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映秀至汶川公路灾后重建中,较多临河路基因河床被地震诱发的山体坡面垮塌堆积体压缩,导致路基被严重冲刷出现局部失稳。本文通过该工点的处治设计,介绍了在映汶公路灾后恢复重建中类似路段或工况下方案的选择,介绍了微型钢管桩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及施工工艺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开发并实施了汶川灾后重建的隔震建筑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对汶川灾后重建的汶川第一小学教学楼(非隔震)、汶川第二小学教学楼(隔震)和映秀安置房(隔震及非隔震)三个代表性隔震工程实施了远程实时监测,在汶川5.12大地震近5周年之际,该监测系统已正常运行满1年,成功对上述结构受到的震中位于四川地区的几次小型地震响应进行了监测并给出典型测试记录和初步分析结果。该工作有望构建我国隔震结构理论验证与隔震工程实测分析新的研究平台,同时为未来可能的隔震结构强震作用下的实时监测做好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3.
王沛  殷继明 《科技资讯》2008,(32):63-6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两个月,广东省援助汶川重建小组成立,作为映秀重建规划援助小组的成员,通过为期三周的现场勘察和调研,就该地区电力通信设施重建规划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工作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最具影响力的地震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巨灾,两者灾后恢复重建均产生深远影响和意义.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虽然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社会性质下,但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却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可比性.本文主要将两者灾后恢复重建的政府主导、整体规划、融资方式和心理干预4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恢复重建中存在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最终得出针对我国恢复重建的相关建议:将"以人为本"根植于政府主导的恢复重建模式;整体规划重点体现整体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坚持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并严格监管;在专业人才、组织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紧张地进行灾后重建时,很多的城市、区域也在面对产业格局、经济布局的调整与重建问题!与唐山大地震后的城市重建相比,显然,此番四川地震区域的灾后重建采用了更为科学与民主的方式,在新的政策指引下.四川将搭建一个更为开阔与系统的重建平台。但是,对于其他区域呢.将如何进行产业布局的新规划呢?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如何规划建设新农村村落,使得这些农舍如何起到抗震减灾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古代木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卓越性能分析,讨论如何以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重新认识传统建筑思想,将古人“防震抗震”的智慧运用于灾后重建中。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留下了大量的灾害遗迹。根据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川西“5.12”特大地震灾害遗迹是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特殊资源。地震灾区坚持科学的灾后重建观,确定旅游开发的主题形象,打造出世界级的以地震旅游为特色的川西旅游胜地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分类是地震灾区旅游恢复重建的前提。本文重点阐释了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分类问题,以期为川西旅游重建规划提供参考,并试图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系统作补充。  相似文献   

8.
《科技智囊》2011,(5):22-26,28,32,34,37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种种事实表明,这一号称"1200年一遇"的日本大地震及海啸灾害残酷而无情地吞噬了众多日本国民的生命和财富,并使日本经济的复苏之路变得异常坎坷与曲折。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日本灾后重建工作面对怎样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地震破坏了灾区的资源环境、地质构造,对区域人居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出发,将玉树灾后重建规划与人居环境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从人居环境建设的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等系统角度探讨玉树重建思路.玉树灾后重建,必须尊重灾区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现有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借鉴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建中强调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统一,重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有特色的新玉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5.12汶川大地震的角度,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尽快从基础设施、馆藏资源和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并从思想上实现五个转变,可以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等不可控因素给博物馆和人类文明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吴小飞  崔金东  李旭 《甘肃科技》2013,29(8):4-5,65
建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灾后避难行动表明,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论文调查了秦皇岛市作为主要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园绿地的现状,分析了秦皇岛市在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硕 《科技资讯》2011,(22):229-229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省乃至全国经济带来了重创,恢复经济建设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学校是此次地震备受关注的场所,国家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对高校建筑抗震能力的建设。本文从灾后重建的各种影响入手,介绍进行高校灾后重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灾后重建时须解读地质、地震、气象等灾情,也要考量自然巨灾史料。灾后重建规划须与相关灾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代相关灾区经济结构、相关灾区自我发展潜力等相结合。须对受灾地区进行综合安全分类,认真开展地质结构及地震危险性、居民聚居地及重新恢复耕地可能性、危害性地质化学环境变化及潜在危险性、水源安全性改变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4.
蒋江明 《甘肃科技》2011,(14):127-128
省道313线两河口至黑水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是汶川5.12地震灾后公路重建的一部分,是国道212线通往地震灾区舟曲县的唯一通道。就此介绍了灾后重建舟曲南峪大桥的施工方案,对公路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灾后重建的事例,以灾后重建中规划进程体系为研究重点,总结了影响重建规划进程的5个主要因素,以及重建规划进程的3个主要阶段和各阶段的规划重点,探讨了灾后重建规化进程的发展体系,并且结合我国汶川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强震区及主要影响区内已建110kV~500kV线路的受灾情况和典型塔位破坏特征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福堂坝、太平驿及映秀电站~二台山220kV线路恢复重建工程的勘测成果和施工情况,初步分析了地震作用对输电线路塔位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永继  汪乾友 《科技信息》2010,(36):I0030-I0030,I003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过后,尽快恢复生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而灾后的生活重建是完成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汶川地震至今,在全国同胞的帮助下,灾后生活重建工作取得巨大成果,灾区民众生活已经全面恢复。然而,灾难带给人们的困扰并未彻底消逝。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农家书屋的出现,对于灾后民众而言,既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又能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灾后农家书屋的基本功能是解决灾区民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灾区农家书屋不仅具有其基本功能,还具有安抚灾区民众去除灾后阴影温暖人们的心灵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地震灾后复兴山地运动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运动旅游是山地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前景广阔.四川汶川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对山地运动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灾后重建中需要客观分析其得失.地震遗留景观为山地运动旅游的后续发展创造了新的机缘,应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逐步复兴山地运动旅游.  相似文献   

19.
就业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本文根据四川省"5.12"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就业形势和情况,分析了在灾后重建背景下政府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效用,并针对其现状和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两个多月。两个月来,科技界和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全力投入科技抗震救灾,大批专家义无返顾奔赴一线,大量先进技术运用于治病救命和防控次生灾害,充分凸现了现代科技的作用。下一阶段,如何重建灾区已经成为抗震救灾的焦点,国务院专题讨论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