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日本历届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对东南亚的文化外交.2015年以后,安倍政府大幅增加"战略的对外文化宣传"经费,重点投向东南亚地区.日本对东南亚的文化外交,从最初作为经济外交的一种辅助手段,到与对外经济、政治政策一道成为外交三大支柱之一,直至上升到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高度,在日本的总体外交格局中,实现了从从属地位到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祥 《世界知识》2023,(4):22-24
<正>2023年1月9~14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马不停蹄地访问了七国集团(G7)中的法意英加美五国。岸田此行名义上是为将于5月在广岛召开的G7峰会展开铺垫,但他显然借此积极展示日本与西方主要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团结与协调,包括极具战略指向的经济安保和军事同盟。结合2022年1 2月日本出台抛弃“专守防卫”原则的安保三文件来看,岸田政府欲借乌克兰危机、中美战略竞争和北约入亚等国际形势变动之际,加速走上架空“和平宪法”、重启军事大国路线的意图昭然若揭。在日美同盟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吴怀中 《世界知识》2012,(16):50-51
最近几年,日本的外交官著书立说成了一种时尚和风气。退休的写,在职的也写;高级官员写,一般官员也写。这反映出在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转折时期,日本外交精英对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不满和焦躁。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政治家制定大政方针,官僚(公务员)负责执行。但在日本,历来"官高政低"——往往是官僚主导政策的制定,政治家(首相、大臣或议员等)给予追认。为改变这一状况,日本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23,(1):8-9
<正>日本出台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2022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正式通过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安保政策文件。《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是日本安全保障领域最高级别文件,此次更新是其2013年出台以来首次修订。另外两份文件分别是《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分别取代了原有的《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  相似文献   

5.
<正>过去的2016年里,日本在"正常化国家"目标指引下,安保领域动作频频,无论能力建设还是手段运用,较以往均有所突破。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3月,酝酿多年的新安保法案终于得以生效并开始正式实施,安倍政府在安保领域跨出了具有实质性变革意义的一步。随着该法案的正式实施,行使集体自卫权、海外实施作战等以往的诸多禁忌被逐一打破,对日本对外战略走向以及地区安全格局造成了直接而现实的影响,引  相似文献   

6.
艾森豪威尔从他的经济保守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新面貌”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集体安全主义原则。研究艾森豪威尔的外交思想,对深入理解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外交战略及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周边安全博弈发生重大变化首先,美国亚太助理国务卿拉塞尔提出了"再再平衡",这一提法是对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补充。其主要内容为:1,在东北亚以"控"和"稳"为主,但这使得在战略上对日本和韩国的政策无法统一;2,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加大接触和介入的力度;3,推动军事战略与其他领域战略的同步发展,在经济、能源、教育、价值观、民间交流、公共外交等方面扩大影响,确保亚太国家不仅在安全上,也在经济上、文化上  相似文献   

8.
艾森豪威尔经济、外交思想与他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森豪威尔从他的经济保守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新面貌”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集体安全主义原则。研究艾森豪威尔的外交思想,对深入理解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外交战略及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22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出台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安保三书”,妄称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明确提出要拥有所谓“反击能力”、将防卫费提升至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等,对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政策做出历史性调整。  相似文献   

10.
<正>《聚焦日本·圆桌论坛》终于与大家见面了。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同仁将从专业的角度,把我们在日本研究中的点滴体会与广大读者分享。近年来的日本处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中。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自民党安倍内阁以所谓"安保三支箭"——战后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以及为之提供法制、机制保障的日本版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新桃"令和即将取代"旧符"平成。如何看待平成时期已经成为日本问题观察者的热门话题。一种观点认为,平成时期是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外交上"平成漂流"是主要特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日本在平成时期实行了"韬光养晦"战略,整个国家静悄悄地完成了产业升级,并再造了一个"海外日本"。笔者认为,这是两种极端的观点,真相可能位居两者之间。整体而言,这是平平静静的30年,日本做了一个成熟经济体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比较成功;但这也是令日本难以淡定的30年。内外冲击之下,"日本丸"在"安倍船长"的引领下,往"正常国家"迈进了一大步。但在AI时代,如何平衡对美外交与对华外交、进而确定自己在  相似文献   

12.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地缘战略、经济控制以及透明度不足。为回应"一带一路"倡议,特朗普政府在经济领域升级与中国的贸易争端,强化投融资竞争;在外交领域对"一带一路"进行污名化,并离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关系;在安全领域持续对华施压,干扰中国现代化进程。为此,中国应加强战略定力、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同时积极寻求中美合作空间,以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30日,日本致力推动的"全面与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生效,2019年2月1日,日本与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生效。而且日本有望近期与东盟签署新的EPA协定。日本舆论宣称,日本的"战略性贸易(通商)外交"已经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日本以"全球自由贸易旗手"自居,在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机制中开展"战略布局"与"规则建构"。相比短期利益,日本  相似文献   

14.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互联系的行为体纷纷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博彝”,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是日本战后外交追求的主要目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日本对中国、东盟、印度、非洲和拉美等地区推行经援外交,其实质在于为其政治目标服务。从日本的经援外交的发展与变化,分析日夺在经援外交上的成败与得失,可为新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的中国周边外交,既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地缘经济外交的成功之年,也是中国和美国及日本的地缘战略较量之年。展望2016年,中国的周边外交要在总体外交框架下,有效应对各类挑战,在经略和塑造方面实现新的战略突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日本海外派兵问题的由来与发展做了历史性的考察可以看到:一方面美国利用日美安保体制来要求日本为其谋求霸权的战略服务;另一方面日本为了使日美同盟更有效地运行,也为了使自己的国家战略能更好地体现,不断地协调宪法与日美安保体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自己的防卫政策和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7.
胡芳欣 《世界知识》2014,(19):27-29
<正>8月30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日本,开始为期五天的访问。这是莫迪就任总理之后首次访问南亚以外的国家。9月1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称,日印将建立"特别战略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安保等领域的合作。经济方面,双方提出五年内日本对印度直接投资和日企进入印度数量倍增的目标。日本承诺今后五年间向印度提供500亿日元贷款,并争取达成包括政府开发援助在  相似文献   

18.
<正>军事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军事及相关领域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其使命同战争与和平、合作与较量密切相关,既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更着力塑造大的战略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军事外交一直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敌我斗争形势尖锐、国家安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成为对外加  相似文献   

19.
正安倍政权的时代环境与选择"安倍时代"是日本国家战略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日本在21世纪初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努力适应"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秩序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安倍时代",日本努力摆脱"后危机"阴影,全力应对世界大变局,以安全领域为切入点推动国家总体战略转型,并达到历史高点。而日本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硬实力规模相对缩水,人口结构加速老化,资产所得、收入、雇佣及地域差距拉大,"一亿总中流"神话破灭,对转型构成制约。  相似文献   

20.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13,(8):8-8
日《外交蓝皮书》主张增强日美安保体制威慑力 日本4月5日出台2013年版的《外交蓝皮书》,对朝鲜导弹与核开发以及中国反复进入目本领海表示强烈关切,并指出要提高日美安保体制的威慑力。日本的2013年版《外交蓝皮书》认为,朝鲜的导弹与核开发是”对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威胁”,表示将与美韩等有关国家密切合作予以应对。关于日本和中国存在主权争议的“尖阁诸岛”(中国钓鱼岛)问题,蓝皮书认为其中“不存在需解决的领土主权问题”,并称中国进入日本领海、进行雷达照射是“对领土、领海和领空的威胁”。同样的情况也包括日本所谓”竹岛争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