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新乡土诗近20年来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新乡土诗珍视本土文化,自觉地把现代派中的探索精神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乡土的“陌生化”、寻找精神家园、营建理想乡土、追寻终极价值、关注乡土现实是新乡土诗的基本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代诗人很少有像陈衍强那样一心致力于谐趣风格的营建,他的诗不仅耐人品味也值得玩味。更可贵的是,这种谐趣源于未经雕饰的纯真,同时又赋予了他的诗以质朴的乡土气息。从陈衍强的乡村书写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情和实感,它也成为了陈衍强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3.
民国夔州诗是夔州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在它身上既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烙印,也携带着历史文化传统的脐血。它把山水情怀与历史反思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把杜诗情结与人文关怀融为一炉,继承发扬了杜甫夔州诗现实主义精神;民国夔州诗中燃烧着抗战烽烟,辉耀着民族之魂,在大后方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它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化人格和诗艺品格;创造了风采灿然的诗歌意象,表现了独具魅力的峡江风情;民国夔州诗既不乏名人之作,也涌现了不少乡土诗人,形成了一个颇有实力的本土诗群;它受新诗崛起及“文学革命”的影响甚微,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保持了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诗美风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新潮诗”遭到冷遇之后,新乡土诗却腾跃崛起,引人注目。然而,新乡土诗与传统乡土诗有何区别,其产生的背景、现状及前景如何?至今尚无专文评述,本文试从以上几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闽南方言作为台语诗的语言载体和表达手段,是台语诗人表达乡土情怀、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台语诗区别于其他华语乡土诗歌的关键所在。从语汇、语音节奏和地域文化三个角度对代表性台语诗人方耀乾的创作进行分析,有助于还原方耀乾一脉台语诗的语言特征和意蕴内涵。台语诗并不是"台独"论者的合法化对象,相反,台语诗仅仅是20世纪方言入诗的种类之一,是方言入诗在台湾地区的特殊呈现。  相似文献   

6.
甘肃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构筑的乡土世界已引起评论家的关注.一方面是他的乡土诗是西部诗歌的“土特产”,是研究西部诗歌绕不开的一环;另一方面是他的乡土诗歌充满了魅力。然而,他的处女作《想起那人》还鲜有人去研究。笔者认为,研究他的处女诗作,可以有效地把握他的诗歌整体,把握他的作品的变化与发展。诗集《想起那人》内容主要以童年旧事、爱情感受、母爱、故土之爱组成。格调伤感,善于情绪渲染,并借助叠字、复沓造成音乐美;将口语、方言入诗,语言清新,善于将诗歌视角移至过去来增加诗歌容量和怀旧气息;注重诗歌的色彩感,偏重黄色系列和纯沽白色;在情感取向上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情感的怀旧之情,其二是对偶尔、命运的迷惘感。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一九三六年在谈到“新诗的进步”时,提到了当时正趋于繁胜的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新诗。他说:“近年来乡村运动的兴起,乡村的生活实相渐渐被人注意,这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及农村为题材的诗……”。但限于“杂话”的形式,他未及将这一问题引向纵深处讨论,例举的作者也只有臧克家一位。 实际上,应该承认“现代乡土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重要一“类”的客观存在,其萌生、发展和经历的曲折也需要向深处和细处讨论。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处在文化转型期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其国土和人口的绝大部分都在乡村,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有反映和表现乡村生活的诗作;第二,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考察,现代乡土诗的发展虽然距离应当达到的目标尚远,但毕竟有许多善于表现乡土诗人写出了许多广有影响的乡土诗。从新诗初期的刘半农、刘大白、何植三,到三十年代的威克家、蒲风、艾青、田间,再到四十年代的苏金伞、李季、阮章竞、贺敬之等,他们的创作展示出一条明晰的轨迹;第三,一九四九年以后,国内诗歌  相似文献   

8.
诗与哲理     
诗歌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议论,那些有着深邃思想、精辟见地、倾注着沸腾的心血、跳荡着激情火花与艺术形象溶解在一起的富有哲理光采的诗,则是很好的诗.它能把对人生、生活真谛独具慧眼的探索与发现,作生动的、哲理性的回答,它在诗中存理,理中有诗;它是诗人智慧宝石在生活阳光照耀下放射出来的绚烂光芒;文能亮人眼目,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促人醒悟,成为人们立身行事的箴言、座右铭.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意识引导下的乡土诗歌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与中国历史的和谐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着,在此"前景"下,具体地历时分析了陈有才"新乡土诗"创作从歌谣体向口语体变化所体现的"现代性"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11.
谶纬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虽屡遭禁毁.到宋代仍不绝如缕.诗谶就是一种将诗歌阐释和谶纬思想结合到一起的一种独特的论诗方法.它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宋代便蔚为大国,诗话、笔记、类书中均有大量的记载.同时.宋代诗谶文献也呈现出了鲜明的类型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风貌活跃在新文学初期的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显示出较为相同的群体风格,表现出共同的审美风范.本文从表现内容、悲剧风貌、地方色彩等方面论述了“乡土小说”的群体风格.同时探讨它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来进行创作的,在作品中他描写了故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表现了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乡土情结"是他创作的支点,理解了他的"乡土观"就可以更好地解读作家本人及其作品.福克纳的乡土观包括"根"的观念、南方社区观念和和谐乡土的观念等.他的乡土观的形成源于美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及南北战争南方失败的经历.作家以乡土观为武器来批判了北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他对传统的态度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诗画相通"的理论就产生了,它实质上是概括美与文学之间极其密切的关系.诗人西蒙尼德斯就有"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的见解.我国北宋也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形诗"的说法,还都是从诗与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或具体存在形态上,如"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方面强调诗与画的密切相通.  相似文献   

15.
《诗》作为六经中唯一的一部文学作品 ,在先秦却被用作政治工具 ,产生了赋诗这一奇特现象。诗成为外交语言与它在原始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以声为用的形式有关 ,也与周朝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的政治变动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白话新诗特定发展阶段,口语是带有方言成分的口头语.作为新诗术语,它与方言、土语等概念之间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在现代白话新诗中,口语入诗与方言入诗难以分割.白话新诗写作中的"口语",其内涵歧义含混,它往往作为一种策略手段出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乡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乡土地理与乡土地理学的特殊关系,阐明了现代乡土地理研究的前沿课题、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中乡土地理教学的根本区别,提出了高等学校乡土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乡土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甚至成为民族地区新课改的特色.但“撤点并校”割裂了教育与乡土的联系,乡土课程师资的匮乏也制约了中小学的乡土教育.本文从一手调查资料分析入手,梳理了农村中小学乡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训乡土教育教师、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构建乡土教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诗体是对诗的属性的制度化的具体呈现,指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诗是最讲究"体"的文体.外国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都形成了相对定型的诗体,如西方诗歌流行十四行诗体.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格律诗体.新诗是打破"无韵则非诗"作诗信务的特殊文体.长期轻视诗体建设.新诗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现在已经具备了进行诗体建设的条件.百年间在新诗诗体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诗体建设.诗的体式包括诗的韵律形式和语言的排列形式,在诗体建设中,特别要重视诗的形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西彦是一位有影响的浙东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在他的整个创作中颇具分量,也在乡土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乡土小说既继承了由鲁迅等第一代乡土作家的批判传统,又将乡土文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有着自己的特色,并引领着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作为"乡土作家"的王西彦在乡土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浙东乡土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