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方毅 《科技信息》2013,(9):265-266,271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而要实现数字化的基础就是校园网络的建设,校园网络的建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基础综合布线,基础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无线网络设备,网络管理系统等。本文着重针对网络建设中的基础网络设备和无线网络设备建设部分进行介绍,从校园网络的设计入手对校园网络建设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向以“数据与智能”为重点的2.0时代升级,并正在实现教育理念、治理水平、教育技术“三个转变”,且不断提升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推进校园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转型的网络基础和技术支撑,为构建智慧校园应用场景注入了更多动力。该文从5G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三大技术优势出发,分析了当前智慧校园建设的需求与现状,提出了基于5G部署的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并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信息化2.0中明确提出"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全面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将来能否建成智慧化校园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各业务系统选用不同的平台,设计不统一的数据标准,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从而形成了校园网上的多个"信息孤岛"。该文讲述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整合集成旨在解决校园信息孤岛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0引言数字化校园是高度信息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环境,由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构成的。数字化校园的关键特征是: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校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数字化校园以信息装置的互联运行为技术支持,以学校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为核心,以建构现代教育模式为目的;数字化校园要为学校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教学、管理、科研、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对学校的未来进行重新设计。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  相似文献   

5.
贾立波 《科技信息》2010,(19):80-80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信息数字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质的飞跃。高等教育领域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是体现我国信息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阵地,其数字化程度和集成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提高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应用、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应用为本"的服务宗旨,营建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充分展示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吴凌云 《科技资讯》2010,(32):32-3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校园建设热潮,众多的学校纷纷投入到其中,架构在网络环境上的"数字化校园"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搞好校园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教育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要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为目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与方法。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建立与完善现代化管理意识的校园网络;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养高、勇于创新、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徐震宇 《科技信息》2013,(25):299-299
数字化校园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以数字化校园信息为管理对象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建立在软件和网络技术上的对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活动、行政管理、技术服务、日常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挖掘、存储、传输和应用,使得数字化的校园信息得到充分优化并加以利用的一种虚拟校园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各种教学设备及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高校教学及管理水平的目的。而要实现数字化校园.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之一就是校园一卡通系统。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为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和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层次的提升,为高校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合理的网络规划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是数字化校园运行的基础,所以网络规划及安全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探讨校园数字网络体系的设计,局域网的安全策略,正确的使用、管理与维护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现有校园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电台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法利用教育电台音频文件的A/D转化,实现音频文件的数字化;依托现有校园计算机网络,应用Windows Media Servers及FTP服务功能,实现教育电台的网络化。结果实现了音频的数字化采集、编辑、编排以及播放;实现教育电台的异地同步播放,教育电台的无线与计算机网络终端的同步传播。结论为高等院校教育电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中国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史,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和特征,讲解了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一校园网,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实现模式,探讨了数字化校园的功能特性,从高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倡导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建设,构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读解“数字化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对数字化校园内涵及基本构架的理解,分析了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以及网络、资源、资源应用、人的素质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君仪 《科技信息》2011,(5):191-191,155
数字化校园是高校提升管理水平和发展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热潮不断推进,结合江苏科技大学网络及各应用系统建设现状,思考如何整合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邰金星  王国平 《科技信息》2012,(33):285-286
数字化校园为校内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构建了一个高集成的网络应用系统平台。教学档案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指导学校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学校重要的信息源,是学校数字化信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不能不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在分析数字化校园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并对数字化校园营造的几个重要方面作出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系统”是为“数字化校园系统”提供的一种应用操作平台.该系统作为整个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应用项目,设计上以符合数字化校园的整体为设计指导思想,在现实校园基础之上,建立全面实现数字化的虚拟校园,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教学的中心由“教”转变为“学”。本文探讨了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素质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素质。  相似文献   

17.
黄旭生 《科技资讯》2009,(14):28-28,30
智能化校园主要由校园建筑群综合布线与计算机网络子系统,闭路电视及双向控制教学子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校园公共广播及背景音乐予系统,校园“一卡通”弟统等几个部分组成。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阐述智能化校园系统的这几个方面,以供大家参考探讨。  相似文献   

18.
谷学友 《科技信息》2009,(25):241-241
2001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为此.在校园网建成之后,推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成为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热点。生物教学强凋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花费了几百亿元建设起来的几万个中小学校园网其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占了绝大多数,严重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只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新型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深化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学习环境--构建双主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支持“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法,实现课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在不断发展变化,多媒体技术已深深地融入了高校的课堂教学,从而对高校的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单机的多媒体教室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室及教学控制系统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兴起,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与教学资源有效的整合,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学校教学中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