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研究西北五省区二氧化碳排放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通过收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个省区1995—2014年的数据,对人均碳排放进行测算,建立面板均衡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回归法,探索可再生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之后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二者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消费与人均二氧化碳、人均GDP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长期均衡模型的系数显示,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增加会促进碳排放的降低,而人均GDP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因此,西北五省区的政府应该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充分发挥地区可再生能源存储和开发优势,有助于早日实现西北区域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消费和GDP、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天然气消费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天然气消费与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性。从误差修正模型的动态分析来看,GDP对天然气的短期波动影响与长期影响效应作用相当,能源效率对天然气的短期消费波动呈负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对天然气的短期消费波动有巨大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变迁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重点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城市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项能源消费与SO2、NO2、PM10排放量的关联度都在0.7以上,能源消费变动是推动大气环境变迁的基本因素;总体上煤炭、焦炭、燃料油、原油和电力的消费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较大,而汽油和柴油的消费影响较小;焦炭、燃料油、原油、电力、煤炭、煤油等能源消费是武汉SO2、NO2排放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燃料油、电力、焦炭、原油、煤炭、石油气、煤油等能源消费是PM10排放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基于1980—2011年统计数据,对山东省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运用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序列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影响效应分别为2.601 2和0.635 7.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也有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1995—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五个金砖国家的人口因素对CO_2排放的影响。其中人口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比率、预期寿命、生育率和人口规模。从实证结果来看,人口因素对CO_2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力比率对CO_2排放的影响在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是正向的,但是在俄罗斯是不显著的;南非和俄罗斯的人口预期寿命对CO_2排放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巴西、中国、印度的人口预期寿命都对CO_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巴西的生育率对CO_2排放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印度和南非的生育率对CO_2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和俄罗斯的生育率对CO_2排放都存在正向的影响;人口规模对CO_2排放的影响在中国、巴西、印度、南非是正向的,而在俄罗斯是负向的。因此,金砖国家应该根据国情,有差别地制定减排措施,同时应该加强金砖国家间合作,促进碳减排。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5—201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分析模型探究北上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北上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拉动能源消费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北上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大部分年份呈现弱脱钩,少数年份呈现强脱钩,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愈发明显。研究结果提示,未来北上津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石油、天然气消费之间的具体影响效应,在对1996—2013年我国GDP和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对其作了系统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石油、天然气消费存在长期均衡性,但经济的短期波动是造成石油、天然气消费短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且经济增长对天然气消费的影响力度比石油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经济增长是引起石油、天然气消费的单向原因。为此,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对天然气消费造成的影响,石油公司也可据此制定相应的对应措施,以避免经济增长对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研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科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根据贵州省1995—2016年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数据,对其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活用能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从247.64 kg标准煤/人上升到394.15 kg标准煤/人,其增长率为51%。(2)1995—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活碳排放呈波动性变化,期间从614.57 kg CO_2增加到863.71 kg CO_2,其增长率为41%。(3)1995—2016年贵州省生活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以煤电为主。(4)1995—2016年经济增长是影响贵州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主要因素。(5)在1995—2016年因素分解中,人口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起推动作用,而碳排放强度与消费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基准方法,对1997-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产业的CO2排放分布、CO2排放强度等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2)在各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的CO2排放量显著增加,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北京市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主体.(3)1997-2012年北京市CO2排放强度明显降低;人均CO2排放量虽在2007年后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探究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有利于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通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实证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经济增...  相似文献   

11.
利用格兰杰因果图表示多维时间序列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图中的顶点集由序列的各个分量组成,顶点间的有向边表示分量序列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无向边表示分量间的同期因果关系.研究了格兰杰因果图结构的识别问题,利用关联积分估计检验统计量,采用bootstrap方法来确定检验统计量的原分布.模拟和实例分析说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安阳市2010-2015年的市区空气质量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能源消费与空气主要污染物SO_2、NO_2、PM2.5、PM10的关系。结果表明,焦炭、煤气、汽油、柴油和原煤的消费与SO_2、NO_2、PM2.5、PM10浓度平均关联度达到0.98以上,对城市空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较大;而电力、煤油、洗精煤、热力和液化石油气的消费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安徽省1999—2018年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分析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长期来看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较为显著的挤入作用.建议加大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扩大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IPCC方法,核算并分析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动态变化,采用EKC模型检验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由3.15 t·人~(-1)增至9.21 t·人~(-1),增长近3倍。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存在明显地域分布和空间分类差异,北方表现为高—高、高—低型,呈显著正向增长,南方表现为低—高、低—低型,碳排放呈负增长。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增加起正向效应。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呈倒U型并处于倒U型曲线上升阶段后期,自西北向东南EKC曲线呈倒U型曲线上升阶段—上升阶段后期—下降阶段。中国低碳减排任务应协调区域差异,制定符合实际的减排措施,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9—2018年安徽省年龄中位数与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综合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就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尽管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但仍会形成长期的正向影响.因此,提出控制医疗保健价格,健全养老保障体系,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多元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天然气消费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及消费方程,构建了天然气消费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地区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定量计算得出了影响因素的区域性差异。从长期来看,东部天然气平均自发消费水平高于中、西部,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效应高于其他两区;中部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效应高于其他两区;西部GDP、产业结构影响效应高于其他两区。从短期来看,三个地区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的短期波动对天然气消费量的短期波动均有影响,且短期效应比长期效应更显著。从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来看,东部地区最强,其次是西部,最弱的是中部。  相似文献   

17.
在对山东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定量评价的灰色关联体系,计算结果证实:山东省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资源,但煤炭总体利用率不高,目前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正在逐步增加。为解决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天然气产业发展、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能源回弹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带来的能源消费节约量低于预期节约量的现象该文基于中国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投入产出表,结合相应年份能源消费数据,编制包括23个行业的能源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各行业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引入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探究能源回弹效应与行业能耗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各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性有所不同,整体上后一时期存在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数量与前一时期相比有所减少;能源回弹效应与行业能耗特征相关,高耗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普遍较高,低耗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通常较低;2002年至2017年,尽管高能耗行业能源强度显著降低,但由于存在较高的能源回弹效应,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费量依然增长;未形成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则通过消费能源和高耗能产品直接或间接发挥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石油消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将碳排放量和城市人口密度作为低碳环境和城市化水平对石油消费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消费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地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人口密度、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量对石油消费的影响效应。由分析结果得出,无论是从长期均衡效应还是短期波动效应来说,产业结构、城市人口密度、碳排放量对石油消费起正相关作用,而人均GDP、能源效率对石油消费起负相关作用。其中,人均GDP、城市人口密度、碳排放量的短期效应大,而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的长期效应大。针对上述结果,提出了东部地区短期内应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实施石油储备、碳减排等措施,而长期应制定完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20.
节能减排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山东省碳排放强度波动状况,有利于针对性地降低山东省的碳排放强度.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情景下2015年山东省的GDP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并构建基于转移矩阵的马尔可夫模型对山东省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研究6种不同情景下山东省碳排放强度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能源结构和强化政府能源监管是降低山东省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