNA上随机结合, 而在高浓度时, 由于已结合上的蛋白对DNA产生的形变会帮助蛋白结合, 这种协同作用导致了S形状的产生. 在较大的力的作用下, DNA/组蛋白复合体的解离曲线呈阶跃形, 台阶的高度约60 nm. 同时DNA/组蛋白复合体的拉伸曲线相变平台较DNA的相变平台低, 说明组蛋白并不能从DNA上完全解离. 相似文献
4.
辐射致DNA损伤中DNA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离子7Li和γ射线在同一剂量和不同浓度下对质粒DNA的水溶液和添加了甘露醇的溶液进行了辐照. 凝胶电泳结果表明, 随着DNA浓度的降低, 经重离子7Li和γ射线辐照后, DNA损伤越来越严重. 当添加了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后, 重离子7Li和γ射线辐照后的结果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γ射线辐照DNA后, DNA损伤很轻, 只有开环形态出现轻微变化. 重离子辐射后的结果表明在自由基被大部分清除的条件下, 线性DNA依然存在且随着DNA浓度的降低而增加, 进一步证明了在重离子辐照致DNA双链断裂中由于直接作用而诱发的DSB(double-strand break)是不能被清除的. 对实验数据的计算与分析表明, 当DNA浓度低于一定值(比如50 ng/μL)后, 重离子辐照过程中自由基的间接作用与电离的直接作用所造成的平均双链断裂损伤的比例是一定的, 与DNA的浓度没有关系. 随着浓度的增加, 重离子辐照的直接作用在辐照损伤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增加. 还讨论了DNA浓度在重离子7Li和γ射线辐照过程中对DNA损伤影响的可能成因, 诸如重离子的径迹结构、反应几率和DNA构象变化等. 相似文献
5.
定量细胞化学显示,人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的细胞DNA含量为二倍体,但大多数恶性实体瘤为异倍体,而且后者的细胞增殖率增高。这些指标对癌瘤临床诊断、预后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进一步探查癌前组织的细胞特征。我们分析了十例经光纤维内窥镜从大肠取得的息肉活检材料。除作切片观察外,将小块组织切成微细颗粒,散布于含 相似文献
6.
7.
外源或内源的DNA损伤在生物体内持续发生。DNA损伤修复的缺陷与很多疾病甚至癌症等息息相关,而生物细胞进化出一系列精密的修复机制以耐受或切除这些损伤。单分子技术区别于常规的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可以在体外和活细胞内研究DNA修复相关生物分子的动态反应特征,从而对DNA修复机制进行更充分的剖析。文章围绕常见的DNA损伤及其修复类型,阐述了近年来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磁镊、光镊等单分子操控技术,以及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光激活定位显微镜和超分辨显微示踪等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DNA修复机制研究中取得的进展,梳理了利用单分子技术解决的长期存在的关于DNA修复难题,并展望了单分子技术联合其他交叉学科技术在研究DNA修复机制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中国仓鼠Wg3-h和人体淋巴细胞作为亲本进行融合。两种细胞的自发融合频率低于10~(-7),但在灭活的仙台病毒媒介下可提高融合频率100倍。将促进融合后的细胞培养在含有次黄嘌呤、氨基喋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培养基中,只有含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的细胞才能存活。氨基喋呤的存在阻断了核酸的从头合 相似文献
9.
最近,电气通信技术审议会(日本邮政部的咨询机构)拟就了“使用电波时人体的防护指南”这一安全标准。该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为基础,考虑了频率范围为10千赫~300千兆赫之间的无线电波~微波对人体的影响,其水平与欧美各国同类标准相当。近年来伴随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可产生强大电磁场的装置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之间遭受直流强磁场、交流磁场、脉动磁场等各种强磁场以及强电场的机会不断增多。例如:在高电压附近长时间地劳动,铁道上的直线马达机车、配备超导装置的医疗用核磁共振CT(MRI)和分析用核磁共振(MRS)以及核聚变装置等的影响。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最新的MRS设备计划配置具有700兆赫的极高频率的超导磁铁。 相似文献
10.
目前科学家正在探索铝与阿耳滋海默氏病(Algzheimer's disease)有联系的一种疾病——早衰痴呆症。此病使2~4百万早衰的美国人严重丧失记忆和性格转化,并逐步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已发现铝集中在阿耳滋海默氏病患者的大脑细胞,比平常患者多10~30倍。但是否确为此症的起因,仍然是个谜。也可能是患者大脑系统失调退化的异常现象,尚需从实质上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3.
14.
15.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使用质粒DNA评价法(Plasmid DNA assay)研究了在北京市市区、郊区卫星城市南口镇和清洁对照点十三陵水库地区采集的PM10和PM2.5样品及部分源颗粒物的生物活性. 结果表明, 沙尘暴期间采集的颗粒物对DNA的生物活性小于非沙尘暴期间采集的样品. 不同时间和地点采集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对质粒DNA 的损伤差别很大, 它们的TM50(造成50%的DNA损伤所需的剂量)相差可高达一个数量级, 其原因, 可能是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矿物质量百分比的变化引起了生物活性较强的细颗粒物相对含量的改变. 同PM10 相比, 大部分PM2.5样品的生物活性相对较大. 最后, 对比水溶和总体颗粒物质粒DNA评价的结果得出, 大气颗粒物中的水溶组分是其生物活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细胞对自由基的潜在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体内的自由基不断地产生,同时也不断地清除,以达到自由基代谢平衡。机体内存在一套天然防御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这些物质在体内呈相对稳定量,属固有调节,那么机体淋巴细胞系统是否参人自由基的调节?目前尚无报道.我们体外实验研究发现,淋巴细胞由IL-2激活后,对活性氧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对氧化溶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现象的发现对生物体内的自由基代谢及其病理损伤调节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治癌药物YHPD对DNA光敏损伤的激光喇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选择特定的染料使肿瘤细胞吸收,然后再用一种波长的激光照射以达治疗的目的。这叫激光化学疗法。在本世纪初已发现了光敏化效应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但构成它的分子过程仍然没有充分阐明。虽然许多假设已经提出与能量吸收和转移的物理-化学过程及许多分子 相似文献
18.
血卟啉衍生物HPD活性组分DHE对DNA空间结构微观光敏损伤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1978年Dougherty将血卟啉的衍生物HPD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以来,世界各国的医生,学者在光动力治疗(PDT)的实验中以及HPD的组成分析和它的光化学和光物理的研究中,以及比较和评价它们对正常和恶性细胞的定位和杀伤,探讨这些光敏剂对癌瘤的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的过程中都取得了十分瞩目的进展和成就.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