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德志 《科技信息》2012,(6):436-436
卷烟生产工艺对温湿度的控制要求非常高,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储丝房、卷包车间、配套辅料中转库等具备恒温恒湿的环境,而恰当的加湿方式对于实现湿度精确控制和节能效益最大化均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空调运行的特点,结合蒸汽生产成本,空调系统运行既要保障卷烟工艺指标,还要节能,通过对啧淋加湿系统、高压微雾加湿系统、气水混合冷雾加湿系统的技术性能比较.气水混合冷雾加湿系统以其能效高、维护少、可靠、控制精确、高度的机电一体化更显得系统的优异,并且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根据卡诺定理,从空调制冷过程中的能量变换,分析了夏季降低空调器室外机工作温度以及周围温度场中温度梯度对空调运行的功耗影响和节能效果。结合水才降温的应用实例,对水雾降温的大批量和应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对水雾降温的经济性前景作出了预测,给出了水雾降温用柱塞砂设计计算结果。提出了水雾降温、离心雾降温及组合式热交换节能、节水的实用模型,结合目前的峰谷电费计量方法,提出了蓄能式冰箱空调一体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溶液调湿空调冬季加湿特性,改善空调系统冬季加湿性能.方法搭建溶液调湿空调系统,在冬季工况下进行实验测试,分析溶液入口参数、空气入口参数对调湿式空调加湿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加湿量和加湿效率评价指标对其加湿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加湿效率和加湿量随着溶液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含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加湿效率和加湿量随着空气含湿量和进口溶液质量分数增加而下降;进口空气流量的增加使得加湿量增加而加湿效率减少.结论适当增加溶液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含湿量可以改善溶液调湿空调冬季加湿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机房设备的能耗构成,按照耗能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服务器及网络通信设备、空调制冷及加湿设备、供电设备、照明及其他设备,因此机房的节能重点是服务器及网络通信设备和空调,本文就如何减少机房能耗而采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根据卡诺定理 ,从空调制冷过程中的能量变换 ,分析了夏季降低空调器室外机工作温度以及周围温度场中温度梯度对空调运行的功耗影响和节能效果 结合水雾降温的应用实例 ,对水雾降温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并对水雾降温的经济性前景作出了预测 给出了水雾降温用柱塞泵设计计算结果 提出了水雾降温、离心雾降温及组合式热交换节能、节水的实用模型 ,结合目前的峰谷电费计量方法 ,提出了蓄能式冰箱空调一体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空气经过淋水纸质填料时的热湿交换过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用波纹纸质填料淋水处理空气来实现空调中常见的绝热加湿和冷却去湿的两种处理过程的有关性能。对绝缘加湿过程的有关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研究及分析,并对冷却去湿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压微雾加湿器与汽水混合冷雾加湿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民伟 《科技信息》2009,(3):34-34,53
本文针对卷烟工业企业春秋过度季节,生产现场环境温湿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郑卷烟厂利用汽水加湿节能新技术对空调器进行技术改造的实例,分析了汽水混合冷雾加湿技术的节能原理,并对改造后达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常规空调系统一般以冷凝除湿为主,之后需要再热才能满足送风温度要求,即浪费了冷量又消耗了再热的热量。为降低空调系统再热负荷,提出了双冷源空调机组。双冷源空调机组是在组合式空调机组中设置两个或多个表冷器,各表冷器可根据其功能采用低温冷源(如供回水7/12℃)和高温冷源(如供回水14/19℃)。为研究双冷源空调机组性能,试制了一种双冷源组合式空调机组,采用两组表冷器并联的形式组装。实验研究了高温表冷器的供冷能力、全热交换效率和除湿效率等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供冷性能和节能性。结果表明,高温表冷器单独运行时,理想制冷效率显著提高,节能效果明显,送风温差可以满足室内要求,但除湿能力不足。两组表冷器联合运行通过合理设置表冷器的送风占比,完全可以满足空调系统送风要求,节约再热能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在双冷源空调机组运行过程中,高温表冷器承担的负荷部分越大,系统的能效比EER就越大,节能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徐振洪  魏庆祥 《科技信息》2010,(12):I0382-I0383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车间加湿技术——高压喷雾加湿技术。对该加湿系统的加湿原理、设备、节能及特点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比较了高压喷雾加湿技术和其他常用的加湿方式。之后又对该高压喷雾加湿技术的选型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包括其设置问题、喷嘴及水质等。  相似文献   

10.
微雾加湿节能技术在卷烟空调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卷烟工业企业春秋过度季节,生产现场环境温湿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郑卷烟厂利用微雾加湿节能新技术对空调器进行技术改造的实例,分析了微雾加湿技术的节能原理,并对改造后达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冬季房间的湿度特点及其对热舒适的影响出发,分析了各种加湿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相对湿度与室内空气品质、节能、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关系。指出冬季房间应该加湿,且合理的加湿对热舒适和节约能源都有益。  相似文献   

12.
研究回收排风潜能的新型液体除湿空调装置,通过回收排风潜能,降低系统中直接蒸发喷淋水的温度,使除湿处理后的空调送风得到降温加湿,达到空调房间所要求的送风温度.同时,空调排风的利用降低了再生空气介质的温度和含湿量,提高了再生溶液的浓度.实验证明,在上海湿热的夏季里,该装置用温度为80℃左右的热源驱动,可以直接获得18℃、相对湿度90%的空调送风;系统的热力系数为0.8,电效比为8.6,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分体空调是通过管线将室内机组与室外机组连通,对空气进行加热、冷却、加湿、除湿、等功能的单元式机组,因安装简便在现代建筑中多被使用。但由于现代建筑形式多样,又有办公建筑和民用建筑、高层和多层之分:对分体空调的安装设计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建筑与分体空调安装设计问题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分体式空调的特点,针对现代建筑分体空调的布位方式、安装要求、防雷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工程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目的。  相似文献   

14.
水-空气处理系统全热交换模型和性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解决已有模型难以指导应用的不足,建立了分析顺、逆流水—空气处理系统全热交换性能的模型。藉此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水—空气处理系统全热交换性能及出口参数的影响,从理论上推出了该类系统的全热交换效率公式的形式,并计算了顺流和逆流式空气冷却干燥过程的全热交换效率,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在7% 以内。该模型是分析空调领域中各类顺、逆流喷水式空气处理过程全热交换性能的较通用模型,对该类系统的设计、调试、性能分析与模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快速的提高,为了保证室内温度的舒适,空调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随着空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能耗量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中,以空调和采暖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在采暖过程中,能源量较大,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舒适度。目前建筑暖通空调的节能成为建筑发展过程中节能的关键,所以需要在暖通空调节能优化设计上下功夫,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文中分析了暖通空调的工作原理,并对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同时进一步对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办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建筑空调水系统的节能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功能建筑空调水系统能耗大,因而有较大的节能潜力。针对目前空调水系统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两低一多”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多功能建筑自身特点的空调水系统节能匹配的方案和方法。并举出工程实例,对该节能匹配方案的特性及情况与目前常规匹配方案运行的特性及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谦 《科技资讯》2013,(29):36-37
将当前中央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背景作为基础,来分析兰州地区数据中心机房的自然冷却技术的应用,直接引入新风式节能系统相比较隔离式新风热交换系统,再结合兰州的室外气象条件以及数据中心机房的空调负荷情况来看,采用室外新风的方式为机房降温是可以实施的,并且将会带来较好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空调节能技术的原则,从调节能技术的原则,出发阐述了新的空调节能手法,并对新型空调设备和系统的开发技术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9.
外墙热工性能对空调能耗有重要意义,空调排风所损失的能量也很可观,本文提出在建筑外墙的内部设置空气层作为空调系统排风通道,通过排风与墙体进行热交换,回收利用空调排风所带能量,可望在降低外墙传热造成的能耗损失、回收空调排风所带走的能量、降低室外环境温度变化与室内热舒适性之间相关性等三个方面获得益处。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通信建设的发展,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的增多,基站的耗电总量的需求越来越大,降低电能消耗、减少电费的支出,成为移动通信公司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移动通信公司为例,从四川省目前电网的销售价格、通信基站内的耗电设备二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电价的不合理是移动公司多支出电费的主要方面,选用能耗低的主设备可以节能,采用提高空调开启温度,采用其他热交换方式来降低室内空调的耗能足移动基站节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