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几种兰花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兰科四属八个种的兰花为试材,进行了以兰属为主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16个杂交组合中有12个得到蒴果,5个杂交组合的种子成功萌发.结果表明:属内种间组合较易获得杂种,结实率大于75%;属间组合较难获得杂交后代,并且正反交对结实率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用4种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及3种不同处理时间处理田两优4号种子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对杂交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及胚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有助于稻穗的伸长;植株高度升高;每穗实粒数与总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结实率下降。胚芽的长度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变短;穗长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穗长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小茴香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茴香种子在浸种4小时后吸水就达饱和,最大吸水量相当于风干种子重的185%。茴香种子以浸种16小时、25℃下萌发时发芽率和发芽势最好.相同大小不同饱满程度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无差异,中粒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优于大粒和小粒种子.但芽的伸长以大粒种子最快.裂为两半的单果的发芽率、发芽势和芽长均明显好于双悬果.  相似文献   

4.
用套袋隔离法分别在玉米吐丝后的第1—第10天进行一次性人工授粉杂交,得到如下一些结果:1.吐丝后第6天授粉的,平均每穗粒数最多;2.吐丝后第3天投粉的,平均每穗粒重最重;3.吐丝后第1、第2天授粉的,种子千粒重最重;4.吐丝后第1、第2和第3天授粉的,种子发芽率最高;5.吐丝后第8天及以后授粉的,有43%以上的果穗出现了畸形子粒,且种子发芽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水稻手工杂交中,采用当日授粉1次、当日隔时授粉2次和隔日授粉2次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不同授粉方式对穗颈以上2个节位枝梗上结实率的影响差异也不显著,且穗颈以上2个节位枝梗上的结实数与整穗结实无密切关系,可去除。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番茄品系间产种量及种子质量的差异,选择‘CHSLTW’‘ZHS’‘ZHSFB’‘DTXZ’‘JSWZ’等5个小果型番茄品系,测定了产种量、单果质量及种子质量,并对单果质量、产种量、种子千粒质量、发芽势和发芽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HSFB’产种量最高,‘ZHS’‘CHSLTW’和‘JSWZ’等3个番茄品系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较高,其中‘ZHS’的单果质量和千粒质量最高。单果质量与千粒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发芽势与产种量为显著负相关;千粒质量与发芽势和发芽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番茄品系间产种量和种子质量存在差异,产种量和种子质量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鹅掌楸属种间杂交可配性与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了鹅掌楸属树科杂交可配性及杂科优势在种实性状上的表现,结果表明:(l)千粒 重和种子饱满率在父本间和母本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两个性状在不同母本间不相关(r= 0. 0071),而在不同父本间呈中度正相关(r=0. 664 7), 因此,不宜以千粒重作为比较母树间种 子品质的指标,而在研究不同父本时种子品质影响时,千粒重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不 同交配系统间及同一交配系统内不同交配组合间杂交可配性不同,授粉结实率应作为亲本选 择的重要依据。其中,以中国马褂木为轮回亲本的正、反交回交系统和以中国马褂木为母本的 杂交系统具有较高的杂交可配性,在杂交制科时可加以利用;(3)与中国马褂木种内交配系统 (CXC)相比,种间杂交系统(CXT)发芽效率提高 70.78%、平均发芽时间缩短1d、发芽高峰 期提早3d,这些都可以看作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形式。而 FI杂种马褂木自(近)交系统(H× H发芽效率最低、平均发芽时间最长、发芽高峰期出现最晚,则可能与近交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遗传背景相同的籼粳中间型重组自交系(RIL)9个品系与5个籼、偏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的F1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均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以单株产量、穗实粒数、株高和穗总粒数表现的优势较强,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的优势较弱;F1单株产量仅与父本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杂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F1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与父本单株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父本抽穗天数和千粒重却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杂种的抽穗天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的获得关键在于要协调好产量目标、亲本产量构成因素和其杂种优势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云杉属(Picea)10个树种的种子形态和萌发特性,分析了它们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长、宽、千粒质量的差异在种间达到极显著水平;除种子萌发高峰期外,种子发芽率、发芽起始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在种间具有极显著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则表明:种子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长、种子宽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发芽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纬度与种子长、种子宽和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年均温与种子长、种子宽、千粒质量和发芽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纬度和温度是影响云杉属植物个体间种子大小变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源苦楝种子生物学特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物候区10个产地的苦楝(Melia azedarach L.)种子采样分析,分别测定种子的纵径、横径、纵横径比、千粒质量、含水量、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呼吸速率等种子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苦楝种子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各地的地理、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种子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纬度变异,种子形状随纬度变化有分异,分布纬度越高,种子越接近圆球形。根据种子形态特征,将10个种源种子性状自然分布划分为5个类群。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呼吸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呼吸速率显著相关,而与种子形态无相关性,表明苦楝种子活力更多受种子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2.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对位异构体的对称性由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工业十二烷基苯在硝硫混酸中的硝化选择性,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为75% ̄80%。以月桂酸和苯为原料,经氯化、酰化和还原合成了正十二烷基苯。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了正十二烷基苯的硝化,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仅为60%。根据空间位阻效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甲苯,乙苯,异丙苯等短链烷基苯的硝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YBCO掺杂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YBCO掺杂的基础知识,总结了YBCO各个位置采用典型元素掺杂而导致的超导电性和结构的变化,阐述了掺杂对YBCO的重要影响,并简介了当前YBCO掺杂效应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找出诱发高频机组基础不良振动的原因,从基础计算模型方面对基础激励与响应进行了分析,以两个高频机组基础为动测实例,经模态分析得出钢筋混凝土构架式基础竖向1阶振动与电机产生共振;应用功率谱法对动力机组及基础平台进行动测,得出平台异常响应频率66Hz为水泵工作频率,调整机器的工作频率可避开不良振源影响,达到明显的减振效果。由此而知,动力机器基础出现不良振动时,不可盲目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应在机器不同工况比如:停机、起机及正常转速下,对机器及基础进行动测并对振动信号进行比较分析,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减振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给出整数幂的和的另一种计算公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 ,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 ,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 ,通过实践证明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宏观收入量的分配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总体消费的基础水平,而且影响到各阶层消费水平及消费方式.虽然一个国家的宏观收入量的分配不可能绝对平等,但是不等性的大小往往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本文采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来描述宏观收入的不等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宏观收入的不等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