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个月来,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确在约旦等几个中东国家搞出了一连串反人民的政治勾当,可是它同时却不能不碰到不可抗拒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是既不害怕带有原子武器的第六舰队的威胁,也不接受成千万美金的利诱的。作为艾森毫威尔主义的基础的所谓“填补中东真空”的理论,是按照美帝国主义者所特有的奇怪的逻辑创造出来的。它绝不承认中东地区存在着阿拉伯民族主义这一个客观事实。它认为自从英国势力退出以后,中东地区就变成了真空;美  相似文献   

2.
2022年12月7~9日习近平主席在沙特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在此期间,美国媒体大肆炒作中美在中东的竞争。在美国挑起的中美全球战略竞争中,欧洲、“印太”是关键,中东处在边缘位置。而且,在中东地区事务上,美中利益大体相似,并没有明显冲突。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害怕、担心中国在中东的合作呢?  相似文献   

3.
中东形势继续趋向缓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温和派的影响在扩大,各国注意力逐步转向国内,美苏也在调整对中东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11月初以来,中东风云骤紧,美国在地中海进行“二次大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军事调动,包括3艘航母在内的30艘军舰和300架舰载战斗机陆续往黎巴嫩海面集结。美国空军还对叙利亚驻黎巴嫩军队阵地进行侦察。与此同时,以色列进行了部分预备役动员;叙利亚則宣布全国处于战备状态进行军事部署,并派外长去苏联紧急磋商。继续恶化的中东局势,正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和不安。  相似文献   

5.
美国原本打算将打击伊拉克、推翻萨达姆置于其近期中东及至全球日程的首位,无心周旋于巴以之间,但现实使美国不能越过巴以冲突来处理伊拉克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湾战争使美国加强了它在中东的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美国的这个地位正受到来自阿拉伯国家和来自其他大国的挑战。围绕着今年4月间以色列大规模袭击黎巴嫩,这一趋势又有新的发展。挑战来自两方面在这场黎以军事冲突中,美国从一开始就偏袒以色列,指责黎巴嫩真主党挑起战端。直到4月18日以炮击联合国驻黎部队营地造成100多名黎平民死亡惨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中东的外交一直风风火火,摆出主导中东事务的姿态。在4月11日发生的以色列和黎巴嫩的16天冲突中,美国也没少下工夫做调解,但舆论认为美国“多少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对中东外交有所失分。首先,美国的做法明显偏袒以色列,引起阿拉伯方面普遍反感。黎以冲突初期,美国听任以色列以凶猛的火力“教训”黎巴嫩真主党。当法国外长率先赴中东斡旋时,美国急匆匆抛出一个停火协议,而这个协议又是偏向以  相似文献   

8.
吴冰冰 《世界知识》2023,(22):20-24
<正>从整体来看,本轮巴以冲突背后的大国博弈出发点是巴以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各自的决策选择,核心是中东地缘战略格局中以色列、美国与伊朗的三方关系,而国际社会其他相关方对此次冲突做出的反应也耐人寻味。改变策略的以色列此次哈马斯突袭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打破了后者长期以来的“国家安全神话”,也意味着以色列国家安全“威慑原则”的阶段性失败。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9.
要害之地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部,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中一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七十年代初美国政府首脑尼克松曾强调:中东对西方国家“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因为“欧洲所用石油的百分之八十和日本所用石油的百分之九十来自中东”,中东“是通往非洲的门户,是通往地中海的门户。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枢纽,它也是经苏伊土运河向南进入印度洋的门户”。美国进口石油一半来自中东,三分之一仰赖波斯湾。中东不仅是美国石油垄断组织榨取巨额利润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欧盟与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明显扩大和公开化。法国在参与中东事务方面表现尤为活跃,被视为欧盟在中东的“代言人”。10月19-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其半年内的第三次中东之行中,公开提出“欧盟应作为中东和平第三主持人直接介入阿以和谈”,摆出欧盟要与美国在中东“平起平坐”的架子。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年四月一日,美国进行了自一七九○年以来的第二十次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这次普查的正式结果尚待公布,但美国人口普查局和美国报刊巳有初步预测数字。七十年代美国人口的分布和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有关的众议院席位的分配等也将随之有所改变,这些将对美国整个八十年代的政治形势产生深刻影响。七十年代人口的变化一九八○年,美国总人口大约为二亿二千一百五十万。七十年代的十年中,人口增加一千八百五十万,即增加百分之九,这一增长率仅略高于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军方正式结束在伊拉克攻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作战任务,转而担任培训和顾问角色。此前2021年4月,据多家外媒报道,美国承诺从伊拉克撤出剩余作战部队。撤军是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重要“里程碑”,但这个碑不是光荣的标志,而是美国的中东甚至全球战略的“心头之痛”。伊拉克堪称美国中东战略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土耳其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位于亚洲小亚細亚半島,一小部分位于欧洲南部,面积共776.890平方公里。人口24,111,778人(1955年調查),其中80%以上是土耳其旗,另外还有库尔德、亚美尼亚和希腊人。居民90%以上信奉伊斯兰教。从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紀,土耳其是一个大封建帝国,即奥斯曼帝国。但到了十六世紀末叶,土耳其衰落了,变成了欧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爭夺的对象。1923年,土耳其在青年軍官凱末尔领导下宣布成立共和国,凱末尔出任首任总统,至1938年由伊諾努继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表面保持中立,但实际上支持納粹德国。1945年大战末期才对德宣战。从那时起,英美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势力日益渗入土耳其。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战略和大国关系上进行策略调整;对华政策有三种动向值得注意。在美国的大选年来观察美国在各方面的动向,是很有意义的。 6月8一9日,南京大学中美中心和上海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和2015年的伊朗核协议,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不断重塑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大国、中东的地区大国以及非国家武装行为体,形成不同层次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网络。在持续变化的世界中,中东的治理、发展和安全问题,也在时刻考验着世界大国的能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于5月10-13日,对以色列、埃及和约旦作了一次为期三天的访问。舒尔茨此行,除了参加以色列举行的纪念第二次大战结束40周年的活动外,其主要目的是“找出办法来”“使以色列同其阿拉伯邻国进行直接谈判”。舒尔茨在行前就明白目前的局势同“在中东实现稳定与和平之间,显然存在着许多难题”。主要难题之一是关于约旦、巴勒斯坦联合代表团的组成问题。此行结束后,舒尔茨虽然说,“在解决僵局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他承认,“很难找到巴解组织与以色列都能接受的巴勒斯坦谈判代表”,“许多难题依然存在”。舒尔茨此行未取得任何引人注目的突破,对此他早就心中有数。既然如此,他为何要作此行呢?此行又为何成绩平平呢? 这要联系美国目前的中东政策来看。  相似文献   

17.
18.
中东和平进程近几年未取得大的、实质性进展,明里有以色列强硬势力从中作梗,暗里与美国奉行的“拖延策略”有关。美国已掌握了中东和平进程主导权,但它并不急于解决巴以冲突。掌握主导权不战不和最有利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美国一直是以倡导者和推进者的面目出现,它之所以奉行“拖延策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鸿刚 《世界知识》2011,(14):27-29
美国的中东战略与亚太战略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牵扯的关系,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进程并没有因为美国忙于中东而受到扰乱。2011年已然过半、中东乱局持续胶着。在此情况下,美国在西亚北非的战略处境是否发生变化,各界已有很多讨论。有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以万分热烈的心情,欢呼伊拉克人民推翻了一向骑在人民头上的、充当帝国主义工具的哈希姆王朝,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这个新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新胜利,标志着伊拉克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的新胜利,标志着杜勒斯—艾森豪威尔主义的不可避免的复灭,也标志着巴格达条约的彻底破产。中国自古以来就和阿拉伯民族有深厚的友谊。经过长期斗争才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统治的中国人民,特别珍视伊拉克的革命胜利,并大力支持伊拉克人民的斗争。所以一当伊拉克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府立即承认伊拉克共和国政府。在致伊拉克共和国政府通知承认的电文中并明白表示:“中国人民将尽一切力量支持你们反对帝国主义、保卫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正义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