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高校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局限,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围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能力培养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探讨了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的可能途径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针对近年来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基本情况,从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实验基地建设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构建专业大类平台、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强对实验基地的建设开放,秉承开放性和目标导向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面向生产的设计、制造与技术应用的本科机械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针对推行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趋势,以焊接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为研究与实践对象,明确应用型实验教学培养目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验类型比重、实施"实验教学贯通制"、实验考核方式改革等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焊接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对在工科高校实验中有效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方院校汽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手,构建汽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探索新的课堂讲授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汽车应用型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对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土力学实验"为例,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应用型转型背景,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下"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建议。针对土力学实验教学中课程设置简单化、系统化较差,教学过程及考核方式固态化以及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等共性问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契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探索与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和意见对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构架下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探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回溯了"平台 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历程,探索了"平台 模块"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7.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本科教学的现状,围绕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了高等学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并提出了合理设置实验项目,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办学取得高速发展,"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高职俄语的发展热点。针对其中所显现的办学层次不高、教学模式陈旧、师资结构单一、学习动机低下等突出问题,文章拟从培养模式、学科改革、校企联动、师生共建四个角度,探讨在合作办学的框架下,构建复合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俄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文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成立"校企联合育人"的"二元制"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二元制"招生考试改革,严格遴选"二元制"学徒,对接行业标准,确定"二元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评价考核机制,建立校企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介绍了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对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实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并分析了现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PST-CCE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针对该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以及实施改革后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颠覆性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里,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职业教育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之路。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对高职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进行颠覆性的改革。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的首要标志,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与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及教师工作的本质,是教育教学产生效能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基础教育课改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比以往更高,这同样对高师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现实要求,也为其培养途径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平台。重新构建与师范生的沟通渠道是提升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生命力,提高未来师资职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价值是以师范生为本,涵养师范素质,促进其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阶段。目前高职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服务性特点,能力本位特点鲜明。这种发展特点容易形成缺失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良心的"工具人"、"经济人"。本文本着体育培养学生美好生活方式、健全人格的美好愿景,对人格本位的内涵作了解释,并认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人格本位"的必要性在于:人格是人发展的归向、价值的归位、其主要因素构成了现代人的灵魂、主体因素构成人生大厦的梁柱。认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人格本位"的可行性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人格本位理念的契合性、体育是塑造生活方式的教育、体育课程显性与隐性特点易于人格本位课程体系的建构,强调在高职体育教育中人格本位为当代高职体育教育不可忽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事业催生的一种新型师范教育类型,承担着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任。面对我国未来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任重而道远,承担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教师教育由封闭到开放的过渡、探索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规律、职教师资专业发展、职教师资培养试验示范、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以及职业学校指导和咨询等崭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高素质教师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划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了供需匹配、质量标准、职业生涯和外部环境等目标框架。结合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供需指数、质量指数、发展指数和环境指数,分析省域范围内414所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可视化展示17类重点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结构性差距。这对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格局,推进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提供了及时、客观的地方经验。  相似文献   

16.
体育选修课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真正的学生自主选课,突出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环节,体现了高职院校体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层次。它拓宽了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培养学生各种体育技能,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终身锻炼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院校体育选修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在管理和建设上均存在问题,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结合高职体育选修课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选课等方面作出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认为必须从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对学生的选课引导、调动教师开课积极性、规范教学工作等方面入手,完善高职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伦理学、美学、大学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广为人知,但其职业教育思想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概述了蔡元培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着重介绍蔡元培关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思想,希望这些思想能够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财会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会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中存在着课程安排的顺序混乱、课时不合理、课程重复、职业技能训练课时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上下形成共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搞好教学改革、选取较好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郭琪  刘同胜  吕孟军  朱丹 《科技咨询导报》2014,(14):138-138,140
根据总部在士官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要求,部队给院校下达了培养“双师型”教员的任务,并明确要求士官教育要建立以“双师型”教员为骨干的教员队伍。针对士官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员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据院校及教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双师型”教员教学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产教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指出:产教结合不仅影响职业教育与培训方式的变革,而且能拓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空间,有利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校办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