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建立品管圈组织,按照品管圈活动的方法步骤,采用视频影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培训技术,对手术室新护士在临床手术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并将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经比较发现,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可以提高手术室新护士护理视频教学及临床实践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探讨品管圈在大小便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成立10人小组的品管圈,主题选定为"提高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大小便标本送检率",依次进行拟定计划、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值、分析要因、拟定对策、实施对策等步骤,统计、比较品管圈应用前后大小便标本送检情况,分析无形成果,确定标准化流程。(1)品管圈应用后大便标本送检率、小便标本送检率均达到设定的目标值;品管圈应用后大便标本送检率为91.71%,高于品管圈应用前的77.04%(P0.05),品管圈应用后小便标本送检率为98.87%,高于品管圈应用前的92.60%(P0.05)。(2)无形成果:品管圈应用后圈队成员均表示在责任感、发挥个人潜力、沟通技巧、QC手法应用、活动参与、团队精神六方面均有明显进步。(3)确定标准化流程。应用品管圈,能显著性提高大小便标本送检率、无形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标识中的作用。方法于2013年11月创建品管圈活动小组,针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标识中存在的未标识、错标识等问题,运用PDCA的方法,分析手术标识缺陷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患者手术部位的标识率。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明显将手术标识的返标率由16%降至小于1%,手术部位标识的准确率明显提高,漏标率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患者手术的安全性。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方法应用于手术室手术标识管理中的实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改善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存性"为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并进行现况调查,设定目标值,进行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实施对策后进行效果确认。比较品管圈前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实施品管圈活动后ICU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通过品管圈活动,医务人员从意识上重视手卫生与院内感染的密切关系,自觉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增加了医院对于社会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施品管圈活动,降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况、设定目标、解析要因、拟定对策与实施、确认效果等措施,确保品管圈活动顺利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实施QCC前的17%降至5%。改善幅度64%。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血糖漏测率的作用。以2017年2月~5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53例需监测空腹以及三餐后血糖漏测率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以2017年6月~9月需监测空腹以及三餐后血糖漏测率的实施品管圈活动的48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漏测率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观察组患者血糖漏测率为6.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7%(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6%(P0.05)。品管圈能够降低住院患者血糖漏测率,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应用品管圈提升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的效果。医院科室自行建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展开头脑风暴,利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确定以“提升住院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满意度”为品管圈活动主题,通过提升科室住院患者办理入院就诊手续的满意度从而全面提升患者住院就医体验,随机选取从2019年2月—2019年3月共计120例患者,通过科室品管圈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现状整体把握、目标设定、原因综合分析、对策方案拟定并分步实施,再次随机抽样选取2019年5月—2019年6月共计120例患者进行效果量化评价,并按PDCA循环诊疗特点进行检讨总结与针对性改进,观察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满意度。品管圈活动结束后,住院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满意度由活动前的63.3%,提升到品管圈活动后的98.33%。应用品管圈可以明显提高住院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方面的就诊满意度,提升患者住院就医护理体验,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探讨QCC活动在提高肠造口患者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针对胃肠外科肠造口患者护理质量差的问题,于2018年3月成立QCC小组,开展"提高肠造口患者护理质量"的品管圈活动,通过分析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改善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比较发现肠造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由36.4%下降至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不仅降低了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护士对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的指导能力,促进了专科护理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晓妤 《甘肃科技》2022,(13):131-134
探讨肿瘤科品管圈活动的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所有护士进行培训后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主题后拟定计划,把握现状,查找主要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最后进行效果评价。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满意度、满意率均比活动前显著提高。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提高PDA夜间分级护理巡视率。开展以"提高PDA夜间分级护理巡视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圈的活动步骤,针对导致护理人员夜间巡视率低的原因进行要因、真因分析,拟定对策。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夜间巡视率由改善前的60%提升至95%,目标达成率为116%,进步率为58%,同时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力、圈员团结精神、执行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品管手法均有明显提高。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PDA夜间分级护理巡视率。  相似文献   

11.
苟红红  邹荣华  马圣花  田立  张晓  张娟 《甘肃科技》2021,37(20):154-156
探讨多科护理联合的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电子病历系统中护理文书合格率方面的应用.通过多科护理联合下品管圈活动,找出电子病历系统护理文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针对要因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并分段进行实施与检讨,分析比较活动前后护理文书的合格率与护理人员书写能力.多科护理联合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护理文书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科护理联合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的观察能力,能够明显提高护理文书合格率,提高护理人员沟通协作能力,提高各科室之间沟通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终末质控病例完好率中的应用及效果。科室组织成立品管圈,应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分析终末病例缺陷,不能及时出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品管圈活动前2018年9-10月,我科室终末病例出科完好率为50%,品管圈活动后2018年11-12月上升至88%,差异显著。利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终末质控病例完好率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对全科护理人员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加强了护士责任心,降低了终末病例质控的缺陷,提高了出科及时性及病例完整率,减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FA)对降低重症胸部创伤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以及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将2018年6月-2019年9月间在庆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重症胸部创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是否接受FMFA风险管理分为观察组(60例,接受FMFA风险管理)与对照组(60例,未接受FMFA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发生率、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患者满意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观察组管理前后流程风险指数(RPN)的改善情况。观察组S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手卫生合格率和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FMFA风险管理后术前、术中和术后主流程评分均低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FMFA风险管理能有效预防重症胸部创伤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探究改进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腹外疝患者12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改进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后的术后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复发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阴囊血肿、出血、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改进后无张力疝修补术因具有更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云飞 《甘肃科技》2023,(3):72-74
全面性地对微创脊柱创伤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析。本研究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来庆阳市中医医院进行脊柱创伤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脊柱创伤手术实施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微创脊柱创伤手术实施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治疗各项指标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实施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观察组低,2组数据对比之后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均高于观察组,2组数据对比之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比观察组高,2组数据经比较之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对患者使用微创脊柱创伤手术的术后恢复时间短,手术中出血量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采用QCC理论和方法,组建萤火虫品管圈,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尿量记录准确性影响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干预效果。设计前瞻性研究,统计对照组(80例)尿量记录总次数并计算患者/家属口头记录率与书面记录率,针对记录准确性低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制定护理干预对策;观察护理干预后干预组(76例)患者尿量记录总次数并计算患者/家属口头记录率与书面记录率。调查问卷比较干预前后医师对患者尿量记录准确性满意率。针对干预前患者尿量记录口头记录率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护理干预,使尿量书面记录率显著升高(对照组:15.81%,干预组:90.15%),记录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医师满意率显著提高(对照组:30.36%,干预组:89.72%)。通过老年患者尿量记录准确性的QCC研究,发现导致准确性低的多个因素并采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尿量记录准确性,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两种透视方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的临床疗效。选择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根据术中透视机不同,分为G臂组和C臂组,各60例,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CAL—TAD值。C臂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均显著大于G臂组(P0.05)。G臂组术前准备时间较C臂组长(P0.05),两组术后CAL-T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G臂透视居中率为91.7%,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G臂透视行转子间骨折PFNA,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均少,术后螺旋刀片位置居中率也较高,减少了辐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分析吉林市妇产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确诊输卵管妊娠患者96例,48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手术,48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在术后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妊娠率腹腔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比开腹手术具有优越性,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季华 《科技资讯》2011,(23):158-158
通过加强备品配件工作流程管理和实施备品配件管理模式改进等措施,不仅保证了备品配件质量提高和及时供应,也极大降低了备品配件储备和资金占用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连续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数据,探讨同一组术者行手辅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对同一组术者连续开展的154例手辅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分析,对于每一例患者的手术时间,采用累积和分析法(CUSUM)、风险调整累积和分析法(RA-CUSUM)绘制手辅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目、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CUSUM法得出曲线最大转折点在32例处,以此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学习提高、熟练掌握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资料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熟练掌握阶段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数目、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学习提高阶段(均P0.05).结论:通过CUSUM分析法对手辅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进行精准剖析,表明术者驾驭该技术须累积的手术例数为3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