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战争碳排放"是人类活动中强度最大、最为集中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远比工业碳排放大得多,更应计入参与战争国家的碳排放总量。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这次大会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从2013年起执行第二承诺期,并在2012  相似文献   

2.
1992年,联合国为了抑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遏止气候异常变迁,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之际,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决定将管制"人为温室气体"的全球性排放,我国在《公约》上签字。《公约》已经于1994年生效。自1995年起,《公约》每年召开一次缔约方大会,讨论《公约》具体实施的所有相关问题。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签订了《京都议定书》[1],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3.
时事概览     
德班气候大会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11月28日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作为德班气候变化会议的主要议程之一,续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是各方在  相似文献   

4.
采用内容分析法, 剖析1997-2012年《纽约时报》、《卫报》、《澳大利亚人报》和《中国日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每年一度的缔约方大会期间关于气候变化的1549篇报道, 就其历年来的报道数量、使用的信息框架、信息源状况以及针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状况进行分析, 并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针对中国的315 篇气候变化报道进行态度分析。结果表明: 1) 当有新的条约或协议出台时, 媒体会给予更多的报道; 2) 各国媒体使用的报道框架与其所属国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相关联; 3)《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对中国谈判形象的报道整体上负面, 但在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上进行了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5.
《实验室科学》2011,(6):202-202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市召开本次会议有两大焦点议题,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发达国家的减排问题上,各主要谈判集团都已表明了态度。大会通过了有关《议定书》工作组和《公约》之下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决议,  相似文献   

6.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1次缔约方会议2015年11月30日在巴黎开幕,经过13天的谈判,通过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气候协议,标志着全球将持续走向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标志着继六年前功亏一篑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联合国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努力在各国的艰难推动下取得了巨大胜利,全球气候治理的"无政府状态"结束,多边主义在巴黎迎来了光明。  相似文献   

7.
文化播报     
正马拉喀什气候大会达成《巴黎协定》程序安排联合国马拉喀什气候大会近日在摩洛哥举行。各方代表就大会的决议草案举行多轮双边和多边谈判,于11月19日凌晨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巴黎协定》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决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决定。据报道,有关决定欢迎发达国家就2020年前实现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提出路线图,同时呼吁发达国家继续增加可用资金,以最终兑现承诺。有关决定同时就今后两年如何落实《巴黎协定》的工作程序作出安排。  相似文献   

8.
<正>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气候变化"为基础,提出与"碳排放"相关联的一系列议题,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争执。"气候变化"的确切概念是"全球气候变暖",认为过去一些年来全球气候在变暖,引起更多的水患、干旱和风暴;气候之所以变化,是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增加而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尤  相似文献   

9.
2021年11月2日,印度总理莫迪在英国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与以色列总理贝内特举行了首次正式会晤。两国领导人回顾了双边战略伙伴关系,承诺在高科技和创新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贝内特称莫迪为“以色列最受欢迎的人”,并感谢后者为“重启印度文明和犹太文明间的深厚关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11月6日至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签订以来,全球气候治理已走过了30年的光景。在2015年之前,国际气候谈判的中心任务是达成全球统一的减排目标,2015年《巴黎协定》的通过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此后几年,  相似文献   

11.
进入秋季以来,北京凉意渐浓,然而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则日渐"火热"。以气候变化为主要议题的重大国际会议议程之密集、规格之高空前,令人目不暇接:9月8日~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次将气候变化列入会议议程,并且将其作为首要议题。通过了关于气候变化的《悉尼宣言》;9月中旬,来自19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回顾了议定书签订20年来的进展,并审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9月18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开幕,气候变化问题贯穿整个联大会议的始终:首先举行气候变化问题高级别会议,然后进行联大一般性辩论,其主题即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9月28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第62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作了题为《共谋合作,共建和谐》的发言,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此外,在今年11月即将举行的东盟领导人峰会上,环保和气候变化问题也将成为会谈重点,会议主题确定为"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更为令人关注和期待的是即将于今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大会,这是一次开始启动有关替代《京都议定书》全球谈判的关键性会议,有人称之为"后京都进程"。因为1997年制定的、旨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北大国发院长三角论坛在上海举行,主题为"迈向碳中和新时代:产业变革与资本机遇"。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教授的演讲内容整理。2015年,在巴黎缔约方大会上,产生了较有约束力的全球协议《巴黎协定》。该协议有两个关键成果:一、参加大会的所有国家都接受,到本世纪末,将全球表面升温控制在2℃甚至1.5℃水平。这意味着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争论以及政治争论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2月18日.承载了太多希望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五次会议结束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谈判代表带着经历交锋与妥协最终达成的协议,现已返回自己的家园。但是,那些还栩栩如生的动物冰雕,已经在哥本哈根街头慢慢地融化成一滩水,  相似文献   

14.
《今日科技》2021,(6):38-40
2015年,在巴黎缔约方大会上,产生了较有约束力的全球协议《巴黎协定》.该协议有两个关键成果: 一、参加大会的所有国家都接受,到本世纪末,将全球表面升温控制在2℃甚至1.5℃水平.这意味着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争论以及政治争论告一段落. 二、主要碳排放大国都提出自主减排承诺.这非常不简单,因为此前, 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  相似文献   

15.
《世界知识》2010,(1):8-8
经过13天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2009年12月19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达哈根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自12月7日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18日结束,  相似文献   

16.
<正>2009年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并"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眼下,我们每个人都与"低碳"息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气候基金、2020年后减排安排得以解答。  相似文献   

18.
<正>遏制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场生死之战。全球通力合作致力于深度减排,固然是遏制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而携手提振“气候适应”的雄心和行动也刻不容缓。世界各国共同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国家都必须审时度势做出对本国和对世界负责任的明智抉择。2022年11月落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 7届缔约方大会显著增强了“气候适应”的元素和分量,并再次凸显了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从而为全球适应努力续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1月29日~12月3日,第五次《维也纳公约》缔约方大会及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213个缔约方国家和非缔约方代表团、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代表近1000名参会。此次会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7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帷幕。那么,在哥本哈根会议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