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奎因重构科学哲学的策略体现着对语言与经验的双重关注。“经验论批判”确立起了整体论论题,并把批判指向了传统的意义论和还原论;“语义上溯”把我们对科学的接受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转换为语言问题。这两个策略打破了先验主义,否定了超科学因素对认识论的介入,从而使奎因在科学哲学上超越了规范主义而走向了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作了较多的介绍和论述,作者们频繁地引用全称陈述“天鹅皆白”被单个黑天鹅的存在所证伪一例来阐述波普尔的观点。诚然,作为“证实”与“证伪”的逻辑不对称性的一个说明,上述例子自有通俗易懂的好处,但是仅仅一个简单、朴素的例子,并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理论论证,既不能靠它来驳倒实证主义,也不能靠它来建立证伪主义。事实上对于涉及无限个体域的全称陈述,“证实”概念碰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实证主义者并不需要等待波普尔的教导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事实,卡尔纳普、莱辛巴赫等人以“确证”概念为中心发展出来一套“概率逻辑”理论,就是试图克服这一困  相似文献   

3.
奎因通过“语义上溯”,在“观察句”和“观察陈述”层面上建立外部刺激与科学理论之间的证据联系来解决知识论问题。奎因认为,由于观察范畴的假并不提供结论性的反驳,因而在理论和预言矛盾的情况下,我们绝不能指出某些引起这些矛盾的句子,相反,科学理论始终是作为整体的系统要么受到怀疑,要么被修正;科学认识中没有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也没有还原论的确证路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一条破船上航行,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逻辑哲学,离不开“逻辑真”。对于“逻辑真”,笔者曾两次撰文[1][2]陈述了看法。现在,本文拟以逻辑的研究对象为视角,对这一问题再谈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迪昂-奎因论题的提出暴露了传统科学的重大缺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是传统科学哲学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劳丹理论虽然顺应了科学的发展,但仍有保守性的一面,他用“不合理性假定”试图规范科学知识社会学,但科学知识社会学根本没有顾及到这条戒令,并显示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奎因的理论为代表的意义整体论和以卡尔纳普的理论为代表的认识论的还原论之间存在着论争。从表面上看,双方的分歧在于应当从内涵性还是外延性的角度对语言系统进行分析,然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两者所采取的"约定"策略不同。研究约定视域下的意义整体论与认识论的还原论之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语言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奎因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进行了最实质的批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并导致了逻辑实证主义转向逻辑实用主义.奎因的批判引发的哲学界的反思直到现在仍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迪昂-奎因问题是从整体论的立场提出的,它论述的问题是:既然一个证据只能反驳一组假设,那么一个证据反驳某一单个假设如何可能?这一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争论的主题之一。本文对解决此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贝叶斯方案即豪森—厄巴赫方案和斯特赖文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前者较为合理和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对卡尔纳普的再发现表明卡尔纳普关心客观性问题,卡尔纳普的真实立场之所以一直被忽略,被弗里德曼等人归咎于蒯因。然而,如果据此认为蒯因忽略了卡尔纳普所关心的客观性问题,则与蒯因遗留下的文本不符。蒯因和卡尔纳普一样认为,作为直接刺激的经验状态是主观的,只有当其进入语言才能获得客观性。有别于卡尔纳普的将语言视为由逻辑所构造的逻辑客观性进路,蒯因将语言视为社会化的,其客观性进路是自然化的。以上发现可以被视为是达斯顿与伽里森所叙述的"客观性"在历史中的演变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卡尔纳普的内问题与外问题的区分,尽管在概念上有效地把科学断定与形而上学承诺隔离开来,其结果却使传统哲学失去可能的理论意义。托马森和雅布罗分别从实在论和虚构主义角度,力图表明即使在卡尔纳普框架下,也可使哲学存在问题有理论意义。但是,托马森方案没有做到其想做的,而雅布罗方案至多只是指出了一种可能方向,而对于怎样做并没有说明,或只有误导的说明。为使形而上学在卡尔纳普框架下有理论意义,需要放弃卡尔纳普经验主义的有意义性标准,且需要一种带有被哲学解释的存在谓词的语言系统,使它表达为这个系统中的内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许多哲学工作者都痛感哲学──更准确地说是“哲学在中国”的贫困。现在,中国哲学界已很少有人谈论这个“学术贫困”的问题;原因之一大概是由于“钱袋贫困”比“哲学贫困”问题更能“刺痛”一些人的心。也正是自八十年代,西方的经济哲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经济哲学的论文和著作如“万斛泉涌”般出现。虽然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数量统计”,而实际上,无需这些统计数字人们已能深深感觉到这是一种“戏剧性的增长”(dramaticgrowth)。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这种势头目前仍在继续。在历史上,经济哲学曾经繁荣过,…  相似文献   

12.
蒯因通过对第二类分析陈述的质疑,否定分析与综合的区分。本文用可能世界的方法阐明这类分析陈述与经验陈述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语义规则而后者表述的是经验的事实。从而在是否独立于经验的意义上确立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并从这个区分的本性中去除了“必然-偶然”的性质,认为它只是“先天-后天”的区分。而语言本身的先天性是第二类分析陈述所具有的分析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自然主义的演变历程是与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这一过程中.奎因以语言的自然主义为基底,确立了他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趋向,并由此将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渗透和扩张到一切哲学的谈论中去,通过对指称相对性的分析,促进了语言的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的表征论之间的可相通性;消解了传统实在论,宣判了传统认识论的"死亡",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所以,分析和把握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联,是研究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理论的检验经历了从严格的单个判决性实验的检验到检验具有多层次扩展结构,比如范式或理论体系的转换,再到科学理论检验多元化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对迪昂一奎因论点的理解是关键。文章从科学理论的一般结构的分析开始,探讨了迪昂一奎因论点对科学理论检验重大转变的影响,概略地分析了科学哲学关于科学理论检验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卡尔纳普的数学哲学林夏水R.卡尔纳普(1891~1970)作为维也纳学派的一个重要成员,已为哲学界所知晓;但他作为一个数学哲学家,曾经代表逻辑主义,与形式主义、直觉主义进行过论战,并以其数学哲学观点影响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形成,却鲜为人知。本文将探讨卡...  相似文献   

16.
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批判论述非常出名,但是人们一般只接受他的论证,而不接受他的结论。本文试图说明,奎因的结论是自然的,也是有道理的。而且,这是由他的论证方法决定的。奎因的批判论述的重要意义主要不在其结论,而在其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应用现代逻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奎因把科学和哲学的探索比喻成纽拉特的船,表示哲学和科学都具有可错性。虽然他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是其自然主义认识论却又贯彻了彻底的经验主义。奎因还通过诉诸其自然主义认识论解决一些归纳逻辑问题,因而这些问题既不需要演绎的证成,其自身也不需要辩护。  相似文献   

18.
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区分是现代经验论(即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立场的理论基础,蒯因在著名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对分析-综合陈述区分的拒斥,常被看作是对现代经验论主义理论基石的最严重的摧毁。本文对蒯因批判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通过考量他批判两种陈述区分的真正哲学意图,阐释他的后经验主义哲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陈强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7):11-15,33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阿肯色州590号法案所引发的“创世学审判”,以及罗斯、劳丹和奎因等科学哲学家关于这场审判所涉及的科学哲学如何介入决策过程问题所进行的争论,说明科学哲学家在现实决策需要的情况下应该介入决策过程,但是也应该对自身在其中的困境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纽拉特的"混合"概念是指统一科学的语言必须是精确词项和不精确词项的混合物。在摒弃形而上学方面,纽拉特的这一主张与强调用精确语言词项统一科学的卡尔纳普产生分歧。我们可以由这一侧面看到一个真实的维也纳学派,而且从这一概念对卡特赖特的思想变化的影响,看到研究纽拉特的混合概念对科学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