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有效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的重要措施,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充足的建设空间,有助于各级避难场所建设和落实。文章主要从汶川震区受灾城镇避灾场所的缺失入手,对城市避难场所用地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三级避难场所是解决城市避难场所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数学与空间模型思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适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方法体系.通过构建GIS分析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引入城市规划路网、自然地形条件以及人员第一应急反应等修正因子,对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责任区范围以及人员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各个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优化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个数、位置和具体责任区范围.该模型适用于咸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解决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员分配不均衡性及降低了灾害破坏性.同时,应加强防灾减灾预案,结合城市避难通道等进行规划布置.  相似文献   

3.
吴小飞  崔金东  李旭 《甘肃科技》2013,29(8):4-5,65
建设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等灾害的灾后避难行动表明,城市必须规划建设避难疏散场所。论文调查了秦皇岛市作为主要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公园绿地的现状,分析了秦皇岛市在应急避难疏散场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应对各类潜在的城市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害带来的损失,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应急避难场所,有些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定准则。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现状,综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工作,认为目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工作还有较大的空白,应该建立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体系,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与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校园作为防灾避难场所目前还未获得足够重视,对规划设置避灾场所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及设施配套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校园作为避难场所的意义,并结合人体特征,摸索理想状态下校园防灾避难时人均有效避难面积指标,望能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选取及相应指标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阐述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地震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国情,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消防部队参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对加强我国城市地震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楠 《科技信息》2012,(23):467-468
"十一五"期间,以天津市长虹公园为试点,结合长虹公园的提升改选,建设了天津市第一个标准化的应急避难场所。本文基于应急避难场所的防灾设计原则,以长虹公园试点建设为例,为天津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及防灾设计提供示范及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收集了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应急避难场所的数据,建立中国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统计,分析了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存问题,并运用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方法探求诱发当前问题的显著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中国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重建设,轻宣传”“重体量,轻标准”“差异大,布局不均”“重指标,轻实效”等问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应主要从“城市经济水平”和“政策严格程度”两个指标着手改善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响应城市安全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提高陕西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的标准化和可操作性。通过现场调研和建成后的验收,对陕西应急避难场所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作了有益的探索。陕西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使其进一步规范和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10.
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灾民安置基础设施,对保障城市居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址布局等方面,而针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研究较少。本文通过18名测试人员在北京市户外实地测试,取得了对找寻应急避难场所耗时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研究各因素影响程度,最后提出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建议。结果表明:注视电子导航的次数对找寻应急避难场所耗时影响程度最大,其次分别为注视电子导航总时长、手机旋转次数与折返行为次数。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有关应急系统选址问题的研究中所构建的模型均以时间和距离因素约束为基础,没有考虑诸如费用、事故发生频率等因素约束的现状,本文在考虑时间和距离因素的基础上,加入这些因素,依据其重要程度赋予合适的优先因子,进而采用目标规划等方法构建相应的改进模型,制定相应的改进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天津理工大学本部校区,与原有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和算法更符合实际,能够更全面体现现实中各因素的约束.该研究成果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决策者制定决策的盲目性,也能够有力的支持国家层次的战略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方舱作为许多军事装备的优选载体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和技术先进性,缩短研制周期,选用性能优良的民用设备进行后天加固为军事装备的选型开辟了新途径。针对通用电子设备的结构特点,分析其薄弱环节,提出了抗恶劣机械物理环境的措施,满足了可运输性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中心.由于城中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不断增大,当较大的自然灾害侵袭时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在灾害来临时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新课题.防灾避难所成为了各国防灾减灾的焦点.在进行防灾避难所合理化配置时,要基于GIS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果供规划设计时使用.  相似文献   

14.
地下防空洞等人防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进行房屋建设规划设计中,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投资浪费或不能保证上部建筑及防空洞的安全正常使用.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从探明防空洞具体情况;洞体强度验算;防空洞处理措施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当遇到地下防空洞时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和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并以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为工程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交互式模糊物理规划在概念设计方案多目标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传统方法在方案决策时需给出无实际物理意义各目标权重的局限,将物理规划的方法引入到概念方案的多目标决策中,针对概念方案指标值存在预测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模糊物理规划的方案决策模型.决策者在决策时无须给出各设计目标具体权重,只需设定各目标满意区间的边界值,即可通过偏好函数和决策模型选出满足这一偏好的最优方案,从而将整个决策过程置于一个更加灵活自然的框架中,更充分的表达了决策者的主观偏好,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此外,针对概念设计阶段偏好结构和决策结果的易变性,文中给出了交互决策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实现了概念方案动态交互式决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新型待机库的防弹性能,根据待机库的结构特点,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待机库结构和材料的抗弹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弹体对拱形结构的侵彻,可用弹体对平板结构的侵彻来模拟;由3层0.12m厚刚玉块石和C40混凝土构成的刚玉块石固结体,能有效抵抗MK83弹体的侵彻。  相似文献   

17.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应急体系建设成果以及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状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展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构造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提出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结合在南方某市开展的应急能力评估,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评分的统计学意义后,给出了该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状况,指出了该市在应急能力发展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为改善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使用线性规划优化技术代替二次规划优化技术,通过最小化支持向量数来实现支持向量机算法.由于线性规划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不需要满足Mercer定理,因此,采用复高斯小波B样条小波作为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建立了线性规划支持向量机模型,并将其用于非线性系统的辨识.仿真结果表明,线性规划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辨识精度高于二次规划支持向量机模型.  相似文献   

19.
突发安全事件会导致港口服务的暂时性中断,港口的应急处置策略决定着救灾服务效率和效果.针对港口突发安全事件的紧急性和集装箱港口网络集群的特征,研究了港口服务中断条件下应急处置策略与多港协调机制问题,综合考虑港口物流网络系统中各方决策偏好,提出了基于枢纽港口服务中断背景下多港资源协调调度的多目标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使得灾难给港口物流网络系统造成的损失最小.通过Lingo 13.0求解表明模型有效,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不同程度灾难条件下多目标非线性模型的适用性和应用方法,为港口应急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