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征宇 《当代地方科技》2007,(12):166-166,168
东欧巨变,两极世界瓦解,多极世界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然而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仍然对外推行霸权外交,并以人权、民主为借口频频干涉他国内政。意图建立单极世界秩序。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时代的复杂变化中坚持邓小平的世界格局观,明确指出世界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并在正确认识和分析国际战略环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国际战略的理论和政策。开辟了我国外交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长期关注我国多边外交的基础上做出几点政策建议: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基本立场、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突出重点,拓展多边外交组织、机制和渠道;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而努力;希望为拓展我国多边外交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3.
安秀伟 《科技信息》2010,(33):I0202-I0202
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突出强调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意义,其多边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积极维护联合国权威及支持联合国改革,参加区域、跨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采用越来越多的多边外交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周鑫宇 《世界知识》2014,(17):75-75
8月中旬,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次高官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秋季的APEC首脑峰会拉开了序幕。一个月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远赴巴西,出席了金砖国家第六次领导人会晤,并参加中国—拉美和加勒比领导人峰会。近一年多来,密集开展的多边外交成为中国新政府外交的典型特征之一,它将为新时期外交格局的塑造起到特殊作用。多边外交的第一个特殊作用是“创制”。多年来,中国外交常被一些舆论批评为被动居多、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来,科学与外交结合逐步加强。科学外交是应对全球挑战问题重要途径。其特点:作为一种国际社会交往形式,实践性、主体多样性、目的性及需求动力增强;作为政治外交工具,随着科学进步、经济全球化发展,科学与政治的结合愈益紧密;内在互动机制主要在于科学与外交催化协同,符合超循环规律;作为一种发展新趋势,数字技术推进科学外交智慧化,逐步具有虚实融合、安全高效、去中心化等元宇宙特性。科学外交应对全球挑战,主要论题包括解决核扩散、气候变化与极地治理、灾害防治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当前学界、政界重视科学外交显在形式,对潜在形式和实践局限性缺乏重视。运用科学学、政治外交、科技与社会等理论方法,系统探讨科学外交特点和应对全球挑战问题。  相似文献   

6.
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中国的多边外交是从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冷战的结束,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和平、合作、发展"为基础而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型多边外交思维更是为中国的多边外交增光添彩。本文以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与发展为基础,对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的多边外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和合文化传统中的“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中透析中国多边外交思想,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6月6日,韩国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从2024年1月1日开始,为期两年。这是韩国自1991年加入联合国以来第三次当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韩国总统尹锡悦上任以来力求将韩国打造成“全球枢纽国家”(Global Pivotal State),开始从全球的视野规划和调整其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9.
阮宗泽 《世界知识》2017,(24):44-45
2017年的国际形势,似乎可以用欧阳修的一句话来形容:“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有聚有散是今年国际形势最大的特点,而且两者是相互依存和交叉的。特朗普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散”,从好几个多边协议或机构中抽身,被称为“退出主义”。  相似文献   

10.
外交动态     
《世界知识》2020,(5):6-7
<正>习近平同英国首相约翰逊通电话2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英国首相约翰逊通电话。习近平感谢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约翰逊对中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慰问。习近平指出,英方为我们抗击疫情提供了物资支持,这体现了中英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习近平强调,中英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形势下,应携手承担更多责任,展现更多作为,引领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的十年再出发。双方要坚持从战略角  相似文献   

11.
邹骥 《世界知识》2021,(6):22-23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碳排放量居前的国家,中美开展气候合作对全球气候治理、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美国大选之后,国内国际社会对于拜登政府未来的气候政策以及美国在国际议题上重回多边主义进程等问题高度关注。拜登总统将气候议题设为内外政策的重点,欲在2050年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更新和经济绿色复苏等方面提出更具雄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一般认为,民间外交是政府外交的补充和延伸。我国社会组织的对外交往活动是社会各界对外开展友好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的渠道。在特殊情况下,对外友协、贸促会、文体组织等还曾在未建交国之间发挥关键性的政治作用,甚至有\"乒乓外交\"这样的点睛之笔。但总体来说,相对政府外交,民间外交的地位还是附属性和补充性的,平时\"锦上添花\",偶尔\"雪中送碳\"。不过,这种传统的观念正愈发脱离形势,政策界、学术界、社会组织人士都应当对民间外交建立新的认识。首要的原因是中国外交的目标和需求正在加速变化。自  相似文献   

13.
外交动态     
《世界知识》2021,(1):6-7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习近平强调,5年前,各国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5年来,《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外交动态     
《世界知识》2021,(15):6-7
<正>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讲话7月16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呼声更加强烈。早日战胜疫情,恢复经济增长,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亚太各成员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第一,加强抗疫国际合作。第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坚持包容可持续发展。第四,把握科技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5.
曲星 《世界知识》2014,(1):32-33
王毅外长在“2013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丰富,语言鲜明,给人的突出感觉是一个“新”字。一是对国际形势新动向的把握。最近几年,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和地区动荡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担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损害国际贸易秩序,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是因危生乱、乱而促变、连锁反应、惊心动魄、迷雾重重的一年。如果说2009年和2010年为一场全面深刻的全球变革触发了机关、奏响了序曲,那么2011年则因其非凡的历史内涵而毫无争议地成为这一变革的重要一幕。在这一变革中,美国首当其冲,挑战和机遇均前所未有。纵观去年奥  相似文献   

17.
罗洁 《世界知识》2012,(16):26-28
《世界知识》:今年上半年,国际上新老问题此起彼伏,有点让人眼花缭乱。您怎样看当前国际形势?乐玉成:上半年国际形势可以简要概括为"稳"、"乱"、"变"、"治"四个字。"稳"就是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主流,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朝核、伊朗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基本保持了对话解决的势头。"乱"就是世界依然乱象丛生。欧债危机从"急症"转成"顽症",西亚  相似文献   

18.
张达  李彬 《世界知识》2022,(3):72-73
气候变化与军备竞赛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两个挑战看上去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是这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军备控制都需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哲学,在研究层面,这两个学科也存在直接的关联.本文以三个问题为例,介绍应对气候变化与军备控制这两个全球治理关键领域之间的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寻求低碳发展路径,转变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安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存在的技术整体水平落后,  相似文献   

20.
一要深刻理解“后金融危机时代”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今年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全面复苏将是缓慢和曲折的过程。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出现了一些重大趋势性变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面临更多新的课题和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