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隋纯平 《科技信息》2011,(12):I0135-I0135
以人为本"思想,简称"人本"思想,在思想史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本"思想历史久远,东西方各成一体。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而提出,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则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而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2010,(24):22-22
蓝厅,新近启用的外交部新闻发布厅,位于北京东二环路朝阳门立交桥东南侧外交部南楼内。"蓝色让人联想到大海和天空,既包容万象又蕴含热情与活力,契合了和谐共存、开放共赢的理念"——外交部长杨洁篪用诗意的语言,诠释了"蓝厅"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李红 《科技资讯》2012,(18):242-242
中国的悲剧意识有其独有的丰富内涵,而没有必要以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意识为标准,这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已。中国悲剧意识中并不缺少西方美学范畴的悲剧意识,只是表现有所不同罢了,而"礼"正是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由于"礼"的强大",礼"的阻碍,最终使中国悲剧意识消解了。  相似文献   

4.
许翠 《科技信息》2012,(6):312-312
绘画作品的语言是指构成画面传达特定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的表现手段,色彩语言是其中一个基本因素,由于在绘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东西方绘画中都备受关注。东方绘画以中国画(水墨画)为代表,西方绘画以西洋画(油画)为代表,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形成民族文化的因素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了东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差异,希望通过了解这些不同点,有利于在各自的发展中,互相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高丹丹 《科技信息》2010,(35):J0274-J0274,J0436
大学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经常困惑着学生们,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理解,难于接受,甚至阻碍了英语学习的进程。也许有诸多原因导致了这个问题,但其中缺乏"跨文化意识"是主导因素,即缺乏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这也正切合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季庆芝 《科技信息》2010,(18):164-164,166
世界是多彩的,色彩语言对所有的国家或民族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色彩语言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含义,能够反映该民族特有的色彩意识及其文化传统。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色彩意识。而日本为其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已毋庸赘言。但是日本在与大陆文化保持了一致的基础上,由于本民族自身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的差异,又形成了与大陆有所差异的独特文化传统。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以"青、红、白、黑"来代指"春、夏、秋、冬"的习惯,并且把"红、白、青"作为色彩的基础。因此,本文以"红、白、青"三种颜色为例,对中日两国色彩中的文化含义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7.
杨琴  王李俊 《科技资讯》2010,(35):248-248
中国和西方文化是两种相互独立,自成系统的文化体系。这与两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自然环境和语言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就对自然和语言两种环境对中西方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讨论,从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深层次分析,努力打破隔阂,为创建"地球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巩雪雪 《科技信息》2011,(14):I0361-I0361
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贯彻"以读者为本"的工作原则。必须树立"以读者为本"精品服务意识;提供"以读者为本"的个性化服务;营造"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人文环境;重视细节服务环节,丰富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9.
绘画艺术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元素,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表达方式,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绘画艺术的差别,二者很明显的差异之一就是在构图表达语言上的差异。该文讨论的要点为:中西画表达的意蕴不同:真实的反映与意识的再现;中西绘画表达语言的不同:遵从视觉规律与形为意驱在先;中西画表达视角的不同:受制于现实与掌控于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在其表义上几乎是一致的。然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期都会使人们对颜色词的认知产生变化,于是,人们便赋予了颜色词各种或同于或异于表义的联想意义。而这些联想意义恰恰是人们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Black Friday"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就说明了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联想意义的影响。而汉语中的"黑"同样也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砖石材料构成的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西方砖石建筑(红色建筑)的分析,比较东西方建筑在色彩上的不同运用以及绘画艺术观念的差异给东西方建筑师带来的影响,以期给以后的设计以一定的启发,从而创造出开放型的、与社会同步发展并蕴涵传统意识的建筑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2.
段忠玉 《科技信息》2010,(34):I0396-I0396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向西方各国传播开去,特别是英国形成了特有的英语茶语言。本文总结了中西方与"茶"有关的语言,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谢致君 《科技信息》2010,(24):155-155
为了彻底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填鸭式"英语教育现象,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更新换代。原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和工作技能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成为"以生为本",注重传授一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继芸 《科技信息》2011,(21):171-171
数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数字符号或数学概念,数字更是一种文化动态。通过对数字"三"的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加深对数字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美术彼此互为参照,比较两者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不仅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西方艺术,而且也能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一些被认为是互相对立的双方,诸如中西方美术的审美意识、选题与表现方式、中西方绘画特色、中西方色彩观念等方面,实则可以产生出情感与语言的共鸣,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山,是中国大陆型地理环境的典型地貌特征;海,则是西方海洋型地理环境的典型地貌特征。"大陆型地理环境"文化图式与"海洋型地理环境"文化图式决定了"山""海"中西文化内涵的重叠与差异。这些重叠与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和多元化。了解"山""海"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与"山""海"有关习语的中西文化内涵,对于跨文化比较并确定适宜的翻译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方国家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体现于东方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能够比较直观的反应这一点。东西方的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各自语言中表达尊敬方式的特色。本文将对东西方语言中尊敬表达方式的不同展开讨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语言意识是人们对于语言本质以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敏感和自觉的意识,是词、词组、句子、篇章以及联想等形成的意识形式的总和。从言语结构角度及取向角度对俄英语言意识核心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俄英语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孤桐"原本特指"峄山孤桐",这与峄山的历史地位、地貌特点及峄山梧桐的树木属性等密切相关。历代文人赋予"孤桐"琴声意蕴和人格内涵两方面的意象,使之成为泛指。"孤桐"的琴声意蕴包括知音意识及表现为清和安乐与清高孤苦双重性质的乐声特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鲍照作品中明确出现了孤桐意象,沈约等人也有吟咏孤桐的作品,但孤桐所象征的人格内涵尚未形成;唐朝时期,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发现了孤桐树干之"直"、树心之"虚",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宋朝时期,王安石更进一层,赋予孤桐"刚直"的象征意义。近代章士钊以"孤桐"为号,正是源于"孤桐"的人格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