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8年9月20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束,安倍晋三成功连任,任期三年,这意味着他也将继续担任日本首相并执政到2021年,成为日本政治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在这一"神话"背后,除了选举、政党和行政等制度原因,安倍作为一个"人"的主观作用也不可忽视。地方遗风与家族遗产安倍晋三1954年生于东京都,说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新闻网8月3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内阁的支持率下滑到35.4%,为2012年安倍执政以来最低,不支持率则升至62.2%,首次超过六成。这已是安倍内阁支持率连续第三个月下跌。这一结果与日本其他媒体发布的同类民调走势基本吻合。日媒分析称,政府应对新冠疫情不力、前法务大臣河井克行夫妇涉嫌贿选、政府强推《检察厅法》修正案是安倍内阁支持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后,推出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摆脱通缩为重点目标的"安倍经济学",此后"安倍经济学"不断扩展,至2020年8月安倍宣布辞任,历时近八年。在此期间日本出现持续71个月的战后第二长经济复苏期,其经济政策对日本股价、汇率、就业、对外经贸关系等也产生一定积极效果,但同时遗留下诸多问题。在日本新冠疫情和东京奥运会延期的背景下,首相辞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多方面冲击,"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何去何从,亦成为日本国内关注的焦点议题。  相似文献   

4.
<正>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一周年的2013年12月26日,日本主流媒体《每日新闻》撰文指出,"面对着眼于长期执政的安倍首相,自民、公明两党的存在感相对缺失。没有力量能够遏制安倍首相倡导的‘独断政治’"。自民党前干事长古贺诚在东京电视台一档节目中也不无担忧地表示:"执政党的牵制功能已经丧失殆尽"。更有独立媒体人士指出:无人"能够阻止安倍晋三首相的‘暴走’"。曾因不堪压力而辞去首相之职的安倍,为何在第二次就任首相后转而成为没有力量能够对其加以牵制  相似文献   

5.
帕尔所谓"抽象有罪、具体无罪,国家有罪、个人无罪"的国际法论,说穿了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诡辩——8月21曰~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百忙之中,安倍于8月23日专程前往印度东北部的加尔各答,会晤了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称日本战犯"无罪"的印度法官拉达比诺德·帕尔的长子普拉桑塔·帕尔。安倍在会晤中说.帕尔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表现出"高贵的勇气","至今赢得许多日本人的尊敬"。安倍此举彰显了安倍家族的"帕尔情结"。  相似文献   

6.
<正>10月23日~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了中亚五国。这是自2006年8月时任总理小泉纯一郎之后,日本首相时隔九年再次访问中亚,同时也是日本首相第一次访问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访问期间,安倍与五国首脑分别举行了会谈,提出了未来日本与中亚发展关系的三个支柱,即彻底加强与中亚各国关系、积极参与中亚地区共同问题的解决、深化日本与中亚各国在世界舞台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何晓松 《世界知识》2014,(23):72-72
<正>2014年11月1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他进行了简短会见。此前,安倍派遣高官来华,与中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为中日领导人见面创造了条件。安倍是历届日本首相中最保守和右倾的,他于2013年12月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因日方2012年"国有化"钓鱼岛而迅速走低的中日关系进入冰点。此次,安倍谋求中日  相似文献   

8.
2013年1月16日至1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了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个东南亚国家,完成了其当选之后的首次出访。临行之前,安倍这样对日本媒体说:在处理中日关系时,他必须一边俯瞰世界地图一边思考自己的战略……看来,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以自己当选之后的首次出访行动完完全全诠释了他心中的“安倍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9月日本又到了自民党总裁选举的日子,9月7日公示了候选人,按照计划将于20日投票。此次选举候选人只有两位,即现任总裁安倍晋三与其"宿敌"石破茂。尽管看似战况激烈,但这是一场几乎没有悬念的对决,目前也看不到任何足够强大的力量能遏制安倍持续"独大"的势头。而一旦安倍获胜,如不出意外,他将继续担任日本首相至2021年,执政期长达九年,在这个"短命首相"国度成为任期最长的首相。  相似文献   

10.
正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日两国的外交互动相当频密。9月12日,这种互动达到了高潮: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李克强总理则在北京会见了日本经济界代表团一行。也是在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已向安倍首相发出访华邀请。日本媒体放风说,安倍有意借今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40周年之际,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如果安倍届时实现访华,将是他于2012年底再次担任首相后首次正式访华。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4月17?1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次访问美国,安倍与特朗普的会晤至此已达六次。将这六次会晤拼接起来并聚焦日本一方,可对美日领导人的这六场外交秀进行一个较长跨度的考察,勾勒出日美关系的演变图景与日本的得失。第一次:摸底和游说之旅安倍和特朗普的第一次会晤是在2016年。安倍在前往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前夕顺访美国,并于美国当地时间11月17日下午5点前往纽约"特朗普大厦",与新当选总统  相似文献   

12.
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明显调整。这一调整背后存在复杂的日本国内政治和外交战略动因,其未来发展前景仍有待观察。安倍调整对华政策这是2012年底安倍上台以来首次正式访华,距离上次日本首相访问已有七年。中日关系如此"相邻不相  相似文献   

13.
正与其内政类似,安倍在外交方面同样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自我彰显特性。他以"战略性姿态"主动出击,试图提升战略自主,拓展国际空间,引导构建有利于日本的国际战略格局。安倍外交对日本外交产生了一定的刺激、提升效应,但仍未能解决其深层次或结构性问题。安倍外交的总体历程与背景2012年再度执政以来,安倍以积极姿态开展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月11~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东三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与阿曼进行了穿梭访问。联想到此前不久伊朗总统鲁哈尼访日、日本充当美伊之间"协调人"而频频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不难看出,安倍的中东外交走的是一条"平衡外交"之路:在美国与伊朗之间搞"平衡",既不触怒美国,也不得罪伊朗;既要照顾到伊朗面子,又要均衡顾及沙特等中东其他大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张伯玉 《世界知识》2013,(24):32-33
2013年11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结束了为期一天的对老挝的访问。至此,2012年12月26日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安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五访东盟地区,完成了对东盟全部十个成员国的访问,成为日本首位访问过东盟全部成员国的在任首相。  相似文献   

16.
正8月3日,日本第三届安倍内阁完成了第二次改组。内阁改组期间,自民党内派阀斗争暗流涌动,部分资深议员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内阁改组与党内人事调整同步进行8月3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召开了临时内阁会议,收齐了全体阁僚的辞呈。当日晚,新内阁19名阁僚在皇宫举行了认证仪式。此次改组内阁,共有官房长官菅义伟、外务大臣  相似文献   

17.
<正>8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次改组内阁。此次改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努力挽救因"森友学园""加计学园"和"自卫队日志瞒报"等丑闻而空前暴跌的内阁支持率;二是为安倍在明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争取连任提前布局。但从目前的形势看,安倍这两个目的能否顺利达成,都存在很大疑问。人事安排突出"维稳"这是安倍自2012年底再次上台以来的第四次内阁改组,与前三次相比,此次改组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小泉五年执政的梳理,以及与安倍目前的表现做比较,发现二人施政的侧重点有差异,前者偏内政,后者重外交。小泉在外交的败笔恰是安倍执政之初突围的重点;小泉内政改革的遗产正好成为安倍远航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2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启程出访美国,这是他二次当选首相后的首次访美。但就在当天,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安倍于数日前接受的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20.
“安倍作为政治家的原点”是领导保守的自民党“去直面脱离战后”,因此修宪是他最关心的事。安倍晋三自担任日本首相后一直力主修改宪法,并公开宣称“将考虑在任内完成修宪”。目前,安倍已经在修宪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07年5月14日,日本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规定修宪手续的《国民投票法》,修宪程序获得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