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陈芳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627-1629
巴赫小提琴作品中的多音和弦最能体现作品的巴洛克风格,而这种风格主要通过运弓技巧表达,只有在演奏者技巧纯熟,并深刻理解作品后,才能接近和还原作品风格。本文以《巴赫无伴奏组曲g小调第一奏鸣曲》为研究对象,从运弓的方法、和弦的运弓、作品风格与运弓等三方面分析运弓技巧在演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演奏技巧等方面的阐述,来探索巴赫对于复调作品的贡献和学习复调音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巴赫作品的音乐本质、本体角度进行分析,对历代不同风格和流派小提琴家对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演绎进行比较,认为对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演奏应该在继承中发展,而演奏——二度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属正常现象,我们应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同时要避免两种极端。  相似文献   

4.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主题生动,织体多变,采用了大幅度跳跃、双手交叉、快速重复音及和弦等新颖技法。他使键盘乐器的演奏风格进入了新的自由天地。本文从演奏风格的视角来分析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的技术特色和作品风格。  相似文献   

5.
苏杨民 《科技资讯》2014,12(18):195-195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继巴赫四十八首平均律以后钢琴文献中最大的曲集。其奏鸣曲的主要内容是以生活为背景,来表达他对人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苦难的忍耐。从贝多芬创作作品的思想变化上和演奏上可以看到其作品的风格。本文主要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杰出代表中的其中一位,他的音乐亲切,质朴、通俗、诚挚、充满高尚的美感,他所创作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是古今长笛协奏曲里最受欢迎的曲目。全文通过对作品的技巧问题研究,使演奏者更好的根据作品的风格把长笛的技巧运用到作品中,以及了解吐音、连音、倚音、颤音在古典音乐中的特殊技巧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研究,了解和弦外音在钢琴家作品中的应用。从纵向看,李斯特对外音的应用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个人创新,并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外音的应用构成了李斯特独特创作的组成部分,在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研究为李斯特钢琴作曲技法打开了新视角,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弦外音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手风琴作曲家谢苗诺夫的两首《顿河狂想曲》以其深邃的音乐内涵、自由的即兴风格和辉煌的演奏技巧成为现代手风琴的经典之作。完美的音乐阐释需以精湛的技术为支持。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从特殊演奏技巧,平行和弦交替进行和色彩化音乐思维的演奏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踏板是钢琴的重要组成部分,踏板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因此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是一个微妙而又复杂的问题。现代钢琴的三个踏板各有其功能与使用方式,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与肖邦在踏板上的使用也是不尽相同。正确的使用踏板能增加音响效果,提高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和弦识别作为音乐信息标注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成为音乐信号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结合音乐理论知识分析音频数据并获取和弦序列的方法,并且不局限于固定的音乐风格.音高的检测是识别和弦的基础,它采用了以节拍跟踪为支持的增强自相关算法.通过对生成的PCP特征和参考PCP进行比较来识别和弦.最后使用一种平滑算法对和弦序列进行优化.通过对35首风格多样的乐曲进行分析,平均准确率为66%.  相似文献   

11.
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的典型代表其风格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巴赫在晚期音乐风格上表现出与前期的音乐风格明显不同的特征。本文从巴赫晚期代表作《哥德堡变奏曲》出发,分析、总结了巴赫晚期的音乐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利用flash制作的MV在网络上传播。通过flash制作MV,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去构建有趣的场景画面并设计MV中的角色,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歌词的意境的理解去构思MV的情节。但如果要做出一个动感十足.精彩美妙FlashMV,就需要一些技巧了,不同风格的MV需要有不同风格的人物、场景来配合。本文意在讲述制作MV作品流程及所用到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巴赫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作品影响深远。本文从人文角度入手,阐述人文精神对巴赫思想的影响。再从巴赫创作植根民间音乐、采用新教圣咏、吸收外国音乐、借宗教作品表达市民思想、直接创作世俗音乐五个方面阐述人文精神对巴赫音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贝尔加玛组曲》的创作风格,既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基本手法,又打破了传统和弦的连接、进行、终止的方法,在演奏这一作品时,应运用变换踏板以及注重音色的变化、指法的使用等演奏技法,表现其朦胧、飘忽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师专钢琴教学培养目标的角度,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对钢琴教学中的音阶、琶音、和弦等基本技巧以及练琴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和弦的编配是作曲过程中耗时较长的一个重要步骤,传统作曲中的和弦编配主要采用人工完成,尚无成熟的自动和弦编配技术.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和弦构成规律与进行逻辑,提出了和弦体系构造函数(CFCS),设计出一种自动和弦编配的动态规划算法,以此来实现机器自动和弦编配.通过对多个算例进行实验,检测结果验证本算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瓦解了小说的传统范式,纳博科夫的作品深受其影响.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作者使用的转叙手法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璐 《科技信息》2012,(35):I0235-I0235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人物,代表着键盘复调音乐长期演进的终点。在宗教气息依然浓郁的18世纪.巴赫的大半生都是在教堂供职,但后人却从中分析出了更多的世俗性因素,因此,对于巴赫音乐的风格就有了宗教性还是世俗性的争论。本文试图从巴赫及西方宗教改革的联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高师钢琴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采用较慢的速度、温和的触键方式以及在不同声部弹出不同音色的演奏方法是掌握巴赫作品风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钢琴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的手指技术很好,无论是跑动性的音阶、琶音,还是跳音、断奏、有爆发力的大和弦,以及其它各种技巧性练习曲,都能弹奏得准确、流畅、颗粒性强,但是一弹起作品,听起来却是平淡无味,毫无感染力,一点儿音乐美感也没有,音乐形象显得苍白无力,自己弹起来没有兴趣,别人听起来也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弹奏缺乏音乐表现的缘故.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启发学生善于随机运用各种触键方法,从作品的节奏、速度、力度、乐句、声部层次、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细致人微的表现,把作品的内涵揭示出来,使音乐形象富于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