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析,探讨不同脑血管病的颈动脉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研究血管性痴呆与颈动脉血管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VD组34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全部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结果:VD组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均数比正常对照组要大,且VD组左颈总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以及左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均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的血运情况可能与VD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脑电图、诱发电位、脑彩超及CT在诊断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病人分成TIA组,腔隙梗塞组脑梗塞组及脑出血组。分别进行脑电图、诱发电位、脑彩超及CT检查。结果:CT检查TIA阳性率最低,仅4%,对脑电图、诱发电位、TCD三者检查结果比较,异常率依次为诱发电位>脑彩超>脑电,诱发电位检测TIA意义最大。结论:电生理检查对脑血管病的检测有相对特异性、敏感性及重要性,是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采用颈动脉加压滴注瘫康灵治疗脑血管病(Cerebrel Vascular diseas.CVD)152例。缺血性113例,出血性39例,疗效满意。在CVD中,病变区脑细脑变性坏死,但围绕在坏死周边的缺血性脑细胞(即缺血性半影区,简称IP)电活动中止,而其仍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的完整。早期及时兴奋和恢复这部分脑细胞功能对机体的康复有着关键的意义。瘫康灵颈动脉滴注,可直接作用于IP,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流和缺氧,对于神经细胞的再生及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我们的体会是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是治疗CVD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频谱变化。方法:对158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及30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32例收缩期高血压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均为内径增宽、中-内膜厚度增厚(平均增厚1.0~1.4 mm)、峰值流速减慢;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颈总动脉:0.86±0.07、颈内动脉:0.73±0.06、颈外动脉:0.91±0.09)。结论:研究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阻力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型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查分析,并与209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各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各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之间进行比较亦显示出显著性差异;颈动脉IMT随高血压分级增加而逐渐增厚。结论血压增高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变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映霞 《甘肃科技》2020,(18):103-105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效果。选取定西市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7月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组。两组均行彩超检查,对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发生部位、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颈动脉血流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5.71%较正常组的24.71%高(P<0.05);斑块多发于颈动脉分叉处(BIF),观察组、正常组分别为51.39%、57.14%,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狭窄发生率48.81%较正常组的7.06%高(P<0.05);观察组最大血流速度(SPV)、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均较正常组小(P<0.05),阻力指数(RI)较正常组大(P<0.05)。采用彩超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且可了解斑块所在位置、性质、是否存在狭窄、血流量参数等信息,诊断价值较高,并有助于预测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转移,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阐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TIA患者(TIA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46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病变与TIA有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TIA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彩超M型心动图及其边缘的特点,采用分段线性灰度变换的方法来抑制噪声,扩展图像的动态范围进行图像增强,使用基于线状模板搜索法的自动和准自动的边缘检测的方法,较准确地得到彩超M型心动图的边缘线.并由彩超M型心动图的边缘线进行微分处理得到的速度场、加速度场,为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研究、诊断参数.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实现了医学工程的扩展应用,对临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 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彩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在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梗死直径≥5 cm,n=38)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体检中心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70例体检正常的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IMT厚度分为正常、内膜增厚、斑块形成3组,评估4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IMT内膜增厚56例,斑块形成64例,其中不稳定斑块34例,稳定斑块30例;健康对照组各血常规指标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MCV为(83.61±5.27)f 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85.83±6.91)f L),WBC,RBC,HCT,MPV,RDW及PL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内膜增厚组与斑块组WBC,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HCT,MPV,RDW,PLT均显著低于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WBC,HCT,MCV,RDW指标与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MPV,PLT均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发生改变,对脑梗死患者展开血常规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性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CD62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将发病3天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正常体检老年人8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流式细胞仪测量CD62p并应用颈动脉超声对斑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易损斑块比例增加,且血清中hsCRP水平和CD62p百分率增加;在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中易损斑块病例比非易损斑块病例、无斑块病例血清中hsCRP水平和CD62p百分率增加。结论血清中hsCRP、CD62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探讨DSA与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选取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可疑颅内血管狭窄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确诊为依据,对比DSA和TCD确诊颅内血管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220例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确诊189例,DSA检查显示阳性163例、真阳性158例,TCD检查显示阳性113例、真阳性102例,得出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均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准确率明显比TCD高,TCD可作为DSA的前期筛查,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使用20 k Hz超声波检测浴室跌倒状况的方法,并进行了浴室环境中的测试.由于跌倒会造成失重,身体运动速度增大,导致产生多普勒效应,造成反射的超声频率的偏移.根据这一频移判断人是否跌倒,并采取相关措施,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结合浴室的特点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为智能医疗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方法精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数据融合思想提出了一种超声回弹融合法。该方法采用回弹法和超声法两种方法检测,而后把两种方法的推定结果加权求和去推定强度。该估计量依据极大似然原理提出,并且理论证明了它的无偏性和有效性。结合试验数据表明,对四种方法分别选用国家规程中常用的回归模型来制定测强曲线,将各自相对误差绝对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利用超声回弹融合法检测相对误差绝对值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精度,但数据处理稍复杂一些,所以可以根据地区或工程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数据融合思想提出了一种超声回弹融合法.该方法采用回弹法和超声法两种方法检测,而后把两种方法的推定结果加权求和去推定强度.该估计量依据极大似然原理提出,并且理论证明了它的无偏性和有效性.结合试验数据表明,对四种方法分别选用国家规程中常用的回归模型来制定测强曲线,将各自相对误差绝对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利用超声回弹融合法检测相对误差绝对值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精度,但数据处理稍复杂一些,所以可以根据地区或工程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玉梅  李东燕 《甘肃科技》2000,16(2):51-51,64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 ,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其血浆浓度增高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它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 ,也是判断溶栓疗效的有效指标。近年来将D———二聚体作为高凝和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 ,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 ,作为血栓预告的标志之一。为了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和正常老年人的D———二聚体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判断、治疗 ,将我院检查确诊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1.1.1健康人对照 :30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早期心脏及血管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修正的NCEP-ATⅢ的诊断标准,筛选首次确诊为MS但无明显症状以及任何并发症的患者103例,与95例健康正常人比较,测量和比较MS患者心脏超声功能和外周血管的早期超声损害特点.结果:MS患者较健康正常人心脏舒张功能减低、室壁增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快速充盈峰值(A)、舒张早期二尖瓣环速度(Em)、舒张晚期二尖瓣环速度(Am)、二尖瓣E峰减速时间(DT)、E峰与A峰比值(E/A)、Em与Am比值(En/Am)、E与Em比值(E/Em)与健康正常人比较存在统计差异(p<0.05).双侧颈动脉球部及右侧颈总动脉远段内膜中层厚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厚(p<0.05).结论:MS患者无症状阶段就已经出现心脏和外周血管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应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