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鲤鱼体表出血感染症的病原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鲤鱼体表出血感染症病例进行了病原细菌方面的检验,从4尾发病鱼的皮肤病变部位及1尾新鲜病死鱼的皮肤病变部位与肝脏均分离到了几乎纯一的同种细菌。从每尾鱼的分离菌各做纯培养2株共10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初步表明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经人工感染发病试验表明该菌为本例鲤鱼体表出血感染的病原菌。经测定对常用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分离菌株均对供试的链霉素等11种高敏,对红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等3种耐药  相似文献   

2.
2016年,针对海南岛沿岸9个石斑鱼养殖场的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调查发现,该疾病的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对养殖产业的危害严重.从9个采样点3种患病石斑鱼样品的组织中分离得到了9株优势菌株,人工回感试验表明,其感染特征与自然病症一致,证明这9株菌均为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在经过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后,这9株菌均被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人工回感试验证实,菌株SY-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毒力最强,其14天每克鱼体重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为7.18×10~4cfu;药敏实验的分析表明,这9株病原菌对3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谱基本一致,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病理学的研究表明,患病鱼的鳃丝、皮肤、肌肉、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和脑等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因此认为该病为全身性感染.本研究表明,目前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致病原有较高的病原同一性,主要为哈维氏弧菌;而较早报道的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的优势度大大降低了,其致病力有所下降,并且与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皮肤溃疡病的相关度不大.  相似文献   

3.
中华乌塘鳢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育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中华乌塘鳢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的研究现状,对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讨,为中华乌塘鳢的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杀香鱼假单胞菌在感染大黄鱼体内的分布状况及其所致各器官的病理损伤特点,通过人工回感试验,利用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感染大黄鱼的肝脏、脾脏、肾脏及鳃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发病大黄鱼临床症状与自然感染发病症状一致,病鱼体表无明显病症,但肝、脾、肾等内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病鱼肝脏、脾脏和肾脏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内脏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出现特征性的病理性结节;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阳性信号出现在病鱼内脏组织器官的血窦或血管以及巨噬细胞内。研究表明,杀香鱼假单胞菌侵入鱼体后,主要分布在机体的血液中并大量增殖,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鱼体各内脏器官;杀香鱼假单胞菌在鱼组织内的分布与其所致病理损伤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2尾患病杂交鲟体表、鳃、心、脾、肝、肠及肌肉病变进行观察,见病鱼体表粘液丰富,剖检见内脏出血、充血,肝脏坏死呈腐乳状,初诊为细菌性肠炎。取病鱼心、肝、脾、鳃、肠及肌肉分别同时接种于营养琼脂和普通肉汤培养基,培养后经革兰氏染色、氧化型与发酵型试验、氧化酶试验等初步鉴定。结果显示病灶处致病菌多为肠杆菌科细菌,仅一条鱼鳃部为弧菌科细菌。按肠杆菌科和弧菌科细菌的生化特性进行针对性生化试验。鉴定得5株细菌,分别是鲶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2株、发光致病杆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药敏试验表明头孢噻肟对各菌株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环丙沙星和四环素抑制作用较强,复方新诺明抑制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6.
中华乌塘鳢对性外激素嗅电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电生理方法研究中华乌塘鳢嗅上皮对PGE2、PGF2α、17α P和17α,20β P4种人工合成激素和对性成熟中华乌塘鳢贮精囊、精巢、卵巢和性未成熟卵巢4种提取液的嗅电反应(Electro olfactogram,EOG),观察嗅觉对不同刺激物的敏感性以及性成熟度对EOG的影响,以探讨中华乌塘鳢嗅上皮对何种性外激素最为敏感及嗅觉敏感性与性成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性成熟鱼嗅上皮对4种人工合成激素的EOG大小顺序为:PGE2>PGF2α>17α P>17α,20β P,雄鱼对PGE2、PGF2α的EOG明显大于雌鱼(P<0.05);性成熟鱼嗅上皮对4种提取液的EOG大小顺序为:性成熟贮精囊液>性成熟精巢液>性成熟卵巢液>性未成熟卵巢液,它们之间的相对刺激有效性(Relativestimuluseffectiveness,RSE)差异在雄鱼为显著(P<0.05),在雌鱼则为极显著(P<0.01);性成熟鱼嗅上皮对性外激素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性未成熟鱼(P<0.01).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黄颡鱼,其症状仍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因此确认分离菌株YC-1为黄颡鱼"败血症"的致病菌.根据菌株形态学特点、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黄颡鱼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8.
舟山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黄鱼烂尾病是近年来舟山海水网箱养殖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从患病大黄鱼病灶组织分离出2个菌株,进行鲀化培养、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其中一株S030901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能导致试验鱼83.3%~100%死亡;另一株S030902菌株对试验鱼几乎无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根据细菌学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S030901菌株鉴定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舟山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主要病原菌;S030901菌株对诺氟沙星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等11种药物不敏感,在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选药,以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红树林区3种不同生长环境下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探究其对酸和硫化物胁迫的响应,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野生、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的中华乌塘鳢成体,取血测定红细胞(RBC)含量、白细胞(WBC)含量及其组成、总蛋白(T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不同强度的酸或硫化物胁迫中华乌塘鳢72h,每隔24h取血检测。【结果】在所测定的10项指标中,中华乌塘鳢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与池塘养殖群体间仅红细胞数量差异显著,而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有5项存在显著差异。红细胞数量差异表现为池塘养殖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野生群体。野生群体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养殖群体,淋巴细胞正好相反。水体pH值5.5以下或硫化物含量1 225μg/L以上,即能导致中华乌塘鳢产生急性毒理反应,总体表现为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加,SOD活力降低,GST活力增强,TP含量升高,T-AOC下降,胁迫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毒理反应强度呈正相关。【结论】中华乌塘鳢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环境的响应与池塘养殖基本一致,一定浓度硫化物或酸会危害中华乌塘鳢健康状况,硫化物和低pH值不是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的限制因子,但仍是潜在的危害因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四种(鱼叚)虎鱼的染色体组型。大弹涂鱼 B.pectinirostris 的核型为2st∶44t。中华乌塘鳢 B.sinensis的核型为4sm∶2st∶42t。纹缟(鱼叚)虎鱼 G.fasciatopunctatus的核型为10m∶28sm∶2st∶4t。项斑(鱼叚)虎鱼 T.trigonoce-phalus 核型为16sm∶6st∶24t。并且将它们与本属其它鱼的核型进行比较,对(鱼叚)虎鱼的核型变化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广西红树林区的主要经济动物有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可口革囊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蟹(Scylla serrata)、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鲍罗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弹涂鱼(Periophthalmidae)、(鱼喜)鱼(Sillago)、鲻鱼(Mugilidae)等。本文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生态特征,提出生态养殖的初步模式,同时讨论了生态养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1999年夏季,福建省宁德北斗都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生大面积死亡,从病鱼体内分离出两株细菌:ND-01和ND-02,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这两株菌皆为大黄鱼的病原菌,经鉴定,菌株ND-01为溶藻弧菌,菌株ND-02为副溶血弧菌,51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表明;青霉素G、万古霉素等19种药物对ND-01没有抗菌作用,青霉素G、头孢拉定等10种药物对ND-02没有抗菌作用;ND-01对氯霉素、氟派酸等9种药物敏感,而ND-02则对氟派酸、氟嗪酸等10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3.
对青海省3份已死亡流产羔羊的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心脏进行AMOS-PCR法鉴定且对相关的器官制备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检查布氏杆菌在羔羊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流产羔羊的肝脏、脾脏、肾脏出现布氏杆菌阳性信号;肺脏、心脏呈阴性反应。阳性信号主要位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14.
溃疡病是猕猴桃主要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文章利用不同猕猴桃种植园的溃疡病发病植株进行Psa菌株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6个具有丁香假单胞菌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鉴定与序列同源比对,所分离菌株为Psa,该菌株在‘红阳’猕猴桃的接种检测中显示不同致病性,其中ScYbH2、ScDjyH2、ScYbH1接种植株出现溃疡病症状,而ScMbJ1、ScDjyH3、ScYaH2未表现显著致病性。烟草叶片超敏反应也显示它们具有不同的植物免疫系统激活能力。该研究获得了猕猴桃溃疡病分离菌株,其表型差异为后续的致病基因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具有预防及缓解鱼类脂肪肝作用的益生菌,以从半滑舌鳎肠道中分离出的13株水产动物肠道菌为实验菌株,通过体外产胆盐水解酶能力检测,获得产胆盐水解酶能力较强的菌株.将13株菌株进行斑马鱼的饲喂与浸浴实验,测定斑马鱼的体质量和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并进行肝脏油红O染色切片观察,对于可高效降解斑马鱼肝脏脂肪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菌株ND-1和U3的产胆盐水解酶能力最强,其次是菌株SC-03和YA6.菌株ND-1和YA6的胆固醇去除率分别为89.76%和89.69%;菌株M4和U3的胆固醇去除率分别为80.26%和76.39%.菌株YZ-02、U2、SC-04和ND-1可以减轻斑马鱼的体质量,菌株SC-01、YZ-02、U3和SH-1可以降低斑马鱼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含量,菌株YZ-01、ND-1和U3可有效缓解斑马鱼肝脏中脂滴的沉积.综合来看,菌株U3和ND-1对斑马鱼肝脏脂肪肝的降脂效果最好,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ND-1可与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 strain Y15, JX134628)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菌株...  相似文献   

16.
从患病罗非鱼的血液、肝脏、脾脏中分离到细菌,经理化鉴定,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动物回归试验阳性,认定该罗非鱼的肠炎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相似文献   

17.
2018年1—2月,饲养于集美大学疫苗中心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死亡,从病鱼脾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结合Biolog系统微生物鉴定和分离菌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采集自然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前后的日本鳗鲡肝、脾、肾和粘液为cDNA模板,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组织中Toll样受体3(tlr3)、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型溶菌酶(lysC)和环氧合酶(cox2)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日本鳗鲡自然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tlr3、tnf-α、cox2均未发现显著性的变化,但lysC的含量在日本鳗鲡脾脏和肾脏中均出现显著性上调,即,自然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日本鳗鲡的抗感染免疫功能与C型溶菌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湾鳄(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嗜水气单胞菌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H野生动物园内饲养的一群湾鳄于2001年11月初暴发急性传染病,并引起部分死亡,病鳄表现内脏和体表出血等败血症状,从肝脏中分离出2株细菌(代号Croc0l和Croc02),经鉴定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根据溶血性、动物毒力、药敏和防治试验等证实菌株Croc0l即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为本次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应用敏感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2016年广西钦州湾近海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发生以体表皮肤溃烂、皮下出血、内脏器官病变为典型症状的细菌性疾病,通过对患病卵形鲳鲹中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与保存,为后续开展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研究,以及控制相关病原菌在海水养殖中的暴发和流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平板和TCBS平板从患病卵形鲳鲹体表溃烂病灶、肾脏、肝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疑似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学检验,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对疑似病原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在细胞和鱼体水平开展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同时进行人工感染的回接试验。【结果】分离得到4株疑似病原菌(TOQZ01,TOQZ02,TOQZ03,TOQZ04),基于其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关系,判定4株菌株均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且细胞毒性试验和回归试验证实,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为此次卵形鲳鲹发病的病原菌。【结论】溶藻弧菌是引起广西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发生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未来将基于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开展病害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现代海水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以实现对广西海水养殖溶藻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20.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沙塘鳢(Odontobutis abscura)的消化道、心脏、肌肉、脾脏、肾脏、脑、肝脏、生殖腺和晶体9种组织的4种同工酶(EST、LDH、ADH、MDH)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这几种同工酶在沙塘鳢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遗传基础。EST有5个基因位点,单体酶;LDH只有1个基因位点,为四聚体酶;MDH为由3个基因位点控制的二聚体酶;ADH亦为二聚体酶,但仅在肝脏中得到表达。结果表明,同工酶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