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是中国周边学战略层面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中国创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强,人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各种灾害事件频频爆发,甚至出现了类似印度洋大海啸、卡特里娜飓风等顶级大灾害。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周边学战略层面研究的重大课题。冷战结束后,按照冷战阵营划线站队、以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推行"伙伴关系"新型国家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伙伴关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强度发展阶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周边学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周边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时代如何解决好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学科,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思维,其发展路径是从周边命运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周边地区是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地区。命运共同体倡议始于中国周边地区。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概念,而且签署两国联合声明,开启了建设中俄命运共同体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周边学的创建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解决好中国的周边问题,无疑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周边学的定义和内涵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起源于时代的需求,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对于周边国家国情的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任何一个世界强国都会有自己的周边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周边学研究和解决的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如何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合作共赢、建设命运共同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认为"实践共同体"理论,尤其是其"合法性周边参与"观点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质课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只有在课堂中赋予学生足够的参与该实践共同体的"合法性"和"周边性",学生才可能获得课堂所提供的经验和知识,并逐渐取得学习上的更大进步。指出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不同参与程度以及参与类型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朝着积极的方向引导学生,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参与和学习的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6.
《世界知识》2013,(24):14-27
筹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与“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是目前外交界和国际关系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安邻、睦邻、富邻”政策,十几年来已为人们耳熟能详,而周边地区在我国总体外交布局中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大国”处于“关键”地位)。中国发展了,周边外交也在持续推进,当然随发展而来的问题也在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10月24—25日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并立即引起国内国外的注意和热议。那么,座谈会体现的一系列理念创新,意义何在?它是对过去周边外交工作的革故鼎新,还是继承发展?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战略、目标、举措如何?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发扬,什么应该注意,什么应该调整转变?  相似文献   

7.
翟崑 《世界知识》2013,(1):66-66
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理解,命运共同体是多层次的,小到边疆跨境地区,大到次区域、周边、亚太,乃至全球。  相似文献   

8.
2020年1月5日,老挝政府总理通伦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栗战书委员长分别与通伦总理会见会谈。这次访问旨在落实2019年签署的《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这份以党的名义签署的"行动计划",是我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4年6月26日,广西民族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十几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展开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利平教授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主题发表观点。他讲述了古代海  相似文献   

10.
"《基础》课"在现实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理论灌输多实践活动少、考核方式形式化等弊端,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此具有借鉴意义。为完善"《基础》课"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其教学实效性,从意义、原则和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基础》课学习共同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维和与中国“蓝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首期,《世界知识》推出“过去一年中国外交十大亮点”,外交部亚非司司长宋爱国对我国以组合行动推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作了点评: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14,(15):14-23
打造战略支点国家成不成功,取决于双方,甚至第三方(因为第三方有可能进来搅局)。我们的潜在目标国大多是中小国家。中国是大国,肯定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多、要调整的政策多,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影响对方。所以在打造战略支点国家时,很多方面我们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知识》2014,(14):77-77
<正>2014年6月20日,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南海争端解决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就"西沙981事件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主要大国立场与最新表态分析"、"法律应对:菲律宾案例、可能的越南案例"、"下一步的应对"等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和讨论。来自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外交部、海军指挥学院、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4.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区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总体上激活族群的历史记忆、维护平等互利的族群生态,通过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交流,促进我群和他群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享资源环境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西藏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其发展早已深嵌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贯通于民族融合的发展大势中,成长于共御外侮的英勇斗争中,奋斗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实践中。因此,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重逻辑的独特内涵,探析其在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建设所提供的价值遵循,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奠定价值基础,进一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郑霆 《科技信息》2010,(6):306-306
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良好教学场景的、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助产士",在教学中起引导与解惑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种处理事物的能力,即能够自主地识别、判断、分析、解决或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知识》2015,(2):46
<正>2014年底,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合办的"2014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在京举行。王毅外长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盘点2014:中国外交的丰收之年"的主旨演讲。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5个国家部委、42个学术研究与对外交流机构、2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发轫于19世纪末的现代主义文学,充斥着许多关于"机器"意象的描写。文章在共同体观念中关于时间维度的理论框架下,以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为例来说明这些"机器"意象所蕴含的人被机械技术异化并且甘于沉沦的主题。而在当下,机器对人的这种束缚性依然存在,我们要做的便是向这个机器时代展示出我们人类的觉醒与反抗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世界知识》2014,(2):31-31
<正>2013年12月27日,由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新型大国关系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地区安全中心主任张蕴岭作了主旨发言。来自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军事科学院、内蒙古社科  相似文献   

20.
贾庆国 《世界知识》2014,(18):22-23
<正>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任以后,在外交上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从建构新兴大国关系到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从拓展"一路一带"的倡议到提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强调"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的主张到"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正像有人描述的,中国外交好像也在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这些新的理念既体现出了崛起中的中国对理想世界的思考,也反映出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外部世界关系出现深刻变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