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南方某市为例,介绍了城市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按区分配的方法. 首先对该市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十五"及"十一五"期末该市各区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进行统计或预测;最后,按照目标总量控制类型,应用等比例分配、灰色决策系统层次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各控制区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的再分配. 结果表明分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使用的总量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CODcr)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些局限性,本文探讨了使用TOC指标进行总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姗姗 《科技资讯》2012,(25):61-62
化学需氧量(CODcr)是我国实施总量排放控制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同时水样被有机物污染也是很普遍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实验室常用的测定化学需氧量的五种方法,列举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污水COD在线监测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冰 《科技资讯》2009,(13):145-146
化学需氧量是指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该指标是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之一。对于工业废水的研究、污水处理厂的效果评价及城市污水水质监测来说,化学需氧量(COD)在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环境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污水COD在线监测原理进行介绍,并结合我国水体环境保护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各种污水COD在线监测方法进行对比及就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针对如何开展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监测,更好地为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服务,对监测点位布设、生产负荷和污染处理负荷、监测项目、监测频次、比对监测和监测结果评价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汾河太原段化学需氧量污染现状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汾河太原段近年来化学需氧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汾河水质污染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统一协调水资源水量、增大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控制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等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马瑞华 《科技信息》2013,(12):355-355
COD即化学需氧量也称作化学耗氧量,是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所以在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COD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指标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其化验方法主要使用在线UV法与实验室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进行检测,但是由于其测量原理不同其数值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是常用的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方法,也是国家标准GB11914-89中规定的方法,但对该方法的不确定度的计算尚未见报道.为此,用不确定度这一概念对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中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了鉴别和分析,并针对一次测定结果对不确定度的大小进行了定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对黑水进行厌氧预处理,探讨了温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等条件对黑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转化规律和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预处理对黑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良好,总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均在80%左右,悬浮性化学需氧量、溶解性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均分别在90%和40%以上.在HRT为10~30h,总化学需氧量容积负荷率为1.0~2.4kg·m-3·d-1条件下,水温主要影响溶解性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除温度外,截留悬浮物水解酸化的另一限制因素是进水溶解性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研究认为,采用UASB反应器厌氧预处理黑水的HRT不应低于30h、水温为30℃左右,该条件下总化学需氧量、悬浮性化学需氧量、溶解性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9.1%、91.6%和42.1%,厌氧预处理的出水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质量浓度比提高到0.60.  相似文献   

10.
三峡重庆库区水污染总量的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三峡重庆库区各区县的COD和NH3-N排放总量分别应为12.63万t/a和0.78万t/a,为了实现库区各个沿江城镇城区段的水环境控制目标,需要将总量分配到各个沿江区县.根据库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2种分配方法:根据排放量及污染带面积大小进行分配和等比例分配,对重庆库区2010年允许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了分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三峡重庆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目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孔祥华 《河南科学》2011,29(3):365-367
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是实施污染总量控制的基础,对于局地性区域来说大气环境容量又是大气传输、扩散和排放方式的具体体现.应用国标<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规定的以箱模型为基本模型推导出的宏观总量控制A值法测算了宝鸡市的SO2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结果表明:宝鸡市SO2:大气环境容量为5...  相似文献   

12.
排污权交易是近年来备受各国关注的一项旨在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其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将市场机制充分地运用于环境资源的配置,通过排污权交易,实现低成本控制污染,比政府行政管制具有更大的优势.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重置成本法,以沈阳市化学需氧量(COD)为研究标的,将技术因素、污染处理能力及区域环境相对价值考虑在内,研究排污价格的制定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沈阳市2010年为基期,测算2011~2015年化学需氧量交易价格,并检验和预测这一价格制定方法的有效性,可以作为沈阳市及其相关排污权市场价格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大气污染总量分配方法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公平性分配原则,提出影响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的5种基本影响因子是污染源排放现状、污染企业的环境行为、污染源对区域或城市经济贡献、污染源布局和污染源的环境影响,然后剖析了现有分配方法隐含的这些影响因子,并评价各种分配方法的公平性和适用性。研究指出,目前还没有一种分配方法完全考虑了这些分配影响因子,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相对公平性,因此应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环境管理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分配方法,于是提出了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考虑排污权公平准则的基础上,将数学领域的变差系数概念引入环境领域,选取与水污染物排放量紧密相关的各项指标,并利用各项指标的变差系数来度量各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客观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应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变差系数加权和的水污染物总量优化分配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汉江水源地汉中市的水污染物COD总量分配中。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模型能够考虑各区域之间的差异,缩小各区域间总量分配的不均衡,是一种更具公平性和可行性的分配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水样pH值、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量(TDS)、溶解氧(DO)、氨氮、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透明度(SD)等指标的测定,采用综合营养指数法对桐城市龙眠河市区段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为Ⅲ类水,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指数在37.2~50.8之间,没有达到富营养水平,部分区域达到了轻度富营养化的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TN和叶绿素a和SD。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权初始配额分配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开展的前提。工业部门是能源管理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重点领域,且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行业配额分配作为一种有效的分配机制对碳市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基于公平与效率原则建立了历史累计碳排放、工业产值、碳强度、技术投入、出口程度等5个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极大熵模型对中国2030年的工业部门碳排放进行了配额分配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在国内广泛使用的大气环境总量控制A值法,从分析大气污染物净化的各种理化过程着手,讨论该模式简化处理的合理性及局限性,指出只考虑输送和扩散过程的现用控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估算容量偏小,会抑制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发展.将干沉积、湿沉积和化学转化3个过程引入现行总量控制模式,分别讨论不同城市尺度下3个过程相对于总环境容量的重要性.以上海市为例,根据SO_2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之间关系的计算与检验,指出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时,应合理引入于沉积、湿沉积和化学转化3个过程,以充分利用大气环境客量.  相似文献   

18.
恩施城区清江水质监测及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多点取样方法,对恩施城区清江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测定水中的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数据,对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广州城区雨水径流非点源污染特性及污染负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新河浦社区部分排水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居住区、马路、草地3种典型下垫面,在各典型下垫面分别进行若干场雨水径流水质监测,主要分析雨水径流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5),以及总悬浮物固体(TSS)、总氮(TN)、总磷(TP)、氨氮等污染物的浓度,探讨TSS和COD的相关性,揭示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基于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建立了研究区域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的模型,根据研究区域的水质监测资料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水样中TSS和COD的相关性不明显;居住区、马路存在较为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草地的初期冲刷效应不如居住区和马路明显;所建立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该模型分别模拟不同重现期、不同降雨类型及不同下垫面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所得负荷量结果较为合理,可以为城市雨水径流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对城市大气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将是控制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污染的主要手段。本文根据对多个城市的研究,开发了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排放当量概念,通过构造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转移矩阵及线性规划模型来确定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当量总量及分布,并以此作为区域控制指标分配至污染源。将其应用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中,发现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排放高度α次幂成正比,0<α<1,对济南α=0.8,该参数为总量的分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