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群落在该海域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105cellsL-1.硅藻集群的高峰区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细胞在表层水体的含量高于底层水体,调查期间共记录硅藻赤潮事件1起,发生于2006年8月,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甲藻赤潮仅在春季(5月)发生,优势种类为原甲藻种类,包括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引发赤潮,甲藻在表层水体含量高于底层水体.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浙江中、南海域赤潮发生的连续监测分析,表明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近年来赤潮发生规模和频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5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还监测到一次伴有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小规模有毒赤潮.本区主要赤潮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相似文献   

3.
中街山列岛海域赤潮应急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船舶走航监测结合航空遥感对发生在舟山中待山列岛近海域的一次大范围具齿原甲藻赤发生进行监测,赤潮生物量与环境要素相关性比较明显,在具齿原甲藻赤潮维持阶段,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pH有不同增长趋势,赤潮的消亡与水体的磷限制及大风浪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评价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年11月和2014年5月对该保护区28个站位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及细胞丰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综合富营养化指数等。【结果】南麂列岛多数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春季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24种(属),秋季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22种(属);物种组成以广温性近岸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甲藻和硅藻。春季调查中夜光藻(Noctilucas cintillans)、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sp.)和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sp.)成为优势类群;秋季调查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成为优势类群。【结论】南麂列岛浮游植物群落在近二十年来物种数及丰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物种数大幅减少,春秋季平均丰度上升。  相似文献   

5.
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的1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密度106个/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整理2001—2017年相关数据, 对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爆发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 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呈先增后减趋势, 2001—2005年, 近海赤潮面积和频次大幅度增加, 2006—2017年则明显减少。2008—2017年, 我国发生赤潮608 次, 引发赤潮的第一优势物种有65种。其中,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生物, 共计106次。各海区赤潮的影响因素有差异: 渤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主要受营养盐和总氮影响, 东海区赤潮面积和次数变化与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显著相关, 南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污染物入海量和CODcr显著正相关(P<0.05)。为进一步减少赤潮爆发, 提出我国近海海域赤潮防治建议: 建设在线监测站点, 采取因区制宜的管控措施, 加强源头排污管理, 完善应急响应体系, 进行海洋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7.
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对硝酸盐和氨盐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硝酸盐和氨盐培养下,两种甲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catenella DH01))对氮营养盐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两种赤潮生物的最大比增长率均随着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升高(20~80μmol/L)而增加,且硝酸盐培养下的最大比增长速率高于同浓度的氨盐,表明在高浓度下,硝酸盐是适宜的氮源.东海原甲藻硝酸还原酶活力(1.14~5.20 fmol/(cell.L.min))与硝酸盐吸收速率呈正相关,链状亚历山大藻中则未检测到硝酸还原酶活力;两种赤潮生物谷酰氨合成酶活力对硝酸盐和氨盐的响应存在差异,链状亚历山大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10.93~30.97 pmol/(cell.L.min))要远高于东海原甲藻(0.34~0.95 pmol/(cell.L.min)).两种赤潮生物对硝酸盐和氨盐的不同生理响应可能是引起赤潮期间种群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几种常见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等5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赤潮藻的治理以及除藻剂的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托里桉木粉对5种赤潮藻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敏感性有所不同.1g/L托里桉木粉24 h对海洋卡盾藻(5.0×106/L)抑制率已达100%,48 h对塔玛亚历山大藻(9.7×106/L)、东海原甲藻(2.8×107/L)、球形棕囊藻(5.0×108/L)和赤潮异弯藻(4.7×107/L)48 h抑制率分别为56.0%、79.2%、52.5%和51.4%.托里桉木粉水-丙酮提取物(相当1 g /L托里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球形棕囊藻、海洋卡盾藻和赤潮异弯藻48 h抑制率分别为54.6%、45.8%、44.8%、72.1%和43.2 %.这些结果提示,托里桉木粉可显著抑制赤潮藻的生长,其中存在的抑藻活性物质可能是抑制藻类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10.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对夏季长江口外赤潮海区开展了两个断面水体环境要素调查,叶绿素a(Chl a)原位观测和同步水样采集测定的两套数据均表明该区夏季水体Chl a分布特征:最大值不局限分布于表层2m,可深达10~15m.全水柱Chl a观测值与实测值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8,p<0.05),表明高深度分辨率的C...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东海的主要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类群结构的时空分布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2006年和2011年夏季东海陆架条件下的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组成及含量,并通过CHEMTAX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风场条件下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类群结构均有显著差异。在2006年夏季航次,受弱西北风的控制,长江冲淡水向外延伸面积较大,东海陆架叶绿素a的平均浓度为1 228.6ng/L,主要特征光合色素多甲藻素(Peri)、19-己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hex)、19-丁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but)、玉米黄素(Zea)和二乙烯基叶绿素a(DV-Chl.a)相对较高,浮游植物以硅藻(41%)和甲藻(16%)为主要优势类群;2011年夏季航次,受强东南风影响,底层低温高盐水涌升现象明显,东海陆架叶绿素a(Chl.a)的平均浓度(2 677.9ng/L)比2006年高一倍,叶绿素b(Chlb.)、青绿藻素(Prasino)、新黄素(Neo)和别藻黄素(Allo)等光合色素浓度相对较高,硅藻(60%)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占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标记的DNA和lecfn探针对来自赤潮现场样品中的目标赤潮原因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探针能从比较复杂的现场样品背景中把目标赤潮生物识别出来.从检测效果上看,各种DNA探针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标记识别的荧光信号强度相对于lectin探针要弱.Lectin探针与明视野下的显微镜计数结果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但lectin探针对目标藻的绝对栓出数量比明视野下的计数结果要低.lectin探针(ConA)和DNA探针(PM18S02、PM28S02)对现场样品中微小原甲藻的检测计数结果也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在这些检测条件下,不同的探针对特定目标藻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筼筜湖悬浮物及颗粒有机碳、氮、磷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的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季节变化明显,大部分在夏季(6—8月)出现高峰;POC和PN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89,n=127),POC和PN与Chl a之间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PP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碳(Cph)与POC的质量比在各站位有所差异.研究表明,筼筜湖POC和PN来源较为一致,在赤潮爆发期间浮游植物是其主要来源,而PP除浮游植物来源外,其他来源如外源碎屑输入、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浮游动物、细菌和碎屑可能对其含量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的种群密度、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4月至2003年2月,在浙江省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利用样带法,以粪便和足迹链等活动痕迹作为间接指标,对保护区内不同区域黑麂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黑麂的平均密度为(7.32±0.69) 只/km2,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中黑麂的种群密度分别为(8.41±1.08)、(6.25±1.79)、(3.21±1.31) 只/km2.从整个保护区来看,黑麂的种群密度四季之间并无明显差异(F3,56=0.60,P>0.05),春夏秋冬季的种群密度分别为(7.54±1.42)、(7.54±1.50)、(6.09±1.32)、(8.12±1.22) 只/km2.保护区良好的生境条件和周边地区黑麂的内迁,是保护区内黑麂的种群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食物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引起黑麂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春夏季南麂列岛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1年4月、8月南麂列岛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春夏季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春夏两季共捕获甲壳类43种,分属3目18科,其中虾类19种、蟹类22种、虾蛄类2种.其中,春季捕获19种,夏季共捕获32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长角赤虾、鲜明鼓虾、口虾蛄、葛氏长臂虾等,夏季主要优势种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等.南麂列岛海域不同季节甲壳类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大,相对而言,夏季属于多样性较高的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夏季较高,春季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也是夏季高于春季.春夏两季甲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13.36 kg/km2和40.87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7.03x103 ind/km2和6.97×103 ind/km2.从站位分布来看,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实验条件下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种间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恢明  张健  刘力章 《江西科学》2011,29(5):593-596,677
微藻化感作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生态学现象,其在解释微藻藻种分布、群落结构及种群动力学方向起着关键作用。选择我国典型常见赤潮优势种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作为对象,研究实验室共培养条件下2种微藻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以1×104 cells/mL的密度接种共培养时,原甲藻的生长状况几乎没有显著变化(F=0.004 48,P=0.947 96>0.05),而共培养的中肋骨条藻被原甲藻强烈抑制致死(F=5.116 63,P=0.047 21<0.05)。Lotka-Volterra双藻竞争模型分析知,共培养条件下原甲藻的种间竞争能力大于中肋骨条藻的种间竞争能力。在去藻滤液实验中,灭菌处理及未经灭菌处理的原甲藻去藻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中肋骨条藻-原甲藻共培养体系的去藻滤液经灭菌处理及未经灭菌处理培养中肋骨条藻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可见,中肋骨条藻与原甲藻共培养时的种间相互作用,可以由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进行,而并不需要通过介质来完成。  相似文献   

17.
深圳沿海浮游植物组成及赤潮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解深圳海域 ,包括深圳湾、大鹏湾和伶仃洋的 9个站位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方法 :依据国家海洋局制订的《海洋调查规范》进行调查 .结果 :确认深圳海域共有12 5种 (变种、变型 )浮游植物 ,主要为硅藻 ,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90 %以上 ,以角毛藻 (Chaetoceros)、根管藻 (Rhizosolenia)及海链藻 (Thalassiosira)居多 ;甲藻以原甲藻 (Prorocentrum)为多 .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为 :东部以角毛藻为优势种群 ,西部以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n)占优势 .秋末冬初总体上分析浮游植物数量并不算高 .但个别站位如大鹏湾的盐田海域数量高达 17.2× 10 6 /L ;西部的深圳湾也达 11.7× 10 5/L .叶绿素a含量从 1.10mg·m- 3 (S4 站位 )到 2 .34mg·m- 3 (S2 站位 ) .结论 :浮游植物中有约 2 0种为赤潮生物 ,发现有有毒的塔码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及短裸甲藻(Gymnodiniumbreve) ,应引起高度重视 .  相似文献   

18.
于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之间,对中街山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水温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55属145种,季节变化为秋季(85种)冬季(71种)=夏季(71种)春季(30种)。中街山列岛浮游植物的丰度范围为0.86×104~64 575.61×104 cells/m~3,平均细胞丰度为7 959.00×104cells/m3,季节变化则呈单一周期型,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浮游植物优势种种类多,不同季节既有交叉又有演替。由春季的夜光藻和具齿原甲藻演替至夏季的尖刺拟菱形藻、秋冬季的琼氏圆筛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73~3.53和0.44~0.77,群落结构较复杂。从优势种的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中街山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水温、p H和透明度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单一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由无机磷含量变化范围(0.013~0.035 mg/dm~3)来看,该海域无机磷为影响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20年5月5日2时起,福建中南部沿海发生了一次较强海雾过程,范围覆盖中南沿海大部,持续时间超过8h。该文利用卫星、地面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及风廓线雷达观测结果,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此次海雾过程的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5日2时之前,海雾就已在闽中南部海上形成,后逐渐南压,强度逐渐增强,2时20分前后开始影响厦金海域,3时前后海雾蔓延进入厦门内海,5时30分厦门大部地区能见度都小于500m,部分站点能见度200m的时间超过4h,沿海部分站点直至5日10时后海雾才完全消散(大于1km)。(2)5月4日夜间,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地面弱暖湿气流输送、一定的弱辐合作用、底层暖平流及逆温层均是此次海雾过程形成和维持的背景条件。(3)5日凌晨福建沿海明显的冷水区为此次过程提供有利的下垫面条件,且此次海雾发展阶段海表气温略高于海温1℃左右,成熟阶段气温与海温接近,消散阶段海温逐渐高于气温。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光敏性碳基纳米材料的生物富集过程,通过一步微波热解反应合成14 C标记的碳点,并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作为受试生物,定量分析了这两种生物对碳点(C-dots)的吸收动力学差异.由于生物细胞的遮挡效应可能会影响胞内标记碳点的测定,实验中首先比较了生物样品三种处理方法(对生物样品分别直接测定,超清洗,超声破碎)的效果差异,发现对生物细胞样品进行超声破碎的处理效果最好,并且在超声5min的条件下测定效果最佳.随后,开展实验进一步探究了短时间内碳点在生物细胞内的富集过程.结果表明,碳点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富集量都随时间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当我们以三种生物富集量表示方法作图(pg·cell-1,pg·μm-2和pg·μm-3)时,发现采用以单位体积的生物富集量作图最科学,并且发现这两种原甲藻对碳点的生物富集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极为接近,克服了藻细胞大小带来的差异,更为科学地阐述了水生生物体内碳点的富集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