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深海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数量性状差异数量,结果表明:头长/体长、尾柄高/尾柄长、体高/体长两者之比值差异都极为显著.而鳃耙数、背鳍鳍条数t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由此反映了深海抗风浪网箱养出来的大黄鱼头大、尾柄细、体形较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瘦长.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Cyprinus carpio)幼鱼体型特征的影响,将大小相当的50尾体质量为(21.50±0.41)g、体长为(9.42±0.08)cm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饥饿组,分别饥饿处理0,7,14,28,56d;随后测量并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显示:7d饥饿组的所有体型参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14d饥饿组的体高、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头高/体高、尾柄下部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8d饥饿组的体高和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头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56d饥饿组的体高、鱼体侧面积、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头长、头长/体长、头高/体高、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提示饥饿胁迫对鲤幼鱼体型特征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饥饿程度相关;饥饿使鲤幼鱼体型变得更加"细长",相对臀鳍和尾柄面积增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游泳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形态指标体系及雌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黄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及分析了554尾大黄鱼12项计量性状及11项标准化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黄鱼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整体框架结构、肥瘦程度、头部与吻长、躯干及尾部和胸腔纵切面大小5个指标;对计量性状分析显示,雌鱼个体间变异较雄鱼更大,雌雄形态差异较大的有体重、体高及体厚;对标准化性状分析显示,丰满度、体长∶体高、体长∶体厚、头长∶眼径及尾长∶尾柄高等5项性状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以体长∶体厚差异最大.这些性状可为雌雄辨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Cyprinuscarpio )幼鱼体型特征的影响,将大小相当的 50 尾体质量为( 21.50±0.41 ) g 、体长为(9.42±0.08 ) cm 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4 个饥饿组,分别饥饿处理 0 , 7 , 14 , 28 , 56d ;随后测量并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显示:7d 饥饿组的所有体型参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14d 饥饿组的体高、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 ),头高/体高、尾柄下部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28d 饥饿组的体高和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56d 饥饿组的体高、鱼体侧面积、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头长/体长、头高/体高、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研究结果提示饥饿胁迫对鲤幼鱼体型特征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饥饿程度相关;饥饿使鲤幼鱼体型变得更加“细长”,相对臀鳍和尾柄面积增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游泳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低盐养殖对大黄鱼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挑选初始体重为(53.59±25.10)g的大黄鱼幼鱼600尾,分为对照组(天然海水,盐度24)和低盐组(盐度10)两组,每组设3个重复,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盐养殖大黄鱼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略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低盐组大黄鱼肌肉∑MUF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UF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盐养殖组大黄鱼肝脏与肾脏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6.
唐鱼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7年,对从化市唐鱼资源进行了野外普查,共发现唐鱼自然栖息地8处,目前仅存在5处(另外3处破坏).本实验测量了5个地点的野生唐鱼种群与1个养殖群体形态度量性状和框架结构参数,采用逐步判别法对它们进行形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传统可量性状方面,5个野生种群和1个养殖群体在体高/体长、头长/体长比、尾柄长/体长比以及尾柄高/尾柄长比几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②应用框架结构分别对唐鱼的养殖群体与5个野生种群共190尾标本的12个可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唐鱼野生种群与养殖群体在外部形态的整体大小上有明显的差异,并用判别分析对主成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研究淇河林县段、淇县段和新乡市3个养殖群体淇河鲫的形态差异.对各群体淇河鲫的16项变量进行测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变量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结果显示:体长/全长、体高/全长、头长/全长、眼径/全长、尾柄长/全长和背鳍基长/全长在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判别分析提取体高/全长、尾柄长/全长和背鳍基长/全长共3项变量建立2个判别函数,对判别函数的检验使用回代检验和交互检验,判别率分别为100%和97.5%.表明淇河鲫3个养殖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同群体淇河鲫的归属可以通过某些形态性状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雌核发育黄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188尾6月龄左右雌核发育系黄姑鱼,分别测定形态性状,包括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躯干长(X_4)、尾长(X_5)、尾柄长(X_6)、尾柄高(X_7)、体高(X_8)和体质量。进行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复相关指数。结果表明,黄姑鱼雌核发育群体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97。通径分析得知,体高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0.335),可确定为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决定系数分析结果和通径分析结果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所选雌核发育黄姑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R~2=0.90;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全长、躯干长、头长、尾柄高、体高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Y=-164.333+2.707*X_1+3.204*X_3+9.886*X_4+29.171*X_7+17.041*X_8。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了初孵仔鱼100日龄的黄颡鱼526尾,测定了全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头长、头宽和体重等8项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黄颡鱼8个形态性状与体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了对体重影响不显著的尾柄长,计算了其他性状为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等,并建立所测性状对体重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黄颡鱼所测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而剔除尾柄长后,其余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选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为R2=0.915,表明主要自变量都已被纳入。通过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分析,明确全长、体长与头长是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其中体长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设置人工配合饲料、桡足类及二者交替投喂(2 h:2 h)三个饲料组饲养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长为(8.18±1.41)mm,体质量为(6.83±1.02)mg],研究三个饲料组对大黄鱼稚鱼生长性能、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混合组大黄鱼稚鱼存活率及生长性能优于配合饲料组,并明显优于桡足类组(P0.05);三饲料组大黄鱼稚鱼氨基酸组成差异不明显;配合饲料组和混合组稚鱼脂肪酸组成明显优于桡足类组(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由研究结果可知,大黄鱼稚鱼培育期间完全使用配合饲料或桡足类不能取得最为理想的培育效果,而桡足类与配合饲料混合使用可以提高大黄鱼稚鱼的成活率,促进大黄鱼稚鱼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黄鱼主要内脏指标差异及其与体重的相关性,随机取500尾养殖大黄鱼(雌鱼262尾,雄鱼238尾),分别测定体重、肠长和5个主要m(脏器),计算脏器指数(I)。结果显示:除I(心脏)外,大黄鱼各m(脏器)和I(脏器)在雌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黄鱼部分m(脏器)之间和I(脏器)之间达到显著性相关;除I(性腺)和I(肠长)外,余m(脏器)和I(脏器)均与体重和m(胴体)呈极显著相关(P <0.01);大黄鱼的m(心脏)、m(肝脏)、m(鳔)、m(胃肠)及肠长随鱼体增大而增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脏器)与体重有显著相关性,其中m(鳔)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金钱鱼当年鱼种在室内养殖的生长特性,在水温19.2~31.5℃、盐度7~11、pH为8.2~9.1条件下,室内水泥池中以初始放养密度为325尾·m-2和390尾·m-2分别进行高密度养殖。养殖期间各组每隔14 d分别随机抽样测量30尾受试鱼的体长和体重,10个批次共测量840尾。结果表明:经过126 d的养殖,金钱鱼当年鱼种体长由(1.68±0.23) cm增至(6.56±0.79) cm,体长日均增长量3.90%,体长相对增长率291.41%;体质量由(0.34±0.13) g增至(14.78±5.37) g,体质量日均增重量11.52%,体质量相对增重率4 230.53%。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96 L2.651 3 (R2=0.978),方程b值小于3。体长(L)与日龄(t)表现为曲线相关:L=-0.000 1 t2+0.07 t-1.983 7 (R~2=0.980 6,P0.01)。体质量(W)与日龄(t)表现为曲线相关:W=0.000 4 t~2+0.033 2 t-3.204 6 (R~2=0.986 6,P0.01)。室内养殖条件下金钱鱼当年鱼种在试验养殖周期内为异速生长类型。室内高密度养殖可以作为金钱鱼当年鱼种的一种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人工养殖条件下相对密度和季节对菲牛蛭繁殖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冬季节,相对密度对亲蛭产茧率、产茧数和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孵化率、孵化数、卵茧大小和湿质量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春夏季节,相对密度对产茧率、孵化数和卵茧直径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产茧数、孵化率、死亡率及卵茧长和湿质量影响显著,其中低相对密度组(5尾/箱)的产茧数和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而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的卵茧长和湿质量却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中亲蛭的繁殖指标均在低相对密度组(5尾/箱)获得最佳值,同时相同相对密度下季节对菲牛蛭繁殖具有显著影响,春夏季节的繁殖性能要明显优于秋冬季节,特别是春夏季节的卵茧孵化时间(44 d)明显较秋冬季节(100 d)短。研究获得了菲牛蛭繁殖的最佳相对密度,证实了在华南地区一年多季繁殖的可能性,可为其大规模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闽-粤东族与岱衢族养殖大黄鱼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形态学和RAPD等方法对舟山岱衢族和连江闽-粤东族大黄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并未达到亚种水平,但在全长/体长、体长/体高、口裂长/头长、眼径/头长和肥满度5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全长/体长、口裂长/头长、眼径/头长和肥满度4个指标上的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两养殖群体属于不同地理种群;所检测的闽-粤东族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23~0.987,平均0.962,遗传差异度为0.038 1;岱衢族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74~0.982,平均0.949,遗传差异度0.061.两养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1,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低,而其亲缘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为估计全州禾花鲤(Cyprinus carpio var.Quanzhouensis)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采用嵌套交配设计和人工授精法构建了23个全州禾花鲤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估计全州禾花鲤体质量、体长、体宽、体长/体宽、日增重的遗传力、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育种值。结果表明:体质量(0.45,P<0.01)、体长(0.42,P<0.01)、体宽(0.36,P<0.01)和日增重(0.39,P<0.05)为高遗传力,体长/体宽(0.12,P>0.05)为低遗传力。体质量、体宽、全长、日增重性状相互之间有较高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0.76-0.99),体质量与体长/体宽、日增重与体长/体宽之间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0.55-0.67)较低。育种值分析显示日增重与体长、日增重与体宽、体长与体宽性状育种值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采用育种值开展个体选择与表型值选择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全州禾花鲤选育应采用多性状综合选育策略,同时改良生长速度、体型和体色性状,从而获得优质高产禾花鲤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设置养殖水体温度为22℃、24℃、26℃、28℃和30℃5个试验组,饲养平均体质量为1.25±0.01 g的大黄鱼幼鱼40 d,研究温度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对大黄鱼幼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约28℃,在该温度下,大黄鱼幼鱼的质量相对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都达到最高,分别为118.40±2.15%、1.98±0.02%·d-1和82.48±3.05%;水体NH4+-N和NO2--N在试验后期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滑蜥背部一般为古铜色,但可随温度与光照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可能与其机体的体温调节及逃避天敌有关。蜥体的腹面色彩多样,雄性青黄色至鹅黄色,雌性灰黄色且隐泛粉红色。体侧及尾的两侧各有一条黑褐色纵纹,但断尾后的再生尾侧面则看不见纵纹。另外,体鳞上还缀有一些黑褐色的色素斑点,这可能与调整体色有关。 宁波滑蜥成体全长95—116毫米,平均102.04毫米;体长37—46毫米,平均41.05毫米;尾长为体长的1.4—1.78倍,平均1.57倍;上唇鳞7枚,偶为6枚;第四趾下瓣数12—16,平均13.8;腹中线上一行鳞片数60—72枚,平均65.4枚。  相似文献   

18.
我国沿海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nicus)群体可依据其头胸部侧面斜纹延伸到头部腹面与否分为2种不同形态变异类型.随机选取室内相同养殖环境下2种形态变异类型F1群体对虾各90尾,分别测量体长(X1)、头胸部长(X2)、第1~6腹节长(X3~X8)、尾节长(X9)、头胸部宽(X10)、第1~6腹节宽(X11~X16)、尾节宽(X17)、头胸部高(X18)、第1~6腹节高(X19~X24)等24项形态指标和体质量(Y)性状.比较2种形态变异类型群体各形态性状与体长的比例参数发现,二者在体形上存在一定差异.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两群体对虾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形态变异类型Ⅰ群体的体长、第1腹节宽、头胸部宽、第5腹节长、第3腹节长和第6腹节宽对体质量直接影响显著;形态变异类型Ⅱ群体则以体长、头胸部长、第5腹节宽和第1腹节宽对体质量直接影响显著;两群体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经显著性分析,将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对体质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形态变异类型Ⅰ:Y=-23.789+1.525 X1+5.183 X10+10.889 X11+5.671 X7-4.066 X5-4.054 X16,形态变异类型Ⅱ:Y=-20.533+1.476 X1+4.759 X11+1.573 X2+6.864 X15,2个方程的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果可为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相关选育提供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对采自黑龙江流域野生洛氏经过人工投喂饲料培养后进行雌雄筛选鉴别、人工催产、受精卵制备、孵化和苗种培育的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雌鱼腹柔软膨大呈圆囊形,生殖孔红肿突出较小,雄鱼腹部较小,生殖孔不红肿,但可见突出于身体0.5cm左右的生殖器,雌雄个体全长、体长、头长、吻长、眼径、尾柄长和尾柄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体重和体高却差异显著(P0.05).在水温12~14℃水体中雌鱼采用HCG+S-GnRH+DOM混合剂一次性注射的方法,注射剂量依次为800IU+20!g+2mg,第8天催产率最高达92.42%,雄鱼采用HCG+S-GnRH混合剂一次性注射的方法,注射剂量依次为600IU+6!g,第6天催产率达到最大值95.19%.洛氏在16~17℃水温下受精170h后,鱼苗开始破膜,受精242h后开始上浮,上浮鱼苗投喂鸡蛋黄3d后放入苗种培育池,70d后完成苗种的培育工作,即可分池饲养.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室内零换水条件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最适宜密度水平,本试验设置4个密度梯度,养殖持续135 d,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封闭型水体中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增加,低密度组的终末体质量(Final Body Weight,FBW)、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特定生长率(Specifit Growth Rate,SGR)逐渐与高密度组拉大差距,到135 d时,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组(20.6 尾/m2)的成活率(Survival Rate,S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e,FCR)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养殖密度为14.7 尾/m2时饵料系数最低,为1.63,说明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可以降低饵料系数。最高密度组(20.6 尾/m2)在养殖后期成活率下降,这是导致该密度组饵料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总产量(Total Gross Production,TGP)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因养殖密度在20.6 尾/m2时的成活率最低,使得总产量在14.7和20.6 尾/m2时相当,均为283.38 kg。氨氮和磷酸盐随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使得养殖后期最高密度组(20.6 尾/m2)受到的胁迫增加,这也是养殖密度为20.6 尾/m2时在养殖后期罗非鱼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提高养殖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产量,但高密度带来的水质恶化及胁迫会导致罗非鱼成活率下降,因此建议在零换水条件下,体质量为(11.95±0.50) g/尾的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为14.7 尾/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