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尾锅史彦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19(Z2)
INTRODUCTION
Predicting the future of paper industry is conventionally conducted from the technological and market-oriented aspects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constraints lying ahead of the industry such as resourc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Since paper products, particularly paper media,have higher affinity to human being compared with other sheet-like materials such as plastics, metals,glasses and so on, not only the above factors but human factors such as ‘the affinity of paper to human being' and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hav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constructing a precise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future of paper industry. 相似文献
2.
陈新辉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3):7-10
我国许多学者视怀疑论为西方阶级社会的一种落后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古希腊末期怀疑论对基督教兴起的作用和十七世纪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原则对近代哲学的影响 ,客观地评价怀疑论在西方认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埃及18王朝法老埃赫纳顿宗教改革同汉王朝王莽的世俗革命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反传统、逆潮流的变革,因为不符合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而失败了,但是改革的发起和失败,都不能归于一人之责,因为人的选择即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即是文化的选择。社会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乃是文化。 相似文献
4.
体育——一种人类身体活动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有才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5):373-379
采用文献资料法,介绍了中国体育概念争论的历程及主要观点,常见的体育观念主要有狭义体育观与整体体育观两种。从文化的视觉出发,介绍了体育的5个基本特征:身体的活动性、娱乐与游戏性、竞技性、教育性与文化性。运用归纳法,给出了体育是关于人类身体活动的一种文化模式的模式论的体育观。由此,体育的英文缩写名称就应为PPA。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排球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提出了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排球意识的培养,才能把学与练,用与变结合起来.排球意识源于排球运动的实践,是运动员艰苦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又是指导排球实践的"精髓".排球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在长期的、有计划的科学训练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应在技术教学、训练实践中,科学地对运动员进行排球意识的熏陶,以把他们训练得更加聪明,更加富于排球的智慧与才干. 相似文献
6.
由于马克思与福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叙事方式的不同,学术界大多认为两者一直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然而,当我们细心分析建立在双方思考体系内的根源时,则不难发现两者的共质。文章拟就福柯在"全景敞视建筑"中对权力转换模式的分析与马克思就阶级对社会发展推力的解释进行比较,以期探讨在马氏与福氏的理论架构中无不渗透的"人性关怀"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池莉近作《生活秀》中的主人公来双扬是作者母性意识的着意强调,主人公自身并无任何实际的母亲角色,却以超凡的勇力哺育了弟妹,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男性角色。来双扬的形象隐含着中国女性的原始意象,即母性崇拜的因素。这种母性意识集中体现在她的生存意识上,以此展示出市民文化与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的冲突,并肯定了前者对后者的哺养特性。 相似文献
8.
朱羽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
鲁迅的写作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经典话题,然而,已有阐释多以外在历史结论穿透鲁迅的文本却较为忽略其形式的意味。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重要的形式线索,远非从象征出发的阐释模式可以把握。作为文学的狂人日记建构出全新的吃人,动摇了旧有整全的意义世界,同时也付出了沉陷于寓言状态的代价。鲁迅以其写作承认了中国革命的吊诡之处及其寓言式的状态,也以此弃绝了诸种简单的进步或回退的历史意识与历史观念。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呈现出鲁迅关于中国革命及其历史展开的洞见。 相似文献
9.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仪式,在诸多仪式的背后潜藏着人类的种种意识。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丧葬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当地人的意识。在人类学的视野下,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仪式中显示了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以地球系统科学观回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九七三”项目G19990434对北方干旱化研究的主要结果,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干旱化的相互作用. 包括:(1)干旱/半干旱区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2)干旱化进程的阶段性转折和突变的规律、机理和可预测性研究;(3)干旱化及其转折对我国粮食、水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4)地球系统亚洲区域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干旱化趋势和转折预测、影响评估和人类适应对策研究中的应用. 上述问题作为即将启动的“九七三”延续项目的主要内容,其研究对于回答区域环境系统形成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子在环境变化,特别是阶段性转折和突变中的相对贡献等基础科学命题的挑战,以及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需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科学史是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著名科学史学家萨顿把科学史定义为:“客观真理:啦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刘欣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3,(4):128-132
红柯的长篇小说《生命树》是一个有关生命存在的隐喻,作者将民间有关生命树的传说与现实中四个家庭的悲喜命运并置推进,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照应,展现了人类生命深处最为原始和纯净的状态,并试图说明人性的目标和理想乃神性,同时神性的历练亦应植根于尘世之中。此外,红柯拒斥理性,看重感觉的写作理念和方式,也成就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独特个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横断山的阻隔,形成了云南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也因此而形成了人环境中的意识横断,超稳态的化结构,多民族杂居带来的化融合,“慢半拍”的生活节奏和观念意识,形成了云南独特的边地生活和边地意识。“民间”不是专指传统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其意义也不在具体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民间”所涵盖的意义要广泛得多,它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化形态的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从民间吸取生活理想与国家意志所提倡的理想不一样,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由于横断山的阻隔,形成了云南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也因此而形成了人文环境中的意识横断,超稳态的文化结构,多民族杂居带来的文化融合,"慢半拍"的生活节奏和观念意识,形成了云南独特的边地生活和边地意识."民间"不是专指传统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其意义也不在具体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民间"所涵盖的意义要广泛得多,它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从民间吸取生活理想与国家意志所提倡的理想不一样,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谢红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37(4):62-65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虽然不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但它们在人性恶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截取了两个文本中的孩童形象来揭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并试图分析他们表现这一主题时所体现的反传统倾向。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探讨两位作家持“人性本恶”写作的原因,以试图说明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从中总结出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张贤根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6,(4):79-80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即《道德经》)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但由于《老子》的深奥与晦涩难懂,不仅令许多阅读者抓不住要领,甚至还让不少研究者颇感难以把握。尤其是,如何在当代对老子文本加以分析与阐释,从而使道的学说换发出新的思想活力,成为学术界与思想界所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老子》的主题是道与德。老子把道规定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德则被看成是道的实现与完成,并提出 相似文献
20.
郭镇方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8):94-98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准确发现和提出问题,尽最大可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采取一种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邓小平就是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这一方法论原则无论对解决将会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